关于恩威并施的教育思考
(2010-08-22 10:33:20)
标签:
教育品行偏枝挫折灵魂 |
分类: 论文 |
社会现象的研究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也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就拿教育学生来讲,过去常说恩威并施,但偏重于“威”而疏略“恩”;目前我们提倡的新课标却又反其道而行之,偏重于“恩”而疏略于“威”。“恩威”本来是一对矛盾,要正确处理就需要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什么时候需要“恩”(鼓励与表扬),什么时候需要“威”(惩罚与批评),这需要因人、因事、因环境的特性而定。对于创造性教育来讲,鼓励与表扬就更适合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养成,可是对于道德品行的教育,仅仅用鼓励和表扬就有失偏颇,必要的时候还得动用惩罚与批评。从人的一生而言,挫折和失意占据着绝大多数,如果教育者都违心地去表扬和鼓励,那么学生对挫折和创伤的修复,就有可能是表面完好而内部腐烂,一旦遭遇到批评与挫折,就会寻死腻活万念俱灰,这样一来,民族的脊梁还存在么?基础教育是发现“灵魂”,引导 “灵魂”,展现“灵魂”,扶持“灵魂”成长的工程。这个工程如果仅仅使用诱导、关怀、激励与帮助,而缺乏面对困难、挫折、障碍的克服和超越的过程,这样我们感悟、发现、分析和研究,进而关注、理解、重视与引导的个体,还能正确走向属于自己“灵魂” 独特发展趋势的成长之路么?还能面对未来昂首阔步么?这样的人心理能健康吗?一个不能坚定走自己“灵魂” 独特发展趋势的成长之路的人,一个不能经受丝毫挫折与失败的人,纵使他有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是无益于家庭和社会的废品。
教育是需要“扬弃”传统,探索未来的。“扬弃”需要抛弃糟粕保留精华,但更需要找到“矛”和“盾”的最佳切合点而处理之;“探索”虽有可能产生些许偏误,但对人的教育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每个独特的个体就像张弓射出的箭一样,是不可能回头再来的,一旦失误就相当于摧毁了一个灵魂。学校不仅生存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且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时候在正常而正当的管理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所以吸取教训、承担责任是必然的。但它不是辫子、把柄与污点,更不是笑料、丑闻,有时候很可能是教师“好心”驱使下的出格或逾矩。教师也是七情六欲俱全的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酸寒悲苦,如果事事处处求全责备,无疑会使教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进而产生心理失衡,引发心理枯竭。这就需要家长、学校、社会要正确对待教师在正常正当教育中的不足或失误,同时也要公正对待教育过程中教师“恩”与“威”的实施和运用。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错误犹如小树身上的赘牙偏枝,需要师长的精心修剪、扶持和关爱以及一既如往的呵护,他才能成长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职责就是修正学生的缺点、错误以及不良品行,并给予恰如其分地给予强制和约束,使他们养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良好品行。如果因为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好而以一俊遮千丑,对不良品行采取迁就、哄颂,或视而不见,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有可能培养出危害或破坏社会秩序的“掘墓人”。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类可以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这就赋予了教育既尊重个人和群体的多样性,又维护人类共同生活准则;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我意象,又引导他们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既鼓励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造心理,又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以及满足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使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团结、协作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之上健康地生存与有序地发展。这诸多的“既……,又……”无疑在提示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何时运用“恩”或“威”,应该因人、因事、因环境的特性而定。同时还提示教师,教育是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失去约束和强制性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作者:杨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