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多的孩子对自己说过的话否定怎么办
(2009-07-01 06:30:03)
标签:
育儿教育分离性焦虑焦虑情绪 |
分类: 教育学习 |
杨老师:
您好!想向您咨询关于我孩子的一个心理问题,希望能得到您的解答。
我有一个三岁零五个月的女儿,平时性格开朗,今年9月开始入幼儿园,虽时常哭闹着不肯去,但在我们的坚持下,她现在反抗情绪已不太厉害,嘴上说说不想去但还是会去。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近一段时间来,她经常对她自己刚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表示否定,例如,她刚刚吵闹过说要喝牛奶,然后她马上又说“妈妈,我想我刚才不要说要喝牛奶”;又如,她睡觉时把床踢得咚咚响,然后她马上又对我说“妈妈,我想我刚才不要把床踢得咚咚响”。她不是整天都这样,但一天总有那么几次,她发脾气哭闹时尤为厉害,几乎对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要马上否定,我觉得特别苦恼。不知她这种情况是不是强迫症的表现,当她否定自己之前的言行时我该怎样做?
另外再介绍一下孩子的其他情况,看看与前面所述她的情况有无联系:
教育方面,我们从小就习惯遇事给她讲道理,所以她表现得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更明事理。我觉得她感情相当细腻或者说是敏感,如果她觉得她做的某件事可能若我生气了,她会马上叫一声“妈妈”来看我的反应,如我答应了她就放心,如果没答应她就会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答应我,是不是生气了”,这种情况在她未上幼儿园时就有,还有,她发脾气哭闹会要求我要表扬她,会要求我对她说(有时甚至要求我要轻声对她说)不要哭了。孩子发脾气或无理取闹时,我从不大声呵斥她,也不会打她,但会很严肃地指出她那里不对,告诉她“你这样做妈妈很生气”,然后不理她,让她哭闹,想以此达到让她知道这样做不对的目的,这是我经常采取的办法,我想这样做可能对她心理上产生了不利影响。
孩子上幼儿园后还经常对一些事情表现出很不自信,例如在去上幼儿园的路上,她就对我说“妈妈,我在幼儿园喝水时肯定会把衣服弄湿的”“同学欺负我我告诉老师,老师肯定不会理我的”,当时以为她是不想上幼儿园而找的借口,所以未当回事。
以上是我孩子的一些情况,想请您分析一下,并指导我该怎样做,不胜感谢!
这位朋友:
您好!关于你的孩子的情况是因为入托而引起的分离性焦虑的表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
你说“近一段时间来,她经常对她自己刚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表示否定”,这是孩子渴望得到妈妈关注、关心和关爱的表现,他一方面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另一方面又害怕惹妈妈生气而得不到妈妈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所以他就采取了否认的方式来表达,你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所说的给予应答,这样就在无意之中强化了孩子的否认方式和行为。
你说“一天总有那么几次,她发脾气哭闹时尤为厉害”,这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情绪受到压抑,回家后以发脾气哭闹的方式来发泄和释放分离性焦虑情绪。
另外,你说“孩子发脾气或无理取闹时,我从不大声呵斥她,也不会打她,但会很严肃地指出她那里不对,告诉她‘你这样做妈妈很生气’,然后不理她,让她哭闹,想以此达到让她知道这样做不对的目的”其实你的这种做法是不理解孩子情感需要的表现,同时还强化了孩子的焦虑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首先,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希望被父母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情感需要,孩子在家时尽量和他在一起,并与孩子做一些适合于该年龄阶段的游戏以及身心活动,使孩子有安全感,让他在浓浓的爱意中逐渐长大。
其次,孩子在家时要尽量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不要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宝宝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一会儿,但很快就会回来,让宝宝有这种思想准备。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宝宝,或者搂抱一下,让他得到一定的情感补偿,缓解他因为知道妈妈要离开而形成的紧张情绪。
第三,在家中尽可能做到由父母或其他孩子熟悉的人变换来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仅仅依赖某一个人。同时要多带孩子到家庭以外的场所与小朋友或打人接触,要让孩子拥有多个一起玩的小伙伴。要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胆小、怕生、怕人多等。
第四,如有可能也可以邀请你的朋友带他们的孩子来串门,要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食物,以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这样可以缓解和消除孩子分离焦虑性情绪。
第五,以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对孩子多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以充足的信心走进幼儿园并与小朋友和谐玩耍或活动。
第六,孩子在“孩子发脾气或无理取闹时”,用亲切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安慰、劝导,以缓解消除孩子的焦虑症状。同时要多与老师沟通,用比较婉转且不失尊重的口吻建议多关照孩子,最好是多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集体的环境中感到愉悦、快乐和高兴,进而消除其分离性焦虑的心理。
不知以上的建议对你指导孩子是否有用,您的朋友杨永龙敬请你批评参考。
杨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热心解答,但我还有一些不明之处想请教您。
您在给我的回复中提到“你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所说的给予应答,这样就在无意之中强化了孩子的否认方式和行为”,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当我的孩子在说否定她之前言行的话时,我不要应答她,任她说,就当没有听见,从而使她慢慢淡化这种表达方式,我这种理解不知对不对。
以前我认为孩子这样说是太在意我是否生气,所以当孩子说“我想我刚才不要怎样怎样”时,我通常会对她说“你刚才这样说(或这样做),妈妈没有生气”,想让她不要有思想负担,不知我这样回答行不行。我也曾问过她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她回答“如果我这样说了我就不会哭,如果我不这样说我就会哭”,似乎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在内心来控制某种情绪。
其实,我孩子刚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也考虑是不是分离焦虑,但因为目前她上幼儿园情绪也比较正常了,可这种情况还是存在,所以担心会不会有其他心理疾病,而且她在不断否定自己之前言行的过程中有时会突然很暴躁,气得直跺脚或大声喊叫,感觉她对自己这一行为也很无奈,想控制但控制不了似的。
孩子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我非常担心,希望得到您的帮助,不胜感激!
这位朋友:
您好!其实你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幼儿园情绪也比较正常,而把分离焦虑情绪释放在了家里,尤其在与你对话的过程中。这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你对于我的那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不过要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部内心的愿望说出来,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想办法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并给予适当的满足之。
另外,你的孩子正处在“第一个反抗期”,这个阶段孩子也非常容易出现脾气很暴躁,气得直跺脚或大声喊叫的情况。我们知道,经历“反抗期”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必须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应当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注意对孩子良好的行为多鼓励;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温和地加以阻止,告诉他这么做不好,并在生活中为他做出处事的榜样,这样有利于促进他自我意识的形成。所以我认为是孩子焦虑情绪的发泄以及“反抗期”的正常表现,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担心或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