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
苗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久负盛名。最常见的是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几类。
挑花:这是苗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使用的范围很广,如头巾,头帽,衣服等,都有其艺术体现。挑花一般不先起样,仅凭构思在布面上数纱挑刺,正面看反面挑,采用打散结构法,严格按布面经纬线逐一挑刺,将诸多的生物形象,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计算之精确,排列之巧妙,实在令人叹服。其图形多由小十字,米字,团花,小点花和斜线组套而成,常以桃红色为基调,白色,绿色点缀其间,或以黑色作底,用对比强烈的红白线勾出轮廓,再以深红,桃红,黄绿线刺图填充其间。画图紧凑饱满,有很高的装饰效果。
刺绣:刺绣也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刺绣针法很多,有平绣,凸绣,辫绣,堆花,绉绣,缠绣等十多种,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平绣着重于图案布局的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以明显的物感。凸绣,流行于黔东南凯里,台江部分地区,它是用多层次的针法,使用象具有立体造型,并通过不同的色调,再突出图像的层次,使立体感更加激烈。辫绣,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带才有,其方法是将若干根色线编成“辫子”,按设计图案平铺于布上,用丝线钉牢即成。纹理清晰,走向明朗,给人以一种深沉,结实,粗放,豪迈的感受。堆花,也流行于黔东南,其方法是用绫子剪作很多的三角形,再把每个三角的两角折成带尾的小三角。然后把它一个个铺于布上,后面的一个压住前面一个的大半。随压随缝,便成了所需的花鸟图案。
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在我们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红,蓝,粉红,紫等色。这也是黔东南苗族的一大特色。“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这是堆苗族刺绣真实的写照。
织锦:是一种编织工艺,被称为“苗锦”流行于贵州各地苗族中,为苗族工艺的一大瑰宝,久负盛名。织锦是用彩色丝线数纱穿梭挑织而成,要通过经纬的纹路来构成图案,不能有丝毫错乱,程式化的作业要求很高。一般制作锦带,宽至四寸,多用作衣饰佩戴。锦带上织有各种几何图案,也有龙,凤,花,鸟,虫,鱼,或织有象征吉祥的字句,色调浓烈鲜艳,光彩夺目。也有的仅用黑白两种纱线编织,精密细致,黑白分明,色调素净而雅致。除锦带外,还有锦布。锦布宽约六七寸,以锦线为经,彩线为纬,丝棉混织,工艺的要求很高,编织起来更是费工费力。一般妇女每天仅能织寸许,技艺高超的每天也只能织两三寸。姑娘们常用来制作名贵的礼服。
蜡染: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拉然制作很讲究技术和艺术。是将黄蜡加温溶解为蜡汁,再将白面平铺于案上,用蜡刀蘸上蜡汁再布上绘图。绘好后放入染缸渍染。然后清水煮沸脱蜡,即现出白色花纹。拉然大多出自妇女之手。其水平高低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蜡绘艺术。技艺精湛者,一般不先画样,也不用直尺圆规,仅凭构思和手工技巧,就能使所绘图形均匀,对称,大方,美观。蜡染图案多得无法统计。蜡染于苗族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很广,图样格式很多,丹寨苗族祭祖时,要穿特制得蜡染衣,叫“祭祖衣”。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丧葬,不少地方也用蜡染布做殉葬衣花纹多为古老庄严得铜鼓纹,涡妥纹。
银饰:是苗族著名的锻造工艺。以前,苗族男女都喜佩戴银饰,尤以青年妇女为最。现在仍是青年妇女得主要装饰品,而男子已普遍不用了。
苗族银饰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的。工艺精良,类型繁多,主要有项圈,手镯,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黔东南的银饰,工艺水平很高,佩戴的数量和种类也很多。一个妇女最高的佩戴量可达三四十两,五六十两以上,少数达二三百两。苗族妇女喜爱穿戴银冠和银衣,有其是在传统苗族节日期间。银冠上焊接的各种配件,多达数十件至百余件,件件都是精工之作,其中最显著的牲是镶有二尺多高的宽大银角。银衣是因衣服上载的银饰很多而得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