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何止听闻,鹞子入林怎么加反背?
(2017-04-04 16:13:41)
标签:
心意六合拳体育文化 |
分类: 非遗国术文化-心意六合拳 |
《真武百年》读后感:何止听闻
买明伦神龙见首不见尾,信仰虔诚,武艺高强,为人却十分仁义,而且看破了胜负。他既能让人放心,又能引出一种深思。
买明伦进镖局前是个贩棉花,皮货的,当初挑着一担货去永宁集让一个纨绔子弟踢了摊子又抽了一巴掌,都没翻脸,回到寨里越想越生气,进大门时一个盘肘砸上去竟然把清真寺的门框都打裂了,事情传开后买明伦面对来切磋的武师谈话谈着谈着就愤然而起,见着什么就打什么,先打墙后打树,若是到了秋冬天,人腰粗的打树瑟瑟发抖,随着掌力,枝叶雪片一般飘落,可是几把下来,地上都铺的看不到地皮了。买明伦站到落叶上,身边叶片纷飞,其势好似黑虎过岗,不必动手就能吓退来人。因此传出了一个脾气火爆。可是若他真的脾气暴躁,打的就不是树木了。何况买明伦住所洁净简朴,但待客用的确是讲究的八宝香茶。
有皮货商来水寨立擂霸市,擂主霸气外宣,言语张狂,买明伦愤而登擂,对手招招取人性命,买明伦在气急之下扑塌了三个武师的胸骨,第三个当场被扑瘫,腰椎都断了。从此又落下个下手绝情的恶名,一些想借着买明伦扬名又知难而退的人在背后恶意中伤买明伦,使他又落下个性情孤僻的名声。因此买明伦在武友结交上特别谨慎。
买明伦气质如大河结冰,表面平静坚固,内里又清澈流畅。与袁镜仪的切磋中使出了正宗的侵扑站,身势无过无不及,逼的袁镜仪把退步、马步、旋窝、束身这些不常用的式法一齐使上了,在错身之际买明伦使出了翻背斩,短打放长又不失六合的秘法。在比武中印证了三回九转是一式。在听了袁镜仪的事情后决定跟袁镜仪一起上路,在路上思索清、真二字。
买明伦能像个哲人一样思考,除了心意六合的真传心法外,应该是因为信仰的指引,买明伦在沙漠中的魔鬼之地,仰望着无限敬畏的星空,才真正体会到了孤独与安定,遵循了圣训“贪婪现世的人有损于他后世的生活;只求后世的人有损于他的现世生活。所以,生活中要选择恒久的事物,不迷恋暂短的华丽。”
买明伦因为心意纯净,练就了六合真艺,可谓德艺双馨。无论是对什么,虔诚的信仰是心意纯净的必须,如铁大就作品简介中所述,敬天地,养正气,生智勇,行信义……刨除浮华,体验真实与深刻。
我对专注的信仰其实有着一种天生的畏惧,乃至排斥,但是这几句话道理直白,可以跳出信仰去吸取它,感谢铁大的精心安排。铁大似是明白买明伦的心意,他们都是仁义的。
我也知道这一出心意对形意的碰撞,必然隐藏着绝妙的技法内涵。但是铁大的书信息量太大,每一句话都兼带多层内容,恐怕不是买明伦般的传人是难以解开的了。但感谢铁大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个奇妙的武术世界,带我们走入深深的思索,好像宗师就在眼前一般。
有艺可证,何止听闻。
虔诚的力量,虔诚的人,无论他是哪一门,都必然是洒脱包容之人,不会是偏执的信徒。痴心票友都不算的,是一种魔怔。
买明伦这个角色,技术原型有两人,是我不同两支的两位太师爷,一位是杨祥麟,一位是马明伦,这一次三部曲结束,我后记郑重提名了。小说这个人物形象与多数故事用的是杨祥麟的,他算是那一代公认的大高手。杨是河西的,马是河南的,练法略有侧重。崇拜杨的多,但真传人少,这个老一辈还承认,只说跟过,不说是拳法传人。马就一个传人,宁可失传也不乱传,但徒弟低调,没有弘扬他。所以我这以马师爷名为名,算是雁过留个声儿,是个孝道。
杨是河西,马是河南,杨是过步,马是疾步,但是呢,马的练法步子比杨重。杨的步子其实已经非常重了,就小说描写的那般,我也是这么练的,但是杨的架子的特点是工整严谨,以功架见真。马则是步子刻意的重,以出绝对劲力见长,是超出小说中自然震动却依然很重的那种。
这是我学习时候继承的内容。但在我写书的时候,过步、疾步的概念化已经被刻意区分开了,而且大概是因为步子没练成吧,又把疾步给传说成是轻的了。我接触过的几位年轻朋友都是这个认识。
但是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所学,所以书中是用重步、轻步来说明,并无过步、疾步流派之分。练重用轻,如此,始终轻步者,便不再是所谓河南练法,而是查拳底六合稍的练法,这个练法在民国到新中国这段,尤其上海一系兴盛后流行起来,年轻一辈不知道之前情况也可以理解。庆幸我的坚持,后来我接触到老一辈的时候,证实了坚持是对的。
我能做到坚持,不是我迷信我的传承,而是我本着诚意,多方探究,少了一些为利益而来的附会与渲染。我有意隐匿前辈名讳,而用小说形式,这就越发考验功力,是要以技术与文化赢人,而不是扯着师承大旗招摇。
杨祥麟去项城做小买卖,被人扇了一巴掌,这事很多老人都知道,他没有还手,回去打别的撒气了。告诉我的人说是见过那个大门,后来换了。我后来又问到别的人,有说是在淮阳,有说是被某拳打了,也有说不是打的门,甚至就没有这个事……说句耿直的话,后来采访中的很多人,缺少了书中买明伦般的真诚,不知道是可以说不知道的,不必非得给出确切回答。
有些人自己做不到了,就去怀疑祖宗,自己宣传某拳,就去贬低另外某拳,这很不好。我之所以能得到多门派的支持,就是我书里不是为了渲染这个而去打那个,而是真正写出了内涵与隐情,即是我理解了他,他理解了我。
比如,袁凤仪一把打歪关帝庙的一根柱子成为了传奇,但在某文化景点,我师爷也就当着文化馆长拍歪了一根廊柱,因为当时是为事情争吵,怒而一击。有此,我就更加理解“买明伦”的心情,所以可以写好情节,而不是干巴巴的写个听闻故事。
而为了有所证实,我自己也努力练功,手上差些,身上还好,靠动腰粗树木剧烈摆动的视频也有。因为做到了,所以下笔坚定而有细节,不会因为自己不行而否定前辈。有理有据有节,下笔有如神助。
读后感提到个细节——“翻背斩”,这名其实是后来总结的,反背就是反背,但是攻击形式是斩,合着说也不算错,我来说说杨祥麟的传授。
反背一把,歌诀中有“望眉斩截加反背”,买壮图又有赞歌“鹞子入林加反背”,大多门人都弄不清反背是个啥东西。过去老师学拳都比较实在,拳谱也都是最后才传下来的珍贵物件,不像今天,拳谱拳论满天飞,学生问这问那比老师知道的都多。有这个前提,所以有些老师自己也回答不好并不稀奇。
如今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一种是“反背”是一式身形,不是一把拳形,反弓过背的一个缩身。也有说,是鹞子入林之后,转身一下有个肘法(鹞子回身)。甚至还有的老师说,根本就没有反背,也没有“什么什么加反背”的歌诀,而是“鹞子入林摇身势”。所以讲解的时候,负责的老师都不轻易下定论。
还有一种解法,四把还有个斩手把,打的是望眉斩截手炮。斩手把跟望眉斩截是一把拳的起落,周口四把锤里叫做迎门铁臂,买氏精简四把锤这一把简化了,所以也不见有加反背。
我在书里下了定论,就是“翻背斩”的斩法一下为“反背”,藏在鹞子入林变式,是带着步法的一种。都是回身,就有了“回身挑领”与“鹞子入林”的区别,所以拳谱上的“鹞子入林加反背”,说的就是带步法的“鹞子入林”。
当时小说中是买明伦打袁镜仪,买明伦先用,让袁镜仪挑开了,小说中写道:鹞子钻天接着是燕子穿帘,拨着买明伦的后脚脖子就进了裆下。步撑胯挺,身子就往上起。买明伦再换步已经不赶趟了,随机一旋身子,也走了个鹞子钻天,但袁镜仪钻是钻在手上,买明伦钻却是钻在腿上。后脚变前脚,一个刮地风戳了起来。
这里展示的就是这个鹞子入林的步法,传承不太细的同门就有点对不上号,而照着网络视频琢磨的读者就更不明白了。凭什么可以这么断定?因为另一版拳谱“鹞子入林摇身(心)势”的“摇身”,也就这一把带步练法的形象标记。也有记载为“鹞子入林阴阳法”的,“阴阳”过于含糊,就不强附会了。因为是带步回身,所以袁镜仪走穿后裆的燕形,买明伦都能及时翻转回来救护。甭管谁传的谁,用的时候能展现出来才是根本,所以我写书,就甄别各类形式上就较为费心了。甄别自然是精挑细选的,所以普通练家不会也就不奇怪了,传下来的拳谱手上有,但没必要给谁看,有艺可证,何止听闻。
书中又反复提到过一种“斩手”,叫做“倒插风火轮”,这个本篇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再翻翻书,这个大概是马明伦的传承吧?不是一个师爷传下的,但马系师叔有会的,如此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