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格拉底

(2006-05-20 10:18:31)
分类: 百家哲学
 

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400)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虽然出生在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但他却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政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制度。公元前431年至404年,以雅典为首的奴隶主民主政体和以斯巴达为首的贵族专制的政体,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期间雅典的氏族贵族急欲乘机恢复专制政体,苏格拉底聚集一批贵族青年(包括伯拉图在内),组成一个哲学小集团,攻击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并与斯马达的贵族奴隶主互相构结,妄图使贵族专制政体在雅典复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以后,雅典重新组织了民主政体,作为哲学小集团头目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00年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开始宣扬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他否认自然界有任何规律可循,反对认识自然现象,肯定人只能认识自己,研究自己的心灵。在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找永恒真理,寻找最高的善-智慧。“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①他以为神为人“安排了灵魂”,对人这是“最重要的”,②而真理就存在人的心灵里。要寻找真理,必须从自己内心去探求,知识就是自我认识和认识自己,也就是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改善,亦即接近、认识最高主宰。所以,他强调“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最重要的事情。”③苏格拉底表示他“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 ④因此,必须从认识自己的灵魂开始,进而达到认识最高的善和接近智慧。

  从这一哲学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维护氏族贵族利益的道德观。他认为在奴隶制国家中,只有极少数杰出人物,才真正具有完善的道德,他对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做了某些修改,提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即只有认真地、深刻地思考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他所谓的有思考力的人,就是才智优异的贵族,而且也只有这种人,才是具有如“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美德的人。因此,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应属于贵族,什么是美德?苏格拉为“美德是一种善”、“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⑤也就是智慧。可见苏格拉底把道德与知识等同了起来,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那么美德从何而来?“美德由教育而来”。 ⑥这也正是他立论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是有思考力的人,才配受教育;也只有奴隶主贵族,才具有完善的美德,才配做国家的统治者。

  因此,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的目的,即在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智慧,完善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也象智者派那样,收徒讲学,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和道德。但苏格拉底不直接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他的根据是,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一 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哲学家是智慧的导师、帮助人们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内心的真理是他们的任务。据他的学生克雷诺封的回忆,苏格拉底重视讨论、辩论和揭露对方认识上的矛盾。和他对“辩证”一词的研究有关。苏格拉底认为“辩证这个词,本身就是人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相互对话,并把问题分门别类加以辩析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应当下决心掌握这种艺术,因为一个人凭着它的帮助就可成为最有才干和见解最深的人。

  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采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存在于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所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方法,也就是他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它只能说是一种讨论和辩论的方法,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且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辨论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问,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以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这样交相争辩,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并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知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苏格拉底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但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片面主观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办法进行“辩证”,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混乱了。

 

(撰稿人 梁儒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