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2006-05-10 23:24:46)
分类: 百家哲学

生平与著作

黑格尔于1770年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Stuttgart),生活在德国伟人辈出的辉煌时期。这的批判一年贝多芬(Beethoven)出世,歌德这年20岁,而康德46岁,还没有开始撰写他的批判哲学。英国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也出生于这一年。在很小的时候,黑格尔就被古希腊作家所倾倒。他甚至得出结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仅是近代哲学的源头,同时也是赋予生命之源,即: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哲学领域。在中学时,他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学生。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Tübingen University)神学院(theological school),在这里,他与荷尔德林(Hölderlin)、谢林(Schelling)成为了朋友,同时,他也被课堂上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讨论深深吸引。在图宾根的五年中,他的兴趣渐渐转向神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他离开图宾根后,他对哲学的兴趣也渐渐开始开花结果。他当了六年的家庭教师(family tutor),先是在伯尔尼(瑞士首都,Berne),后来是在法兰克福(Frankfurt)。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小的作品,已经有点后来其哲学观点的影子。

此时,德国唯心主义找到了两个有影响的发言人,即费希特(Fichte)、谢林。在1801年龄,当他成为耶拿大学(University of Jena)的编外讲师,后来在歌德的帮助下,成为该大学的教授。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从中表达了对费希特的自我(ego)与非我(non-ego)的绝对同一的厌恶。在早期时候,他对谢林的思想还是比较同情的,而不久后他的独立的哲学体系便问世了。在1807年,耶拿战役前夜他完成了《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由于这场战争,耶拿大学关闭。因此,他带着妻子成为纽伦堡(Nürnberg)中学的校长(rector)。在这里,他写了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学》(大逻辑,Science of Logic),这本书使他得到好几所大学的邀请函。1816年,他去海德堡(Heidelberg)大学任教。1817年,他发表了他的《哲学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 in Outline),在本书中,他以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方面展现了他的宏大哲学结构。2年后,他成为柏林大学(University of Berlin)哲学系主任(chair)。以后他一直呆在柏林大学直到1831年,即他61岁时因霍乱(Cholera)去世。在柏林,他的著作十分丰富。虽然大部分是在他去世后发表的,有《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及《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
    ««

二、对康德遗产的处理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之后,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康德对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家们所公认的“人类理性可能深入终极实在的秘密”嗤之以鼻。为反对这些,康德提出了其批判哲学。这里强调了人类理性所难以达到的界限。在他看来,心灵的结构决定了它永远都被限制在感觉经验领域内,即现象世界或表象世界。而且,我们对经验世界的解释永远受那些心灵赋予经验对象的范畴的限制,如因果、存在,等等。范畴与经验的综合才使知识成为可能。

康德批判方法的影响,源自于他主张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本体世界。任何对象的本体方面都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即物自身,而范畴是不能施予其上的。我们只可经验红苹果的表象,而不能经验它的本身。我们对一切事物只能经验到其表象、现象,而不可能经验其本身。康德说,当然,我们还可以想起使对象具有表象的那一面:在红苹果的“红”的背后,肯定有某种东西与红色相关联,或者说这个东西是红色的。但是,虽然我们可以说,除表象之外,还有一个这样的事物,但我们根本不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我们根本不能知道物本身是什么,因为知性范畴只能作用于现象世界而不能应用于物自身。因为知识所以可能,其前提是心灵的范畴施予感觉对象,而我们根本无法感知物自身,自然也无法有关于它的知识。

最后,由于在康德那里,终极实在是物自身,要说我们不能有关于它的知识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有关于现实的全部知识。

唯心主义者费希特很快就看到了康德关于物自体学说中的明显矛盾。我们怎么可能说一个物体存在,但我们却对它一无所知?当我们说它存在的时候难道不会对它有所了解吗?而且,康德之所以断定物自体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感觉经验,即:物自体是感觉的原因。但是他明确主张心灵的范畴如因果不能给我们关于本体世界的知识。因为对康德来来说,说“物自体是感觉的原因”是与把范畴限定在我们经验对象上的限制相矛盾的,甚至说“物自体存在”也已超过了康德所设定的知识的界限。因为“存在”是一个范畴,一个概念,它只适用于我们所经验到的对象。事实上,康德对早期形而上学家的反对就在于他们错误地把存在赋予了超出我们感觉经验以外的存在或实在。现在,通过他的物自体学说,他又似乎保留了他的批判哲学本要取消的东西。依据康德的术语,不仅不可能把存在范畴赋予物自体,而且这显然是个矛盾:存在着某物,但我们对它一无所知。说Something is unknowable是矛盾的,因为这样一个论断就意味着我们已知道Something is, 而这就说明Something is knowable.物自体概念本身就倒塌了,是被康德自己所设定的“范畴限适用于现象”的规则推倒的。

接着,唯心论者又提出相反的观点,Whatever is, is knowable。凡是存在的,就是可知的。同时,费希特也无意恢复到康德所拒斥的形而上学。费希特坚信康德在哲学上取得了真正进步。他想推进康德的事业。费希特所做的就是使用康德的办法,去掉不可知的物自体要领,把康德批判唯心论改造成形而上学唯心论。也就是说,费希特和其他德国唯心论者把康德的理论,即心灵把范畴赋予经验,改变成:每个对象乃至整个宇宙都是心灵的概念。

黑格尔也加入到这场变革中。但是每个哲学家都采用了自己不同的方式。然而,他们一致同意的是,不存在不可知的物自身。而且,如康德所表明的,知识是可能的,因为心灵通过各种各样的范畴产生了各种知识形式。但是虽然康德假定,这些知识形式从给定的经验中获得其材料,从物自体中获得。而唯心论者却主张内容和形式都是心灵的产物。这样,他们得出结论:知识的每个对象,包括“事物”都是心灵的产物。这也意味着,如黑格尔所坚持的,现实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现实的。而且,由于并不存在不可知物,唯心论者自信他们知道绝对实在的秘密。这个现实或实在一定是某种理性形式。因为如前所述,没有独立的和本质上不可知的事物能产生意识,只是心灵产生了知识的对象。我们确实经验到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事物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存在不由我们创造的。如果我们知识的所有对象都是心灵的产物,而不是“我们”的心灵,那么必然会假定,它们是不同于有限个体的理智的产物。唯心论者断言,所有的知识对象,因此,所有对象,整个宇宙,都是一个绝对主体的产物,一个绝对精神(Absolute Mind)的产物。

虽然对康德来说,范畴只使知识成为可能。对黑格尔来说,范畴有一个存在形式,这是独立于任何个体精神中的,而且在康德看来,范畴表现了个体的精神过程,提供了对人类知识有限性的解释,通过来认识世界。而黑格尔认为范畴不仅是精神过程,而且是客观实在,具有独立于思想的个体的“存在”(being)。把康德的批判哲学转为形而上学唯心论就在于黑格尔所说的,康为所认为的仅是人的心灵中的概念的范畴,是有其客观地位的,即它有独立于任何个体的思想的存在形式。黑格尔说,范畴在绝对精神里有其存在。但是,如我们将看到的,黑格尔并不是要说,一方面存在着观念或范畴,另一方面,存在着事物,如椅子或苹果。这样的一个区分意味着观念有其独立存在,事物也有一个独立的存在,知识就在于把相应的观念赋予相应的事物,即柏拉图那种联系其形式和事物的方式。黑格尔不像柏拉图,并没有把存在赋予范畴或普遍,他所说的是,它们有独立于一个人的心灵或思想的“存在”,即有它们自己存在。黑格尔想说的是,实在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主观概念,同时,他在说,观念是种合理性或思想。

例如椅子,何为椅子,它由什么构成?黑格尔说,如果我们严肃地看待结论,即不存在不可知的物自身,椅子必定是由我们所有的观念的总和构成的。在这一基础上,它必定是由我们经验它时所发现的共相(Universals)构成。我们说椅子是硬的,棕色的、圆的、小的,这些都是一般观念。当它们以这种方式相互联系,它们便是椅子。这些普遍观念在椅子中有其存在。范畴或普遍观念从不独立或单独存在(因为没有关于椅子的不可知方面),即除了我们经验的质量外别无其它。结果是,椅子就是我们对它所知识的。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它由共相的混合所构成。因此,说范畴或共相有客观地位是指它们有独立于可知主体的存在。同是人,如例子中所表明的,在“思维”与“存在”(knowing and being)间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如同同一硬币的两面。当然,黑格尔认识到了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一个人和一个世界,但是他的唯心论的本质在于,我们的意识对象、我们的经验和思考物是思想本身。最终,现实或实在将建立在绝对理念之上。

这样,黑格尔哲学中两点已被提出:即我们必然排斥一个物自体的概念,现实的本质是思想、理性。终极现实是绝对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