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师们的智慧 |
第五十五章
1 含诞厚,比於赤子。
2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3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4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5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1 道德豐厚的人,就像赤裸的嬰兒一樣。
2 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咬他,凶鳥不傷他。他的筋骨柔弱,卻抓得牢握得緊。他不懂男女交合之事,生殖器卻常硬朗,這是精氣純全的緣故啊
!他終日哭叫而不啞,這是天然合和的緣故啊!
3 認識天然合和就叫做認識永恆,認識永恆就叫做認識光明。
4 使生命更豐盛就叫做福祥,心靈掌管血氣就叫做強壯。
5 相反,物質的東西一壯大就會老朽,不合乎永恆之道。不合乎永恆之道的,是早已註定要死亡了。
第五十六章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3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1 知“道”者不好說,好說者不知“道”。
2 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受惑的門戶,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這就是深奧玄妙
的同一境界了。
3 不能進入這個境界,才產生親近和疏遠,才會有利益和損害,才分出高貴和低賤。所以,唯有這個境界才是真正可貴的。
第五十七章
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2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3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
1 以恒常的法度治理國家,以出奇的策略用兵打仗,以無為之道得天下。我何以知道 這一層道理呢?你們看:
2 天下越多禁令,人民越是貧窮。人們的利器越多,國家越是混亂。人的技巧發達了,千奇百怪的事就出現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
3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我好靜,民心自然框正。我無事,我民自然富有。我無欲,我民自然純樸。 美好社区—学习!
第五十八章
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3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1 一國的政治渾然無覺,其人民便純樸敦厚。一國的政治明察秋毫,其人民便尖刻澆薄。
2 禍患啊,帶來福份;福份啊,隱含著禍患。誰能知曉其中的奧秘呢?
3 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善的,又成為邪惡。這種現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經很深很久了。
4 所以,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1 治人事天,莫若嗇。
2 夫為嗇,是謂早服。
3 早服,謂之重積德。
4 重積德,則無不克。
5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6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7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8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1 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惜愛。
2 唯有惜愛,是警醒預備。
3 警醒預備,即所謂厚積恩德。
4 厚積恩德,則無往而不克。
5 無往而不克,則力量無限。
6 力量無限,就可以治理國家了。
7 國家若有母親,就可以長久。
8 (母親)就是那根深蒂固、永生盼望之道。
第六十章
1 治大國,若烹小鮮。
2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3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4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5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
1 治理大國,要像煎小魚一樣。
2 以道來統轄天下時,鬼怪不作祟於人。
3 不僅鬼怪不作祟於人,神只也不傷害人。
4 不僅神只不傷害人,聖人也不傷害人。
5 這樣,兩相和好,互不傷害,德就交彙融合於道,歸入其源頭了。
第六十一章
1 大國者若下流,天袭交,天袭牝。
2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3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
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1 大國如果謙卑處下,慈柔如母,就能成為天下彙歸之處。
2 母性常常勝於雄性,就在於她能安安靜靜,處身卑下。
3 所以大國若對小國謙卑處下,便能得著小國的信賴。小國若對大國謙卑處下,便能得著大國的信任。所以,或者因謙卑處下而得著,或者因
謙卑處下被得著。大國不過想兼蓄小國,小國不過想見容於大國。若要讓兩者都得著自己所謀求的,大國謙卑處下是最要緊的。
第六十二章
1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3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4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1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
2 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
3 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裏呢!
4 古時候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裏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啊!
第六十三章
1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2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3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4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5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6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
1 把清靜無為當成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事情,用恬淡無味當作味道。
2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
3 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
4 所以,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
5 輕易的許諾,必不大可信;看起來容易的,到頭來必難。
6 所以,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
第六十四章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2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4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5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美
1 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
亂時治理。
2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3 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
4 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5 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
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第六十五章
1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2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4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譯文
1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樸。
2 世人所以難管理,就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必然禍國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
3 要知道,這兩條是不變的法則。能永遠記住這個法則,就叫至高無上的恩德。
4 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多麼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麼不協調,甚至大相徑庭,然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順的啊!
第六十六章
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袭,故能為百谷王。
2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袭;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3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4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1 大江大海能彙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
2 若有人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
3 聖人正是這樣,他在上,人民沒有重擔;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擁戴而不厭倦。
4 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第六十七章
1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4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5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1 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什麼。若具體像什麼,他早就藐小了。
2 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
3 慈愛才能勇敢,儉樸才能擴增,不與人爭強好勝,才能為人師長。
4 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離死亡不遠了!
5 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
第六十八章
1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2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1 真正的勇士不會殺氣騰騰,善於打仗的人不用氣勢洶洶,神機妙算者不必與敵交鋒,善於用人者甘居於人之下。
2 這就叫不爭不競之美德,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時便如此啊!
第六十九章
1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 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2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3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文
1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這樣,就不用列隊,不必
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沒有敵人了。
2 最大的禍害是輕敵,輕敵幾乎能斷送我的寶貝。
3 所以若兩軍對峙,旗鼓相當,那悲傷哀慟的一方必勝無疑。
第七十章
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3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4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
1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
2 (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自以為有知識,所以不認識我(的話和我的事)。
3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貴。
4 所以聖人外表是粗麻衣,內裏有真寶貝。
第七十一章
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2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1 知道自己無知,最好。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有病。
2 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病。
3 聖人不病,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病,所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1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2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3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
1 當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權威時,真正的大權威就來到了。
2 不要妨害人們的安居,不要攪擾人們的生活。只要不令人們生厭,人們就不會厭惡權威。
3 所以,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卻不自我尊貴。
第七十三章
1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2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3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
4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1 有勇氣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氣自認怯懦,不敢妄為的,得活。這兩種勇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
2 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個中原委呢?
3 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餘,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4 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麼可以漏網逃脫。
第七十四章
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3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斬。夫代大匠斬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1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來恫嚇他們又有什麼用呢?
2 如果先使人民懼怕死亡,有為非作歹的人再處死,這樣誰還敢為非作歹呢?
3 冥冥永恆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代替木匠砍削木頭的人,少
有不傷著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
1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2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3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4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
1 人民吃不飽,是因為統治者吃稅太多,所以吃不飽。
2 人民不好管,是因為統治者人為造事,所以不好管。
3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為他們追求今生太過份,以致不在乎死。
4 所以,唯有不執著於今生享樂的,比那些過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第七十六章
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2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3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4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5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
1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2 草木活著得時候,枝葉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3 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柔弱的,屬於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4 軍隊一強大就要被消滅了,樹木一強盛就要被砍伐了。
5 強大的處於下勢,柔弱的處於上勢。
第七十七章
1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2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3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1 上天的道,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松一松,不足時拉一拉。
2 上天的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是損害不足的,加給有餘的。
3 誰能自己有餘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有道的人。
4 所以,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讚自己有才能。
第七十八章
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2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4 正言若反。
譯文
1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麼能改變它。
2 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
3 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袭王。
4 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
第七十九章
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2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1 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良善呢?
2 所以,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诞人明潦欠債而已,並不追討;無诞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
3 上天之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
第八十章
1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 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2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1 國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們畏懼死亡而不遠行遷徙。雖有車船,卻沒有地方使用;雖有軍隊,也沒有地
方部署。
2 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以其飲食為甘甜,以其服飾為美好,以其居處為安逸,以其 習俗為快樂。鄰國的人們相互可以看見,雞鳴狗叫
聲相互可以聽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
第八十一章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5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1 可信的不華美,華美的不可信。
2 良善的不巧辯,巧辯的不良善。
3 真懂的不廣博,廣博的不真懂。
4 聖人不為自己積攢什麼: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
5 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