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说事儿

标签:
育儿 |
终于在德国老师的帮助下纠正了这把琴的一个问题,换了一块支板儿。显而易见,被换下的那块板高出很多,尽管我之前用锉刀往深里磨过,但依然高出半厘米。
这半个厘米意味什么吗?
它意味着,每次压弦时你要给出更多的力量才能把琴弦按住。而这更多的压力会成为拉琴技巧上的阻碍,抛开琴技不说,就说最基本的,在这种高度下用手指压弦就是在上刑!手指不久就会被琴弦磨破!我不知道有多少练琴的孩子跟我有过相同的经历,四个指头血皮模糊还要死死的按住震动的琴弦,让金属琴丝肆意的在伤口上继续磨炼。。。疼的头发都立起来的。。。
但这个因质量引起的血肉模糊现象马上会被中国的一些古训、俗语盖住,什么“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流血流汗怎么能成功”、“哪个伟大的演奏家不是从小这么练过来的”。。。等等。一个最简单的制琴质量问题就这样被忽略了,老师不懂,家长不懂,孩子扛下所有无知的恶果。伤口有发炎的可能,有引起更进一步损害手指神经的可能,而这些都被刻苦练琴的思路给屏蔽了。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半厘米让乐器变成了刑具!终于有一天德国老师把我的琴拿了过去,她惊呼道:“怎么这么沉?天啊,你的琴怎么这么沉?”她边说边把琴架在了肩上,“天啊,这简直是在干什么?你就一直扛着这么重的琴?这是在干什么?”当她开始按压琴弦时,“怎么这么高?这怎么压得下去?这得使多大劲儿?这怎么拉啊?”
怎么拉?我就是这么拉的啊?所以拉到现在也还是个初学者。。。。。。
我问为什么我的琴会这么沉?是木质的原因吗?老师解释说不知道这把琴的制作过程,所以不知道沉的原因,但是德国的小提琴都是晒了十年后的木头,有的甚至晾晒的时间更久,当然价格也就更贵,只有当木头彻底干了做出的琴才能在重量、音质上出彩。至于说当今的制琴大国---中国,每年大批量的生产规模,不知道那个木头晒了几年,或者根本就使用了其他烘干技术。
我个人根本不相信如今的中国速度能够为了一把小提琴而等待十年,何止是小提琴啊,什么产品是认真做出来的?“乐器变刑具”的现象难道只存在于小提琴的生产行业里吗?家有琴童的家长们快去看看孩子手里的那把东西吧,到底是琴还是具?不合规格的能调整就赶紧调整,也许这世上真有人能拿把锯刀成为画家,可谁能确定自己就是那一个呢?
德国老师帮我把琴调整后整个音质都变了,我那个感慨啊,孩子们,学小提琴的孩子们,来德国吧,这里才是小提琴的故土啊。。。此处省去5万字的解释(写出来绝对又是什么不爱国啦。。。。叭啦叭啦啊)。中国造,太恐怖,算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就免了,从人到产品到人。。。。唉,叹息!
马上315要到了,大家除了关心食品安全、环境生存安全以外,也留心一下兴趣爱好方面的产品质量信息吧,别让黑心厂家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