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保险.回归保障本质
(2010-12-20 13:23:23)
标签:
财经保险产品储蓄现金价值投资渠道保险经纪人明亚北京保险超市 |
没有想跟谁抬杠的意思.但事实上,经过我们很多前辈的“努力”,使得整个社会大众对于保险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保险,本应该是专署的健康帐户(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的有效保障(住院及医疗).意外风险的有效转移(意外).资金的确定性领取(商业年金和教育金).但被我们行业内一挫人赋予了很多其他的用途.使得很多人对于保险的认识,开始严重的偏离正确方向.在这里,我希望通过事实告诉大家,保险,就是以保障为主的金融产品.
保险≠储蓄
"有病看病.没病储蓄"这种说法看似很好,但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导嫌疑.因为保险和储蓄从本质上说有明显的不同.
1.储蓄的灵活功能是保险所不具备的.很显然,储蓄是可以灵活支取的,保险不能.因为储蓄就是储蓄,保险是合同行为,中途单方面终止合同是违约的行为.有人喜欢说,保险是强制储蓄.但这里面有存在一个问题,保险,到底是给消费者提供储蓄还是提供保障!?如果你希望消费者认同保障功能,那么被保险人发生风险,保险公司依照合同内容给付保险金,合同终止,相信客户不会有其他抱怨.但假如你希望可能从储蓄的这个层面理解.一旦发生风险,客户得到了理赔,却享受不到所谓的强制储蓄.假如他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存钱呢!?假如保险是他的全部资本呢?!
2.保险的分红收益与储蓄的利息概念完全不同.人民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是2.5%.有的保险产品的分红可以达到3%以上的年回报率.于是有的人说,那买这个产品是不是比存银行合适!?完全错误.按照投资渠道的选择来说,目前保险产品的投资渠道要比银行储蓄相对宽泛一些.但是,储蓄的计息的标准与保险分红的计算标准完全不同.因为储蓄是以本金作为计算标准的,而保险分红是以现金价值(严格来讲,还不是现金价值.但习惯上我们给客户解释为现金价值.实际上要比现金价值略低)作为计算标准,而并非保费.
有个别业务员把保费作为分红投资的依据为客户进行数据测算,这是一种完全的误导行为.
认识保险产品,必须跳出储蓄的僵化思维.如果您认为在获得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将本金收回.我不反对您的想法.如果您认为在获得储蓄的前提下又能获得保障.我建议您把储蓄和保障类保险分开做.既能少投入保费,又可以确保整个理财计划的可行性.保险绝对不等同于储蓄.甘蔗是没有两头甜的.
保险≠资本市场投资
总有个别人叫嚣保险产品的收益有多好多好.但事实数据证明.保险收益既没跑赢资本市场平均收益,更跑不赢投资组合产品的平均收益.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保险.不是专署的金融投资类产品.它需要考量保障成本后再做投资(当然也包括投连和万能).
1.收益计算方式的不同.上面提到了,保险的收益,是以现金价值作为计算标准的,而并非保费.保险公司收到客户保费后,要率先考虑到自身运营成本(代理人佣金.保险公司正常经营成本),责任准备金部分等等.再扣除这些必要成本的前提下,才可能考虑保单投资收益的问题,以确保保单及保险公司自身的正常运营.而这些因素是其他资本市场投资机构所不需要考虑的,特别是责任准备金这部分.
2.投资渠道的限制.由于保险涉及大面积的福利保障问题.所以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政府还是略有限制的.尽管目前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再逐步放宽.但要达到资本市场投资的那种收益水平,还是略有难度的.
对于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我们本身就不应该寄希望过高,因为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人身保障.要提供基础保障,要保本,要高收益,还要稳健.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有一天,保险真正变身为投行,那谁又能来变身保险呢?!
还是开篇提到的那句话:保险,应该是专署的健康帐户.医疗费用的有效保障.意外风险的有效转移.资金的确定性领取.如果您是一名普通消费者,您现在身边潜在着什么样的风险.您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人身保障.应该是您在购买保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您是一名保险从业人员,如果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保险产品,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保险产品,才是您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保险不能回归到保障的本质的话.那您必然难逃收益比较,本金计算方式的怪圈.
感谢阅览
http://www.5dbaox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