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三维路径:科技赋能、城乡融合与资本市场升级
(2025-03-25 11:17:46)
标签:
公众号huangyq8128 |
分类: 证券市场 |
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三维路径:科技赋能、城乡融合与资本市场升级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突破发展瓶颈需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系统思维构建 “科技 — 城乡 — 资本” 协同联动的创新生态,通过三大战略支点激活内生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重构产业竞争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我国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 “政产学研金” 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 “卡脖子” 技术攻关。例如,成渝地区通过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形成 “研发 — 转化 — 产业化” 全链条生态,培育出氢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完善创新政策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辽宁等地推行的 “科技专员进企业” 模式,选派高校院所专家结对服务千家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此外,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整合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资源,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8 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65%,科技创新正加速重塑产业竞争力。
二、城乡融合激活双向循环,释放内需战略潜能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深层矛盾。推进城乡融合需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构建 “人地钱技” 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 300 万以下人口城市落户限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允许农民进城购房落户,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创新城市资源下乡模式,鼓励城镇职工、退休干部返乡创业,通过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浙江 “千万工程” 经验表明,城乡融合需统筹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村硬化路覆盖率达 100%)、公共服务均等化(县域医共体覆盖率超 90%),同时守住土地公有制、耕地红线、农民利益 “三条底线”。2024 年,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额突破 1.2 万亿元,城乡间人才、资本流动规模同比增长 28%,乡村消费市场规模达 6.8 万亿元,成为内需增长新引擎。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城乡产业协同体系,以县城为枢纽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 “土特产” 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
三、资本市场改革与平准基金协同,筑牢经济稳定基石
A 股市场是链接实体经济与资本的枢纽,提升其深度与韧性需多管齐下。首先,推进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健全退市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培育上市公司质量。2024 年,证监会实施 “提质行动”,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3.2%,并购重组交易额增长 40%。其次,引入中长期资金,放宽社保、险资、外资入市限制,发展权益类基金,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清华大学田轩教授建议,通过税收优惠引导长期资本入市,对三年以上投资减免印花税,激发价值投资活力。最后,设立平准基金维护市场稳定。参考国际经验(如韩国股市稳定基金),建议以财政拨款、特别国债、金融机构认购等方式筹集资金,规模占 A 股总市值 3%—5%(约 2 万亿 —4 万亿元),明确 “托底不托高” 原则,在市场非理性波动时精准介入。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汉元代表提出设立 10 万亿股市平准基金,设定年化 3% 以上增长目标,通过量化模型动态调节,稳定市场预期。此外,需同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分红率,构建 “融资 — 投资 — 回报” 良性循环,使资本市场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 “稳定器”。
三大战略支点相互支撑:科技创新为城乡融合提供产业支撑,城乡融合为资本市场拓展空间,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和城乡建设输送资本。突破经济瓶颈的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创新生态,以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以城乡融合激活新需求,以资本市场改革培育新动能。唯有形成 “科技 — 城乡 — 资本” 的动态循环,才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