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重磅发声落地

(2025-03-22 08:05:42)
标签:

公众号huangyq8128

分类: 证券市场

期待重磅发声落地

 

周五 A 股市场呈现剧烈波动,三大股指以长阴破位之势集体下挫,上证指数失守关键支撑位,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同步放量大跌,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投资者信心再度遭受重挫。此次下跌不仅延续了年内 “涨难跌易” 的弱市特征,更让市场对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反复拉锯倍感煎熬。盘后,监管层密集释放重磅维稳信号,央行、证监会、深交所相继发声,试图以 “政策组合拳” 重塑市场信心。

 

央行在 2025 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明确表示,将加大调控强度,择机降准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会议强调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提出 “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并针对科技创新、消费提振等领域创设专项工具,探索资本市场支持工具的常态化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物价的表述从 “总体稳定” 调整为 “处于合理水平”,释放出更灵活的政策空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结构性降息与财政贴息的协同发力,将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 7 万亿元规模的结构性工具利率存在调整空间,为后续政策操作预留了弹性。

 

证监会同步表态,将坚持 “保护投资者” 的核心导向,加快构建 “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 的资本市场。2025 年法治建设重点围绕注册制深化、违法活动严打、投资者保护制度完善展开,明确将投资者权益贯穿于制度建设与监管执法全流程。这一表态回应了市场对 “重融资轻回报” 的长期诟病,通过强化分红、回购机制及退市制度,推动市场生态向 “崇法守信” 转型。

 

 深交所则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出优化险资投资机制,减少交易摩擦,支持保险资金加大权益配置。正在制定的服务方案直击 “买什么”“买得好” 痛点,通过完善低波产品矩阵、推广定投策略、构建 “长钱长投” 生态,引导险资等机构资金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此举与央行 “探索资本市场工具常态化” 形成呼应,旨在缓解市场流动性分层,激活存量资金活力。

 

 回顾市场脉络,此次下跌既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冲击,也反映了内部信心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年初以来政策暖风频吹,但市场对 “政策落地时效” 与 “经济复苏强度” 的担忧始终未解。历史经验显示,A 股的政策底往往领先于市场底,2018 年末与 2022 年末的政策密集期均伴随市场情绪拐点。当前央行 “择机降准降息” 的明确表态,叠加证监会 “零容忍” 执法与深交所的资金端改革,形成了 “货币宽松 — 制度完善 — 资金入市” 的三维支撑。

 

市场人士分析,当前 A 股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万得全 A 指数股息率突破 2.5%,逼近 2016 年与2020 年的底部区域,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央行流动性工具的常态化安排(如证券业互换便利)与险资入市机制的优化,有望吸引增量资金入场,缓解 “存量博弈” 困局。南开大学田利辉建议的 “促消费专项再贷款” 与科技创新工具扩围,若落地将直接提振消费与新质生产力板块,形成结构性亮点。

 

 然而,市场信心的修复需待政策红利的实质性兑现。投资者期待央行降准降息尽快落地,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期待证监会加快投资者保护细则的实施,切实提升违法成本;期待深交所的险资机制改革简化流程,释放万亿级保险资金活力。历史数据显示,A 股市场在政策底确立后,往往经历 1-3 个月的磨底期,期间量价结构的改善是关键信号。当前场外资金充裕(居民存款超 300 万亿元),政策引导下的 “资产荒”,正推动资金向权益市场迁移,跨年行情的结构性机会仍具吸引力。

 

综合来看,周五的暴跌暴露了市场的脆弱性,但盘后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了监管层 “稳市场、稳信心” 的决心。从 “政策底” 到 “市场底” 的传导中,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制度改革的落地速度、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规模将成为关键变量。投资者需保持理性,既要正视短期波动风险,更要把握估值底部的战略配置机遇。随着政策协同效应的释放,A 股有望逐步摆脱 “涨难跌易” 的困境,向 “有活力、有韧性” 的资本市场迈进。此刻的市场,既是对政策定力的考验,也是对投资者耐心的试炼 —— 当维稳声音化作真抓实干,当制度改革筑牢市场根基,蛰伏的市场活力终将迎来破晓时分。更多内容请进入huangyq8128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