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叔
(2022-11-05 08:02: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视点 |
跛叔
晚秋,在村西的大路上走着一个身体稍有弯曲步履盘缠的老人,边走边在说着什么。说的是什么无人得知,只有说话的人自己知道。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搞不明白的东西。不管是文化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走到老年总要回顾一些事情,所不同的是没有文化的人说给自己听,有文化的人是写出来给自己看。如果看的人多了,自己也就成了作家。当然,这样的作家与生活中专门写书给别人看的作家有着较大的不同,因为写给自己看的作家是真情实感,而写给别人看的作家是在创作,充满了艺术性和虚构。每一个人一生走过来都有丰富的故事,既有精彩的,也有苦涩的,但从辩证的观点来衡量的话,最终符合了物质不灭定律,精彩的东西与苦涩的东西最终趋于平衡。据此观点推想起来,一个人也就不必再为自己走过的路患得患失,因为一个人所创造的奇迹与所造成的失误也趋于平衡,一个人所拥有的幸福和所经历的痛苦也趋于平衡。当然,在这条大路上走着的人永远也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会不断的去体味一生的酸甜苦辣和得失。这个在路上边走边说的人是跛叔,最终他会把这一切东西归于统一,并伴随着他一路走下去,能不能归于物质不灭就不得而知了。
一、
跛叔是村里极为尊重的人,不仅因为跛叔曾经当过数十年的村支书,还因为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已是市里的机关人员。所以跛叔走起路来都是昂头挺胸,村里人见了也都是十分的恭敬,大多的人都喊一声跛叔。跛叔并不瘸,只所以喊他跛叔是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跛字,他叫大波。人们也并不是完全因为谐音而喊他跛叔,主要是认为他的脑子有点跛。
跛叔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叫花纹,小的是个儿子叫福山,花纹比福山只大了一个小时,命运却相差巨大。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主的生产形式,比较穷,村民连温饱都保证不了。生产队的分配方式是人七劳三,为了多一份收入,跛叔就让女儿花纹休学了,没有上高中,把全家的财力用于供儿子上学。儿子也不负众望,于1979年考上了师范专科学校。虽然是个专科生,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十分紧缺的,后来被称作老三届。儿子三年专科毕业后,分配到了市一中任教,后经当过村支书父亲的活动调入市府机关工作,在附近三乡几十个村来说可谓是风光的很。本来儿子在家中的地位就十分优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下子更成了家里的宝贝,倍加宠爱。家中的所有事务都有女儿负担,烧火做饭,喂猪出圈,似乎就是家里的一个长工。在跛叔眼里,儿子才是家庭的一切,女儿是毫无地位的,对儿子是百般宠爱,对女儿总是横眉瞪眼。或许是由于跛叔过分的偏心眼的缘故,被村里人戏称为脑瘸,于是就把波改成了跛。对此跛叔很不以为然,还感到很迷惑,村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