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去天桥乐剧场又听了一遍德云社的相声。大乐。虽然到最后郭德刚并没有出现。郭的大弟子何云伟李菁压场。乃师风范十足,相当于又听了一遍郭德刚。何的特点是表演能力更强。每次看何云伟表演“冻豆腐”和“哑吧说快板”都至于乐不可支。
第一次去现场听郭德刚是刚过完年的正月十六,还记得这么清是因为当时从初六就开始找票,那时郭德刚正当红口,一票难求。
郭德刚真好玩的部分是他自创的新段子,和在传统段子中加入的那些现代元素。这才是他的价值。拉近了相声和当下生活中的人的距离。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为什么我们来这儿时,相声才开始具有意义。
还有就是郭德刚的“范儿”好。拿着架子。绷着。确实不贱。
至于后来,短短几天,郭德刚从红到紫,从紫偏青,官司,道歉,爆捧爆摔,麻烦不断,他还能仍然自若演出,起码做到了得意不忘形, 失意不失态,就了不得。
讨厌的部分是旧社会的那点糟粕又翻土重来。整个德云社,郭德刚师徒,整场演出,老是“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这一套。爸爸,儿子,这么互相叫来叫去,有什么意思呢?占这点便宜干什么呢?匪夷所思。
也格调太低。
再说拿老年人打镲总是不好的。
突然想起前年的这个时候,朋友从新疆回来,带了两盘“刀郎”给我。我没太经意,某个星期一的一早,上班堵车途中,将CD盘打开塞进CD机,也没注意音量,只听轰的一声,如雷管引爆,刀郎就开口铺天盖地唱了起来。你闭眼想象一下什么叫“天风起于青萍之末”吧——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压城欲催。
刀郎也是,把土的民歌,更土的祝酒歌送战友之流,翻唱出了新意。刀郎的配器好,发出的声音是现在的人喜欢的声音。这一点非常重要。再有就是他改变了老歌的音乐节奏,加快了,提高了,节奏变成是与现代人的生活节拍契合的节奏,新鲜感就出来了,掷地有声。
当然刀郎有他的资本。我喜欢他的嗓音,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现在刀郎在哪儿呢?也不过才短短的两年。想当初刀郎红的时候,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飘荡着刀郎的歌声,直把人听恶心了。然后就是立即消失,无影无踪。全国人民集体翻脸不认人,不认刀郎这个人。翻篇儿了。
就是这么有损尊严。
红与黑,就一步之遥。
郭德刚,抓紧时间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