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童话《巨人的花园》文本细读
(2011-05-23 14:17:57)
标签:
原作阅读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童话文本细读教育 |
分类: 小学语文教育 |
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原著】七年过完了,他已经把他要说的话说尽了(因为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回到他自己的府邸去。
【解读】教材中没有对巨人作任何直接分析,而原著中有以上的叙述。这非常有意思,巨人竟然滔滔不绝地说了七年,才把要说的话说尽了,这不正是说明他的口才很好?可作者又分明以补充说明的方式在强调“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巨人竟然颠来倒去说了七年才说明白了,岂不正好说明他真的是口笨舌拙?哦,大概只有后者的解释才是可以成立的。如此可以想见,巨人大约是一个质朴憨厚,还有些粗鲁莽撞的大汉,原本就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啊!相对于教材中巨人一出场就生气,动辄“训斥”“叱责”,且一开口就是“滚出去”,留给读者的印象要有趣得多。
【原著】春天来了,在乡间到处都开放小花,到处都有小鸟在歌唱。鸟儿不肯在他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树木也忘了开花。
【教材】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解读】当乡间草翠花开的时节,“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旧是冬天的气象”。原著中明确得指出是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所以才这般景象。教材中没有指明,相反是提出了疑问:“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子的?“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是教材多元解读的一个指向,改写时刻意隐去过于直白的行文,留待读者(教师和学生)阅读后文经过思考才渐露端倪,大概也是改写者小小的技巧所在吧。
原著中还有一大段关于雪与霜横行肆虐的拟人化的铺叙描写,它们还邀请来北风和冰雹一同为非作歹。包括树木也竟然是“忘了开花”。改写成教材后,这些拟人化形象就没有了,单以“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作简洁的表述了。人物形象更集中了,行文也更简洁了,但同时也缺少了童话的意味。
【原著】他看见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了园里来,他们都坐在树枝上面。他在每棵树上都可以见到一个小孩。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便都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温柔地把手膀放在孩子们的头上摆动。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而且大笑了。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教材】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解读】这是一处截然不同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形象。原著中明显是围绕“有了孩子才有春天”的中心展开的,“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才开放花朵,小草也萌发。草木乃至春天和前文的风雪霜雹一样,也都是有自主人格的拟人化形象;而教材却是“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似乎春天是自然而然来的,而孩子也是被春天吸引来的。整个人物关系和逻辑关系被颠倒了。
再看巨人,完全两样了。原著中的“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巨人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地撞击了,人性自我复苏了,他自个儿唤醒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温柔和真挚——这才是巨人身上的本质所在。这些美好的品性被他臃肿丑陋的外表和粗鲁莽撞的言行所遮蔽,既伤害了别人,也蒙蔽了自己。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教材的改动似乎要一味地将巨人往自私和粗暴的方向推演,同时也要他一再接受惩罚。巨人原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显得促狭单一了,甚至失掉了美好的部分,单单剩下“恶”的一面。两厢比较,似乎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意旨。
【原著】只有在一个角落里冬天仍然留着,这是园子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徘徊,哭得很厉害。这株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满霜和雪,北风还在树顶上吹叫。“快爬上来!小孩。”树对孩子说,一边尽可能地把枝子低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我要把那个可怜的小孩放到树顶上去,随后我要把墙毁掉,把我的花园永远变作孩子们的游戏场。”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巨人偷偷地走到他后面,轻轻地抱起他,放到树枝上去。这棵树马上开花了,鸟儿们也飞来在枝上歌唱,小孩伸出他的两只膀子,抱住巨人的头项,跟他接吻。
【教材】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解读】原著中除了中心人物巨人之外,作者动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另一形象——小天使。甫一出场,他便幻化为一个令人怜爱的孩童模样,与普通的孩子一般模样,又不尽相同。也正是这个孩子更加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天使的作用更多的是唤醒和考验巨人。在这个逐渐苏醒的过程中,巨人更多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批判。而在教材中,这个孩子的形象就显得有些模糊了,但却起到了更强劲的作用,“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几乎是一种逼视,一种质问,或者鞭挞的眼神;不是呼唤,而是警告。巨人随之猛醒,恍然大悟。这是一种突变,甚至有一种弃恶从善的意味。就像巨人自己说的那样,他原本只有一颗“任性、冷酷的心”,与原著相去甚远。而且促使改变的力量也完全来自外力,即孩子的眼神。这与原著中自我救赎完全是两回事了。
【原著】那天下午小孩们跑进园子里来时,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满白花。
【解读】教材到巨人拆除围墙与孩子们分享花园就结束了,洋溢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总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原著中孩子们也一直伴随着巨人玩耍,只是缺少了一个孩子——天使。巨人有一点儿失望,可他依然感到幸福,因为“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有一天,天使降临,手脚上带着“爱的伤痕”——巨人的爱啊。天使对巨人说:“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里去,那就是天堂啊。”于是就有了引文中的结尾。那淡淡的哀愁怎不让人为之动容?难怪王尔德给儿子讲这个童话时,竟然情不自禁哭起来了。
前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语言
后一篇:推荐关于早期阅读的几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