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较劲儿姜文和他“拧巴”的电影

(2007-09-22 21:32:18)
标签:

影评/乐评

分类: 杂文随笔

http://ent.tom.com/uimg/2007/7/28/wanghaiping/1185591589280_126739.jpg姜文《太阳》剧照海报

 

黄雯/

 

那天编辑给我短信,说在我专栏里也写一下姜文的《太阳》吧。我有点懵,因为电影还没看,哪能乱写,于是就回等看完电影后再说吧。

 

在网上随便浏览了一下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新闻和一些评论,发觉有很多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一下子兴趣下降很多,这几年我染上了去电影院看大片的爱好,既然花了钱(中国的电影院票价还挺贵),就必须要有视觉享受,不看点刺激的,去电影院干吗啊。谈人生玩艺术闹深沉,在电影学院几年里早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比较喜欢张艺谋拍商业电影的理由。至于姜文,我始终觉着他是真有些奇才的,从《灿烂》到《鬼子来了》都是比较优秀的电影。此人虽然跟不少知识分子搅合,但却是个聪明的人。

 

礼拜二下午,我脑袋昏沉着就往电影院走,由于前一天没睡好觉,神经性失眠很久了。到了门口,买了票,突然看到宣传栏里写着:如果看完此电影不懂的话,留下票根,可以继续观看。意思是说,直到你看懂为止?哈哈,我一下就乐了:还有这样为电影宣传的?一瞧,就是有点不太自信啊。人家看不懂就算了,干吗非要让人家懂啊,这不是强买强卖嘛。这姜文还真是爱较劲儿,可不是这个电影的第一段“疯女人”的故事,那个劲儿较的,看的拧巴死人了,当然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影片的剪接巧妙、力度合适、视角也比较独特,很好的传达一种细节氛围和情绪。尽管说实话演员都演得很一般,没啥新意,倒不至于鬼哭狼嚎,但没瞧出哪个演得有分量的。那个“疯女人”扮演者周韵,虽然有不错的容貌,但演戏的力度和爆发力都不够,还是太浅,缺乏深度。陈冲还不错,把十三点的女人演的很形象,哈哈。还有那个黄秋生,我一直很纳闷,此演员模样很丑陋,尤其是空洞的大眼睛和全是痤疮疤痕的脸,跟橘子皮似的,为啥还一直很受导演和观众的喜欢。要说他演技好,我可真没觉着有多出众,一般吧,演员工作而已。不过这个电影最有意思最逗的也就是黄秋生和陈冲故事的这段,看的我一直哈哈大笑,我的笑声在空旷的电影院回响,惹得为数不多的一些观众扭头瞧我。

 

说实话,姜文的这部电影对我个人来讲,是成功了的。倒不是我比人家聪明,我看懂了它,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把懂不懂当作一回事,谁没事了去电影院费那个脑子猜各种逻辑,又不是玩智力游戏,做算术题。来之前我还抱着没准在剧院睡觉的心理准备,本来人就困倦来的,整部电影看完,我居然没睡着,还看的饶有趣味。从这一点来说,它就算成功了。我想说我之所以不困,是因为对姜文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有些兴趣,因为这一点很难得。当然他这个人有点崇尚个人崇拜,他的电影也隐藏不少自恋的元素,这有时候容易引起一些“勃起”份子们的反感。很简单,姜文能够在电影里表达“勃起”,还能比较自由的通过审查,还能借“太阳”说事,可我们有很多人一直想“勃起”,缺苦于无路释放,只能观瞻。

 

要说这个电影有什么缺陷,我觉着源于姜文有些“拧巴”,这部电影也一样,电影看完之后,心情并不会很舒畅。电影表面上是讲血性、真情、“红色”憧憬和缅怀、激烈、青春释放等等,仿佛该是一部努力排泄过剩荷尔蒙的电影,但说实话,看完后,观众荷尔蒙没排泄出来,反倒变颓废了。反正我是这样感觉。由于电影里有趣的细节,让我哈哈直乐,拍摄视角新颖,处理方式独特,让我不会困乏厌倦,可看完这电影之后,我一下就颓了,还有些许惧怕,心里不知有多难受,完全不想再去看一遍。在这部电影里姜文过于蒙太奇,太奇得时常让人跟不上思路,他比较成功的堆积了一堆复杂纠结的情绪,四处散放着,错落着,问题是,它又很“拧巴”着表现,电影在“形式”上玩命的去宣泄,可“情绪”并不宣泄,甚至裹足不前。两者形成一种对立和对抗,于是观者很难感觉出酣畅淋漓。在情感的宣泄方面,他还是比不上张艺谋狡猾,张是一个煽情高手,他没那么拧巴,也比较简洁。同样是描述“性”,玩得熟的人,你会觉着他是在宣泄情感,玩家是藏在背后的,不显于形;玩得陌生生涩的,你只能感觉他在手淫和自恋,同时过于显于形。

 

于是这部电影就会出现一种尴尬情景,如果你把它当作故事电影,它的故事性不是很强,过于符号化,过于蒙太奇,容易把观众看的不明所以,也就是很多人说得“看不懂”。如果你把它定位情绪电影,它的宣泄力度还不够丰硕,并不从心底里觉着畅快,仅仅是一些表达形式绚丽和一些激情细节支撑着。我想姜文也是个老实人,他对记者说:“我明白了,还拍它干吗啊。”此电影的缺憾正是源于他自己的不明白。我是比较赞同搞艺术的人,偏理性一点,既然你是幕后玩家。也就是说首先你尽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拍一部比较晕、没有逻辑性、发散非线性、后现代的电影,不是不可以,但作品的情绪和气质,还是需要通篇连贯的,需要一种符合身体释放规律的线性,这样即使观众看不明白故事,他也能从一种流动的情感里得到宣泄和享受,这就是对于观众成功的电影了。所以,我觉着姜文如果不太拧巴的话,这部电影会更好一些。太拧巴的人,往往太自我留念,缺一点客观性和反省精神。既然电影走向市场经济,姜文似乎也特想市场化,但如果要拿他和张艺谋比较,我认为张是比较巧妙的玩权力崇拜,很幕后也很清晰,释放得也更彻底,因此能赢得观众的高票房,而姜有点太明显的玩个人崇拜,反倒容易将他孤立,两头都不见得能讨好,所以我能预料此电影票房应该不会太理想。

 

其实本来我是想称赞一下这部电影的,写着写着又开始批评了。想说它好话,是因为我觉着姜文是个比较真诚的人,不管他怎么表现电影,他的东西你能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对生命的责任感。他身上有一种追求崇高精神的理想主义色彩,只是他过于倔强,爱酷,再加上现在商业影响的少许彷徨,他的表达有些磕磕绊绊。

 

在中国其实很难出现真正的“酷”人,酷过了,人家会说你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不酷,人家又说你以前那么牛,现在也妥协了。所以现在的姜文酷也不是,不酷也不是。好在“拧巴”也有些好处,那就是时常出其不意冒出不少小火花来点缀作品。所以这个电影还是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它的有些符号让人不能忽视,就如做梦。梦里那些荒诞而绚丽的色彩,时常让人身临其境,假如这部电影奔着很多激情、血性和突兀而去,观众们也是奔着一股子荷尔蒙而去观看,往往得到享受并不多。而对我来讲,真正让我感动倒是影片里时不时闪现的一点浪漫情怀。而这种气氛的营造,似乎是姜文无意而为,反倒更加自然和空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