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酗酒成瘾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选择用“酗酒”这个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其实我不喜欢这个词的色彩,不中性,有批判的意义在里面。所谓的“酗酒”,首先是觉得缺了酒就缺了一些东西,感觉到“缺”,其次喝酒很容易过量,不太能自控。这样一个心态的循环,它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个状态,是一种选择。
对酗酒的朋友,我想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先停下自我打击。无论是觉得自己想戒酒戒不了,是厌恶自己喝酒后的某种状态,是对过去有后悔,是对未来有担忧,还是觉得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等等,无论是哪种自我打击,我都由衷地邀请你先停一停。
酗酒最根本的根源是对爱的呼求,而脱离这种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爱。当你想要戒酒而真的好长时间没有喝酒的时候,感谢自己,这就是给自己爱;当你不知不觉进入一个循环,好像超出自己的意志力和觉知力,进入一种想戒戒不掉的循环的时候,接纳自己、停下对自己的打击就是给自己爱。你肯给这样的自己一席之地,而不驱赶他,不责骂他,就是给自己爱。
超越酗酒状态,靠的是了解而不是意志。或许我们应该首先承认,喝酒的确能满足我们好多好多的需求。比如,喝酒能够安慰自己,打发无聊,填补一些空虚。而空虚感就是缺乏存在感,喝酒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活着,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感觉到与人连接,感觉到更加自由,更加放得开。
超越酗酒的希望就在于认出,酒所满足的我们的每一个需求,都是我们自以为的需求,它并没有真正地帮到我们。不是说它没有作用,但它提供的帮助不是真正的,而且是有副作用的。
酗酒和吸毒本质上没有区别,所谓区别就是形式和程度的区别,毒品带来的感官刺激更强烈而已。只有认识到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个选择和你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它就属于你,那是你的权利,你随时可以选择。这样,你才能够不再依靠酒。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背景,酗酒者有一个认知就是“我要靠酒”,哪怕你不承认,你还是要依靠酒来满足你。然而,我们真正可以依靠的不是酒,而是和我们的自性连接。我们想要的平安、圆满、爱,以及与人的连接都在我们的自性里。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和自性连接,否则,我们就会向外求。依靠酒是一种外求,世间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外求。比如,追求和家庭连接,和孩子连接,或者和一个亲密关系连接等等,奇迹课程管这些叫“偶像”。孩子是一个偶像,亲密关系是一个偶像,财产、名誉、权利等等都是偶像,都是心灵呼求圆满,借以满足自己的选项。
但是这些没有一个能真正满足我们,它们全是无常变换的。酒也好,钱也好,性也好,其它的人事物也好,只要你认为外在的某种特定形式或者某个特定存在能够满足你,你就把它当做偶像了。只要你向外追求这些偶像,你就不缺乏哭泣和沮丧的机会。偶像破碎一次,你就哭泣一回。
怎样和自性连接呢?这既需要你有笃定的灵性世界观,也需要你日常持续不断地反复练习。
灵性世界观是什么?就是知道,连我这个个体都是幻,真相就是我的自性。知道自性的存在,自性是真,自我是假。
灵性世界观展开的角度还有很多很多,有很多的延伸,不止包含这一个方面。但就此刻来讲,你知道自性是真,自我是假,你越来越亲近你的自性,朝向你的自性,呼求你的自性,而不再那么听信自我、依赖自我、经营自我,那就够了。
未经训练的心灵是一事无成的,当我们有了灵性世界观之后,日常的练习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对自我有着非常深厚的认同。
我们过去用权力来认同自我,现在我们也要用权力来摆脱自我,超越自我。就像你误入歧途,走了很远很远,那你一步一步走回来不是很自然吗?让人欣慰的是,凡追求真相者不会徒劳无功。你看起来是一步一步地走得很慢,但你注定会到达,而且你的每一个点都会有圣灵相助和陪伴,祂一路看护着我们往回走。
怎么练习呢?对我来说有三种方式很有帮助。
一种方式是做奇迹课程练习,这是对我最有帮助的方式,因为每一课都是正知正见,每一课都暗含着祈祷。
第二种方式就是直接祈祷。我请求我的真相帮助我了解祂,我请求我认出我自己内在的平安,我请求圣灵赐我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当下的问题。这种祈祷是很有效的,尤其在你的灵性世界观建立起来之后,因为灵性世界观的建立代表你有了信念。即便你没有信念,只要你能够松动,能够去呼求,圣灵依然会应邀前来,并且全力以赴。
第三种方式就是静心。一种静心是跳出来观看自己,以上帝的视角观看一切,而不认同一切,不追随一切,只是观看。不批判不欢迎,只是观看。另一种静心强调“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关注当下。关注当下可以只是去观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也可以重申“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去打量眼前的环境,就好像第一次看到它一样。感受风吹过你,感受空气围绕你,感受阳光,感受树木的存在,感受这个房间,这个楼的存在......。当你重申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就从所有的认知和评判中退出来了,只感受到当下的存在。
关于实操戒酒的三个要点:
1、要对自我打击的循环有一个警惕
所谓自我打击的循环,就是“你越见不得什么样子,就越进入什么样子,直到把自己弄成一个通身发黑、自己很嫌弃的小孩,于是你就成功了”。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运作。
在小我眼里,没有可爱之物。小我自己就觉得自己是通身发黑的,是有命案在身,需要不断逃避不断投射的。它不敢看自己,它觉得自己肮脏、卑微、龌龊、脆弱,它的自我形象幽暗、悲苦、无力。所以,这种自我打击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只要你在自我打击的时候,立即叫停:“OK,我允许我在这样一个进展的过程中,我允许自己目前走不通、做不到、理解不到、缺乏觉知,无论怎样,我都允许自己。”那么,你的允许就是对自我打击循环的解放。
一旦开始批判自己,你就看不到自己了,因为你批判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当成“非真”之物了,当成不是你的那个你了。于是,你就会慌张,而你越慌张,你就越想逃避,越想防卫,这样就进入了循环。但是,无论这个循环经历了多少次,无论它看起来多么锋利,你是可以叫停,可以硬关机的,这是你的权利。你可以对自己说:“想这么多都没用,它使我心情很糟糕,我不想它了”。使用自己“不想”的权利吧,停一停。
你能够给自己这样无条件的允许,很好,如果你暂时做不到,而能够停止不去想它,那也够了。
2、关于被剥夺感的处理
当酗酒者的家人无法做到无条件接纳他,而想让他戒酒的时候,如果他还没有完全了解,没有完全准备好,那么他会有一种被剥夺感,一种自由的不圆满、不完整。这是心灵无法承受的。这个时候,就会进入“越想戒酒,越想喝”的状态。
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转念:“我不是要戒酒,而是要享受不喝酒的自由。这是我愿意选择,而主动选择的。我选择不喝酒,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因为我一喝就难免多,一多就难以自控。一旦进入这种境地,我就会很困难。所以,我最好不进入”。这样,当我放下酒杯的时候,不是被剥夺了,而是因为我爱我自己、因为想给家人一个支持、给自己一个支持。没有外在能够剥夺我,只有我自己能够剥夺我自己,只有我自己能够剥夺我享受不喝酒自由的权利。而现在我不剥夺自己了,我给自己这个不喝酒的自由。
在超越酗酒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不必计较,只要把握方向就好。如果走错了,掉头就是,无须埋怨自己,无须计较自己一时做不到。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我要重新获得不喝酒的自由,我爱我自己,我也爱家人。我这样做,不是出于被剥夺,而是出于爱,出于真正的自由。
3、家人及酗酒者的态度
一个角度,作为酗酒者的家人。
我会对酗酒者说:“你喝酒我也爱你,你喝酒也值得我爱。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在你还做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你也接纳你自己,因为我相信你。我相信你在进步,你在努力,你在调整,我相信你总能够在某一个时刻,了解你该了解的,而成为你本来就是的。这个过程需要多久,我不知道,也不需要操心,但我相信你”。
在这样的爱当中,酗酒者会感到莫大的支持,他反而会比较容易放下酒杯。
我想起小学课文中的一个故事:太阳和北风比,看谁能够扒下路人的衣服。北风先来,它使劲儿地呼呼地刮,想刮下路人的衣服。没想到,路人反倒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太阳则不动声色,只是暖暖地照着,路人走了不一会儿就热得满头大汗,自己就把衣服脱下来了。
酗酒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硬要他戒酒,不戒就批判他,那么他会因此感到很大的压力。他自己本来就很弱,害怕被批评,害怕不被接纳,害怕被剥夺,压力之下他就会防卫,就会撒谎,于是产生张力,又拿起酒杯。反之,当我们给出允许、接纳、信任的时候,对方会从很深的地方感激我们,这种感激就是爱的流动。他感到了我们对他的爱,也必以爱相应。他受到了爱的滋养,就很想用爱来回报我们,他放下酒杯就更容易。
第二个角度,从酗酒者本人出发。
作为酗酒者,对家人有一个戒酒的承诺,结果戒了一阵子,当自己内在空虚、不安的时候,就又拿起了酒杯。这时,作为酗酒者,我会首先诚实,不去遮掩。因为诚实至少让对方感到我们是可靠的,而遮掩就让事情变得更复杂。同时,我也给对方自由,我会对对方说:“对不起,我又喝酒了,如果你想怪我骂我,那就怪吧骂吧,如果你因此不喜欢我了,那我绝不怪你”。
这里要强调的点,一个是诚实,因为不诚实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会进入各种防卫和斗争,完全没有必要。另一个就是给对方自由,不再向对方呼求爱。不再说:“你相信我好不好,你为什么总也看不到我的努力!”其实,对方能够给我们爱的时候,他就给了。他不能给的时候,我们尊重他的情绪、状态,给人家自由,“你要怪我就怪我,你要生我的气,我不怨你,我不生你的气”。
爱的力量比我们想得大得多,哪怕是一点点,哪怕只是一个允许,只是放下对对方的呼求和要求。无论是酗酒者的家人给酗酒者一个允许,还是酗酒者给他的家人一个允许,都是爱。而这个爱,会吸引到对方的爱。爱就会吸引到爱,爱也只会吸引到爱。一旦爱升起了,就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