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爱你自己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父母不能行使父母的职责,无论是因为婚变、破产,还是因为关系不好,还是因为人格不够健康、成熟,总之,当父母像一部汽车不能正常行驶的时候,我们通常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孩子遭遇了不幸,好惨,好可怜。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境,我想说:“孩子,你仍然可以爱你自己。”
父母都没有活好自己,内在还隐藏着很多对孩子的愧疚,这样的时候,如果孩子能够连接到自己的爱,能够活好自己,那么,他的父母会多么感谢他啊!
有一个朋友在中学当老师,她跟我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天放学后,她路过教室,看到一个学生把自己锁在教室里,在吊灯上挂了绳子,准备自缢。教导主任已经赶来了,就站在孩子身边。后来朋友问教导主任,为什么不通知孩子的父母?教导主任苦笑着说:“通知了,他们不来。”对于这个情况,很多人可能会有很多感触、想法和评论,比如这家父母怎么这样啊,孩子究竟怎么了啊,等等。但是,我的第一感觉就非常单纯,如果我在场,如果我能跟孩子说得上话,如果他愿意听我的,我想说的就是:“孩子,你仍然能爱你自己。你不用去管爸爸妈妈的生活,不用去管别人怎么看,你仍然能爱你自己。”
孩子的心灵主权和大人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不是一具身体,身体对心灵没有限制。
我们心灵选择认同了身体,选择扮演身体,选择把身体等同于自己,身体才对我们有了很大的限制。比如,作为女人,过了40岁,我容貌衰退,我就觉得我完了;作为男人,过了70岁,我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我就觉得我完了。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为一具身体的时候,我们才会因为身体而患得患失,怕这怕那。
我们是怎么定义一个孩子、一个大人的呢?就是通过一具身体来定义的呀。因着人们对身体的认同,才自然地会小看孩子。孩子总是被暗示外在比他的内在强大,外在比他的内在可靠。这就使得孩子相信外在胜过相信自己的内在。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其实,孩子的心灵主权和我们是一样的。
奇迹教师小飞虫5岁的时候,生父母的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哭着哭着,忽然升起一念:“我要试一试我能不能笑。”然后他就对着镜子笑了。他发现自己可以选择不生气,而生气只是为了报复父母、警告父母、引起父母的重视。5岁的孩子就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支配自己的心情,这说明他是有心灵主权的,而这个主权是我们从未失落过的,是所有人都有的。
我们整个人类的生长环境都是把孩子视为被动的,视为爱的匮乏者,然后就形成了孩子的爱向父母求的模式。孩子感到父母喜爱他,他就很有爱;如果感不到父母的喜爱,比如有偏心,或者没有注意到他,他就觉得非常缺爱,觉得自己幼年缺爱。其实,你的爱就在你里面,你从来不缺爱。如果你觉得在外面缺爱,那你从来都缺爱,因为外面的爱来自于你,你不献出爱,外面就没有爱。所以,这个惯性是很大的。孩子把父母看成他所有爱的来源,用尽所有的能力去取悦父母、恐吓父母、控制父母、仰赖父母。这种仰赖会一直延续,当孩子长大之后,即便有了很好的社会能力和经济能力,他还是觉得需要一个人来陪,否则就会觉得孤单。他会觉得有一个人是他的归属。这样的女孩,她宁可找一个渣男,也不愿意一个人过。这就是仰赖外在、外求的模式。
我们可以对孩子讲:“孩子,你依然能爱你自己。你不要执着于向外去寻求爱了,你能爱你自己。你能爱你自己,你何必外求呢?你能爱你自己,你就能帮到别人。因为大家都不太会爱自己。你能爱你自己,你的身边一定不缺乏追随者,不缺乏朋友,不缺乏尊敬你的人,不缺乏和你亲近的人。你四处寻找爱,别人给不了的时候,你就失望、愤怒、怨恨,甚至敌对,那么大家都会害怕,都怕惹不起你,怕承担不了你,都躲着你。你能爱你自己,就算你遭受了很大挫败,就算是外在环境看起来很混乱,比如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吸毒,或者一方入狱,或者一方意外去世,或者你被羞辱过,或者你衣食无着、饥寒交迫......,无论怎么样,孩子,你仍然能爱你自己。你能够珍惜你自己,你能够对自己温柔,你能够停下小看自己,你能够陪伴你自己。”
能够陪伴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我们都以为孩子很小,需要陪伴。是的,孩子是需要陪伴,我们大人也需要陪伴。良好的陪伴是非常好的精神食物,谁都会被高品质的陪伴滋养的。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有心情陪伴孩子的时候,那是一种享受。但是,世间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无常和有限,都是世间的特性。在有限当中,如果你陪不了孩子,无论是因为没时间,还是因为没精力、没心情,甚至没有意愿,你就是想自己独处一会儿,那也是你的权利。这个时候,如果你记得你和孩子的心灵是平等的,你就会很放心很有底气地跟孩子讲:“孩子,妈妈现在陪不了你,你可以自己陪自己。”
如果孩子问我们:“怎么陪自己?”我们可以示范观呼吸、听音乐、做游戏、跟自己说话等等,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教给孩子。
当你对心灵能力的平等有足够信任的时候,你讲“孩子,现在我陪不了你,但是你能陪自己”这句话,就会很自然,没有内疚,没有担心。
我发现,现在大部分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都是往父母身上发泄和释放。我并不反对父母用自己的爱去包容孩子,帮助孩子释放情绪,但是,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也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孩子也能生长出认知情绪并且和它相处的能力?你以为孩子对愤怒不能学习吗?
小飞虫教导小侄子,跟哥哥愤怒的时候,就坐下来深呼吸,摸着自己的心,念“阿弥陀佛”。这是可以的呀。只要你不小瞧孩子,只要你不是把孩子当作一具身体,只要你把孩子看作和所有人都平等的心灵,你是可以示范给他的。如果你有机会、有能力、有心情去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你尽可以这样做,但你不是必须这样做。当你做不到的时候,你不需要担心。你可以对孩子讲:“孩子,我看到你很生气,你可以学习怎么认识自己的生气”。现在有很多绘本,是讲疏导情绪的,都很不错,这些方式我们都可以学习,但重要的是你别把孩子当成一个“三条腿的凳子”,你好像他的第三条腿,少了就会摔倒。
现在很多妈妈都觉得,没有自己,孩子就会摔倒在地,没有自己,孩子就一片黑暗。这就是基于对孩子心灵能力的无知,而去当孩子的上帝。孩子就把自己所有对天国无限圆满的向往,都寄托到父母身上。他不高兴了,就来找父母的问题。你会发现孩子很难哄,怎么着都不行。这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多见的一种呈现。孩子把父母当天国,感到任何缺陷、任何受挫的时候,都找父母要,父母给不了,他就觉得父母失职,就把罪咎投射到父母身上,觉得父母对不起他。他理直气壮地对父母愤怒,毫不关心父母已经尽力了,不关心那是超出父母能力的。只有等孩子的情绪流过去之后,才能恢复和父母的友好相处。
当孩子在找我们要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告诉孩子:“孩子,你可以给自己,你可以自己做。你可以照顾好你的心情,你绝不是因为丢掉了那个玻璃球而哭,你还拥有很多东西。你可以选择继续哭,你也有能力选择不哭。孩子,你仍然能爱你自己。孩子,你能陪伴你自己。孩子,你能管好你自己。孩子,你能够从中学习。孩子,你可以跳出来看自己。孩子,你可以换位思考。”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基于对心灵平等的信任,以及足够的觉察,去点醒孩子。孩子虽然心理能力不缺乏,但他的意识上还没有,我们可以告诉他,尤其是当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灵有信任、有主权的时候。
社会的迷雾很多,但是我们内心的直觉像一道光一样,可以穿透这些。我们让孩子从小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直觉,尊重自己的好恶和感受,信任自己的内在会指引自己,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需要出于担心而去学习,否则,学到的还是担心。我们要出于自由而去学习,学习后就多了一个选择。另外,当我们跟孩子讲“你能够怎样”的时候,它不应该成为冷漠,而应该是基于我们对孩子的信任,指出孩子自己拥有的心理能力和财富。就像孩子来找我们要钱,我们说“你自己兜里有钱,你可以自己买,你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它应该是基于信任,很平安、很有爱地去做,是一个启发和提醒的感觉,而不应该是推开的感觉,不应该是变相的拒绝。
当我们很有时间的时候,正好就是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怎样陪自己。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和孩子玩“自己陪自己”。包括情绪,我们当然可以安慰孩子,但我们也可以授之以渔,对孩子讲:“你生气了,这个气很快就会过去的。你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他人。你可以摔个枕头,可以奔跑,可以大喊,可以深呼吸,也可以念阿弥陀佛,念God,please love me。你不需要攻击或打扰别人”。
当我去做爸爸的时候,我一定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不是那个看上去就像一个好爸爸的爸爸,但是,孩子会越来越觉得我好。因为我清楚,我不讨好。我能帮助、能给予的支持,我会特别心甘情愿,超出我能力的,我不愿意的,我对自己非常接纳。我不要求孩子喜欢我,我不会害怕失去和孩子的连接,所以,我申明界限的时候,我没有纠结和担心,我很定。在我的这种笃定当中,孩子就不会缠来绕去。孩子只会对有可能性的东西来和你纠缠,对于没有可能性的东西,他会选择接受。在这两者之间,我没有太多的灰色地带,只要能允许的,只要能让孩子高兴的,我很愿意去做,绝对不会为了培养孩子节约,而在自己有钱的情况下还告诉孩子“我没钱,所以不给你买”。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会让孩子感受金钱的富足,感受自己是金钱的主人。而当我拒绝的时候,我会说得很定,很平静,我对孩子没有攻击性。孩子能适应,能面对。我们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内疚和担心,不要牺牲自己去爱孩子,不要带着厌烦和无奈去爱孩子,那样给出的不是爱。所以,我没有成为一个好爸爸的愿望,但是基于我自爱、自信、自我接纳的程度,我会做一个很清楚的爸爸,不会给孩子添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