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强势”的家人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问:我的一位家人,常指出别人的小我,要别人改正,说是为圣灵打工,好在这世或下一世断轮回。这位家人总说自己是好心。可是,《奇迹课程》说“不要指出弟兄的小我,圣灵根本看不到小我,一元目光也看到小我的不存在”。且不说这位家人所指出的别人的小我,是不是她眼中的这样,想请问,她真的是“好心”吗?
答:在我们献出给对方的爱之前,想要认出对方的爱,是很困难的;在我们感到被爱之前,去爱别人,也一样困难。当我们感到自己被质疑、被批判、被要求,甚至被攻击的时候,我们要先回到自己的中心。唯有通过自己的中心,才能跟爱连接。
具体到这个问题,假如我在这个情境里,我不会太关心对方怎么说、怎么看,我会先确认自己怎么看自己。我确信我是有爱的,而且也始终在尽力爱自己、爱他人吗?我允许自己这样存在吗?当我能够这样确认的时候,我就比较安定了。当我们熟知主权一定在自己心里,我们就不会向外投注太多干涉性的、评价性的注意力了。即便我们向外投射注意力,也是重视、关心和祝福的,而不是定罪的。比如,当我认定对方“肯定不是好心呀,这太明显了”,那么,我就是在给对方定罪了。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人生重大的转变就是拿回自己的主权。我的平安我说了算,我的救恩取决于我自己,而不取决于我有什么样的家庭,以及我的家人怎样呈现。当拿回自己的主权,我们就有了定力,就可以锚定自己。否则就是海上的一叶孤舟,来一阵风,就左摇右摆,要么向外指责别人,要么向内罪咎自己。
小我作为分裂的象征,它有一个无奈的选择,就是继续分裂,不断分裂,以致于把每一个个体都卑微化。所以,我们感到自己很卑微、很弱小、很没有力量,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感到自己一直被冲击。这符合了小我一贯的分裂选择。自我卑微就是为了躲避和减少罪咎。因为我越卑微,我所负的责任就越小;我所负的责任越小,我需要承担的罪咎就越小。
当心灵相信分裂之念后,它第一个感受就是“搞砸了,痛失天国,痛失所爱,那么,这要怪谁?!”这个天大的罪咎应该给谁。小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罪咎的折磨,它就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向外投射罪咎,“我是受害者”;另一种是卑微化,不断地卑微,越分裂,越细小,越卑微。所以,哪怕是人世间的伟人,包括甘地等大人物,当他仰望星空的时候,也感到自己特别的渺小,也走在自我卑微的路上。
这个世间从来不缺乏作为受害者的呼喊,也不缺乏被不公平对待的冤屈和怨恨,问题是,这没有让我们快乐和自由,没有让我们感到和谐。所以,收回主权通常是第一步。要转变,就收回主权,不做受害者。我的所遭所遇,我都是参与者,我有能力重新选择,有能力远离一切有害的源头,一定另有出路。当我们有这个意识之后,转变就开始发生了。
一个方面,从表象的、比较肤浅的层面看,她肯定不是好心。好心的人不觉得自己是好心,也不需要别人知道自己是好心。真正的爱,它感觉不出自己在付出什么,它不需要别人感谢,不需要别人觉得亏欠它,不需要别人觉得它应该被感谢。凡是说“我这是为你好”,凡是说“我是出于好心”,基本上都不是好心。作为幻相世界的一个判断标准,这是一个常识。爱不会让人感到压力,不会让人感到亏欠和内疚;爱不让人背负什么,不让人害怕什么;爱没有强迫性,没有伤人的能力。
另一方面,从更深的层面讲,我选择怎么看对方?我其实是可以把对方看作爱的呼求的。对方是在呼求我的爱。她心底很深层的声音在说:“我心里有你,我希望你好,我真的爱你。你相信我好不好?我不太相信自己,你信任我好不好?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感觉不到自己和自己的连接,感觉不到和你的连接,你可不可以别离开我,别拒绝我,别背对着我,别疏远我,你可不可以心里有我,可不可以和我连接?”我们可以和这样的家人说:“我不喜欢你的说法、做法和看法,但我知道你爱我”。
我看对方,除了看到对方对爱的呼求,我给予回应以外,我也愿意看到对方的美善,哪怕是一丝的美善,哪怕是一点的付出。就像有一次我去我阿姨家,她给我包饺子,我走出房间对她说:“谢谢”。她就流下了眼泪。她一生都在呼求爱,却很少有人那么自然、纯净地对她说谢谢。对方可能看不到我们,这个时候最好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只要我们愿意去看,那么看到对方的美善就不困难。开始可能只能看到一丝一点,慢慢就会有很多。但这样做,我的经验是,一定是我们拿回了自己的主权,对对方再也没有害怕,再也没有需求的时候,才能够看到。否则,当我们感到对方是权威,感到被冲击,感到很压抑的时候,我们烦还烦不过来呢,我们是没有余力看到这些的。
当我们对对方有需求的时候,我们给出爱就相当困难。就像这位家人一样,她其实是有需求的,所以她给出的爱就不那么纯正。当我们对她有需求,比如她这样我们就感到自己不轻松,感到自己很混乱、很难受,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对她有需求了,无形当中就在期待她改变。我们认为她改变了,我们就会好过一些。在这个需求当中,我们就很难看到对方的美善,很难给出爱。很多时候,对方是我们的反面老师,她示范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她的表达和期待让我们觉得不舒服,所以,我们就决定不这样看待她,不这样看待自己和他人了。
《奇迹课程》说:你向弟兄呼求的,正是你需要向弟兄献出的。对方没有给我们自由,我们可以给对方自由。OK,她可以这样看,可以借用奇迹课程的名义,借助小我的名义这样说、这样想,我给她自由。她没有给我自由,我给她自由;她没有看到我的美善,我看到她的美善;她想改造我,我绝不想改造她;她看我一身毛病,我看她一个毛病也没有。这样,我们就拓宽了心灵的口径。
假如我们不播放过去的录像带,只是此时此刻面对家人,面对家人的一条信息、一个电话、一次见面,就像第一次相见一样。那么,我鼓起勇气献出自己纯真的爱,我不小看我自己。我若小看我自己,我就是在侮辱上主,因为我是上主所创造的我,怎么可能缺乏力量?怎么可能缺乏爱?我就是爱,我也被爱。我看到你,你也是爱,你也被爱,我也爱你。YOU ARE LOVE AND I L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