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好的父母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够好的父母
够好的父母对自己够好,
她对自己温柔体谅,
如同对孩子一样;
够好的父母不为孩子牺牲,
因她知道,能够给孩子多少自由,
全看自己有多自由;
够好的父母笑看自己的“过失”,
因她知晓,完美不是一个选项,
而是一种幻想;
够好的父母知道“教即以身作则”,
所以,她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教”,
而是自己的“是”;
够好的父母谅解自己的父母,
因为她尊重了父母的有限,
因为她认出有限中的爱,
因为她已做自己的主人;
够好的父母常常感恩,
在她眼里,孩子的存在就是给予,
自己的存在也是。
题目“够好的父母”,我当时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想做够好的父母,我才起了这样一个名字。细心的你会发现里面的所谓够好的标准都是化解式的,化解对自己的苛责。所以我把这首诗当做祝福放在了书的最前面。
够好的父母对自己够好,
她对自己温柔体谅,
如同对孩子一样;
有人说好难呢。当你说“难”或者“不难”的时候,你是想做到。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分别。这句话的本意不是来质问你有没有做到,你做到的好不好。它是来指出一条路、告诉你一个方向的。想成为够好的父母,方向是自爱,是你对自己温柔体谅,不是要求你现在就做到对孩子、对自己一样。
爱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知道一个方向,知道一个出路,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不应该成为一种压力和评价。
我们没有办法给出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通常来讲自爱是优先的,我们要先连接自己爱的频道。当你连接上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够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孩子,对自己也温柔体谅。
够好的父母不为孩子牺牲,
因她知道,能够给孩子多少自由,
全看自己有多自由;
牺牲不是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要为了别人委屈、牺牲自己,那一定不是爱。不要为了孩子委屈、牺牲自己。孩子重要,我也重要。我自己活出生命的美好也是对孩子巨大的礼物和滋养,如此我就给了孩子信心。如果我自己活得很苦很糟,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大人的世界很可怕。
好东西要分享着吃不要省着吃。任何资源我们都是平等分享,都是互爱。每个人都重要。像过去那种感人的故事都是很扭曲的。家里穷,妈妈都省给孩子吃。我们现在不要这样,我们都吃,分享着吃。
当你牺牲的时候,你就是在压抑或者剥夺了某种自由。无论是食物的自由,时间的自由,心情的自由,还是金钱的自由。总之当你牺牲的时候你就剥夺了一种自由。
不要剥夺自己的自由。自己活得自由才能够给孩子自由。自己活得越不自由,你越对孩子有诸多限制。一个人对自己的允许度非常窄,不允许犯错,不允许不如别人,不允许自己进步慢,不允许自己懒惰,不允许自己任性,不允许自己浪费,对自己有很多很多不允许,那么,他对孩子也会有很多很多的限制。因为你对别人的标准和对自己的标准基本是一样的。
所以多给自己一些自由吧,给自己犯错的机会吧。给自己做不到的自由,给自己休息的自由,给自己包容的自由,给自己独处的自由。不要成天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责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了之后又对别人产生很多的要求,期待别人回报你。一旦对方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就恼羞成怒。
所以,先把自己照顾好吧。我对自己很好,我尊重自己的快乐,尊重自己的权益,我也愿意尊重你啊。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够好的父母笑看自己的“过失”,
因她知晓,完美不是一个选项,
而是一种幻想;
Burt爷爷说:“我看到的每一个中国人都特别美丽,但是他们缺了一个东西,就是爱自己。他们特别害怕自己犯错而被惩罚、不被接纳。他们对于惩罚的恐惧,对于犯错的心有余悸,特别敏感。”
一切的限制都是信念的限制。你觉得这是一个错,这又是多大的错呢?想想你犯的错,又是多大的错?我们过去在教育思维当中,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都去夸张,而不是就事论事,他们说:“这样下去你如何得了!”根本不是一回事嘛!为了让你听他们的话,为了让你重视他们,就说出很多严厉的话来吓唬你。“你想和他一样吗?”他们用恐惧来教育我们,用恐惧来纠正我们,还把这视为爱。
这个世界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爱的误区:把不爱当成爱。当把不爱当成爱的时候,真正的爱反而被认为是奇怪的事情。“你这样是不是太惯孩子了?你怎么这样对孩子?这样下去以后他就无法无天了!”类似这样的反应。当人们不了解爱,把非爱当成爱的时候,对于真正的爱反而不信,反而产生害怕。
笑看自己的过失,笑看自己的不足,笑看自己的有限。当我们小气的时候,你就可以跳出来笑一笑“小气鬼”,然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用爱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情的。在爱的眼光里,错误并不可怕,反而是一个可爱的点缀。
所谓的犯错本身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进程,心理学叫做“试错”。犯错的时候需要的是被关心,就好像表不走了,就要看看是没电池了还是哪个零件坏了,这应该是一个很平和的关心。
孩子考试犯了很多错误的时候,他应该被关心:“你最近有什么困难吗?你的困难是什么?有什么压力?你有学习中的难点吗?还是有其它事情占了你的心?”这样可以很平和很温暖地关心和支持,而不是严重的评价和借题发挥,比如“像你这个成绩,将来怎么办?”等等。
他不应该被指责,诸如“笨蛋,我说你多少次了!怎么都不听?”其实犯错和受挫折失败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关心。平时也需要关心,但这个时候更需要关心。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你想去表达你对孩子的了解的时候,你一定要比平时更加温柔。
如果我的孩子受挫了,和别人打架了,被别人误会了,我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我就先握着他的手,或者和他一起做一些他习惯的、感到快乐的事情。然后很温柔地对他说:“愿意跟我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他如果不说那是他的权力,我完全尊重。
够好的父母知道“教即以身作则”,
所以,她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教”,
而是自己的“是”;
这里面有一个误解,“以身作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存在。你要教人连接,你自己也要连接。不是你做一次连接的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连接。得是你的存在才行,是真实的东西才行。
做给别人看不行,对别人有期待也不行。你对别人有期待,你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刚才有一个伙伴说得好:“对孩子有期待代表目的不纯 ”。你越存在,你自己享受越多,你从中获得的快乐就越多。无论别人喜欢不喜欢,是你自己享受的,才是一种自然散发的“以身作则”。
所以,需要关注的不是自己怎么教,而是自己怎么做,而是自己的“是”。另外,刚才有位朋友提到孩子看漫画,漫画也是书,怎么就有别于其它的书了?他不看书喜欢看别的,怎么知道那个“别的”就不如你推荐的书好?我们不知道。甚至别人孩子在屋里看书,你的孩子在街上打架,这个打架是不是一定不比看书好?我们不知道。
最重要的以身作则是内在的心态,是全局,而不是一个局部。习惯读书啊,早起啊,不看电视啊,这些还是一个局部。如果偌大的中国是一个整体的话,你的局部顶多是一个台湾省,甚至比台湾省还小。
你活得自在、自由、快乐、有信心、有活力、有爱,你活得享受,这才是你最大的事,这才是全局。只有当你活在当下而非活在目标中的时候,你才能进入这样的状态。
只要你活在目标当中,你就是在宣传“我要达到那个我才够好,我要达到那个我才踏实”。在你达到之前你就不踏实,你就不够好。有可能你一直达不到,你对自己的怨恨和看低就日益积累;有可能你达到了,但是你放心,你达到这个目标后,新的目标马上出现。
这就是小我思维的一个属性:不是被过去牵绊,就是被未来牵扯。它奉行的就是“去找,但不要找到”。要么你就一直去追求,一直追求不到,要么你发现追求到了也不是你想要的,并不能够满足你。
谈恋爱的时候觉得要是能在一起就好了,真的在一起了,接下来新的场景又出现了,埋伏好的敌人都从树林里面跳出来了。挣到第一笔钱的时候,我们特别高兴,终于有自己的钱了,但接下来就想要更多:什么时候可以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什么时候可以买一部属于自己的车子,什么时候可以像谁谁谁那样有自己的经济自由。
这些目标有的你实现过,有的你没有实现,但你多多少少总会实现过一些。你回想一下你实现过之后,满足了吗?很快新的目标又出现了。做父母的,把80%以上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活自在了,把自己照顾得滋润了,剩下那个空间去支持孩子,和孩子交流,足够了。
现在相反,我们经常是一做父母之后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难受的事情!这个怨气从哪里出呢?不是出在老公身上就是出在孩子身上。
够好的父母常常感恩,
在她眼里,孩子的存在就是给予,
自己的存在也是。
我有一个很欣慰的感受,我感觉自己比以前更能够感谢了。比如我坐在这里,我感谢每一位因为机缘来到这里的人。我也很明显地感到咱们的伙伴为了这次聚会,花了多少心思去布置、去准备。刚才跟毛毛宝宝拥抱的时候,我也感谢她的存在,我在心里说“你辛苦了,谢谢你来。”
当我们的心打开之后,我们会看到彼此的存在就是对彼此的给予。我的存在就是给你的礼物,你的存在也是给我的礼物。
通常孩子都是给父母很大的礼物,有的是以正面教材出现,孩子活出了好多父母没有活出的可能性;也有可能以反面教材出现,孩子会揭示父母的盲区,揭示父母内在隐蔽压抑的恐惧和罪咎。
比如一位朋友,我看她的孩子很可爱,长得也特别好看,那么有活力。但是在我朋友眼里就认为“这孩子淘死了,怎么这样 ,能不能给我换一个孩子。”
实际上让她感觉到淘气的是她过去对自己的限制。小时候父母对她的期待、压力导致她过于乖巧了,什么都不敢,什么都怕犯错。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压制。此刻我脑子里闪过葵花宝典的故事,“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等他犹豫着自宫了之后,才发现“若不自宫,也能成功”。
所以她看到孩子这么活泼,这么自由,这么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不那么委曲求全、顾忌他人的时候,她就想:“你这样也行吗?如果你这样也行,我过去不是全错了吗?我过去受的委屈不是全没必要吗?”于是,她就受不了。
不是孩子的行为有问题,而是我们的眼光有问题,是我们限制了自己。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最普遍的就是孩子失学父母焦虑。父母过去的环境只有上学才有出路,才有机会,才有竞争力。几十年的恐惧都积累在这里,他看孩子不上学,那个焦虑的反应根本不需要头脑,完全是自动化的机器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如此,失学本来是件中性的事情。
孩子的存在对父母是件中性的事情,父母的存在对孩子也是中性的事情。你不要小瞧自己,也不要追求完美。现在我看我的父母就是很感恩的。他们会说:“当初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当时也不懂。”实际上他们好的部分是我的资源,比如他们待人心软,有正义感,他们良性的品质对我是很好的资源。而那些所谓不够好的品质,比如缺乏主见,对自己没信心,匮乏感等等,这些仍然是给我的礼物,帮助我理解更深刻,使我能够帮到很多很多被同样问题困扰的人。
我小时候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很多的长辈,我是讨好型的人格。当时很累,很委屈,但是走过来之后就发现,这里面也是有资源的。你能够同时观察这么多的个性,以及他们如何共存。在一个三口之家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在十五口之家长大的孩子,他所看到的个性和榜样差很多。
所以我们对自己多一点自信、肯定,我们的存在就是对孩子的礼物。不管我们做的好不好,不管我们做到哪一样,我们的存在就是给孩子的礼物。我们看孩子的时候,也放下那些期待,他的存在就是给我的礼物。
自己的存在也是给予,孩子的存在也是给予。就像花园一样,每个人都是一朵花,一颗树,他的存在就是给予。
我们这个场少了谁都不是这个场了,大家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少了谁都不完整。每一个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独特的东西。唐僧四人取经,八戒讨厌又贪吃,但你能想象少了他的团队有多么凋零吗?
有的人没有见过我,但我的存在对他也是有帮助的。给予我滋养的人,也有好多我没有见过,比如奥修,比如佛陀,但他们的存在就是对我的给予。
实际上每一个人,每一部分都特别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少了你就不是这个世界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少了你就不是这个家了。对于一个人生来讲,少了这件事就不是一个人生了。所以我们整体存在着,就像一个大块拼图,我们共同构成一个原图。每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在奉献,在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