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职妈妈心路解析

(2018-10-28 20:37:48)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思语
全职妈妈心路解析

“全职妈妈害死人”,是一种剧情;“全职妈妈很养人”,是另外一种剧情。

 

一、全职妈妈害死人

 

首先是无处安放的自我价值感。我们整个世界都在努力地捍卫、确定和扩大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当一个母亲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她的自我价值感危机是非常强的。因为,本来她可以通过社会工作分担压力的,在家庭做得不好,但在社会上很成功,或者在其它方面很优秀。比如董明珠有格力,或者比如她是一个画家,都很好。但作为全职妈妈,她就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地步了。如果做妈妈失败,就意味着全军覆没,整个人生就失败了。她承担着比天还大的责任,比如老公挣钱养家,孩子的事情就全归她。

 

责任是罪咎的直接来源。“指责”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别人没有尽到他的责任,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内疚”是疚什么呢?就是觉得自己该做到的没做到,该做好的没做好。这种对外和对内的伤害,都是出于责任的。

 

责任感不是爱,爱超越责任,爱充满的时候不需要责任。只有爱不足的时候,才用恐惧去限制,才谈责任。有爱的的时候不需要责任,比如,你需要劝我对我妈妈好一点吗?不需要啊,我愿意对她好,我享受对妈妈好。只有当这个不存在的时候,才去强调“你有责任”。所以责任的来源是爱的缺失,是恐惧。

 

对全职妈妈来说,“孩子的事情都归我”,这么大的责任感,自然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怕自己耽误了孩子,怕自己做错,怕别人指责自己。为了保护自己,她是很容易向外投射的,就会指责孩子,指责家人。

 

基于这种背景,这种自我保护,以及自我价值感的推动和催迫,她会对孩子有特别精细的要求,甚至比钟表匠还要精细。然后,要求和期待就像一个无形的绳索一样,紧紧拴住了她的整个身心和生活。她会有非常明确和强烈的目标,谁阻挡了她的目标,谁就是她的敌人。如果孩子不听她的,她会怒不可遏,哪怕打孩子骂孩子后她后悔,但在那一刻,她就是怒不可遏;如果老公指责她,那么指责十句她会回他一百句。她会告诉老公她有多么不容易,又有多少时候需要老公的时候他不在。这些都是基于内在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产生的保护。

 

如果活在这样的剧本当中,那么全职妈妈的确“害死人”,不光她自己难受,孩子也会怕回家。孩子不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他会唱“妈妈能不能给我一些空间”。在这样的剧情中,妈妈会觉得很冤、很难、很气、很受伤,是非常混乱和黑暗的感受,像漩涡一样,根本看不清。她会想:我这么努力,你们还要我怎么样?为什么你们就不听我的?在这样一种非常浑浊和黑暗的意识漩涡中,整个家庭都不快乐了。

 

这就是“全职妈妈害死人”的剧情。

 

全职妈妈心路解析

二、全职妈妈很养人

 

这是另外一种剧情,全职妈妈只是一个形式,而重要的是内涵。就是我以什么样的心态处在这样的事情里。全职妈妈的优势在于她有很多的时间,有很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以及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出于爱和自由,那么全职就是巨大的资源;如果你是出于责任,那它就是地狱了。

 

这里面的要点在于:

 

首先,你不要认为你对孩子有责任。无论你是全职妈妈,还是单亲妈妈,还是单亲后孩子是否在身边,甚至你生下孩子就没有见过他,你都不要以为你负有责任,你不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它实际上是更宏大秩序当中的一个发生。孩子有他内在的命运蓝图、灵性蓝图。比如我的灵性蓝图,我环境当中所有的发生,都是支持我的灵性蓝图的。我在童年所经历的所有受伤感、匮乏感、愤怒感、孤独感,都是我巨大的资源,虽然当时我是很痛苦的。如果你只是从亲子教育和心理学这种狭隘的角度去讲怎么培养一个孩子的话,那么你理解不了。但是,如果你从更大的灵性的发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看,你会了解到:父母和孩子不是责任的关系,他们就是互相陪伴、互相影响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你唯一的责任就是爱,而且,爱,必须先爱自己。因为你只能给出你自己收到的爱,你给不出你自己没有接收过的爱。无论你接收到的爱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还是来自于你的内在智慧,或者来自于你的自性,你都是只能给出你接收过、拥有过的东西。所以,当你能够用爱去注视你自己、欣赏你自己、感谢你自己、赞许你自己、拥抱你自己、安慰你自己、陪伴你自己、允许你自己、接纳你自己......,当你可以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即使什么都没有做,你已经为孩子做了很多很多了。因为孩子在看着你,你最好的教就是你本身自身的存在。你的存在就是教导,你不说话,你看他的眼神,你对待自己的态度,孩子就已经吸收到这个影响了。

 

我们很多时候跟自己的关系是目标的关系。不关心自己,给自己下指令,要求自己做到什么,否则就是不够好、不可爱,否则就是软弱的、懒惰的、没有上进心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竞争式的教育,都是小我的思想,都是基于恐惧和压力的。

 

我们最大的盲区就是对爱的盲区。我们那么渴望爱,但是我们浑身上下都是爱的错位,把控制当成爱,把要求当成爱,把批评当成爱,甚至把打骂当成爱。“打是亲骂是爱”,“别人我才不管,我爱你我才管你”,这些都是混乱的逻辑。比如谈恋爱的时候会说“我怎么不对别人发脾气?我对你发脾气是因为我爱你”。不!我爱你才不对你发脾气!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舍得对他发脾气呢?你宁可对自己发脾气,也舍不得对对方发脾气。

 

当我们会自爱,我们就自然爱到孩子;当我们能够爱到孩子,孩子就什么都有了。孩子有非常非常强烈的纯善,他的心灵更加纯净,他追求善、表达善的渴望更加强烈,比我们成年人强烈得多。他有自己的内在智慧,他有自己的能力和过程。只要你不用恐惧、评判去扭曲和定义孩子,只要你不因为这些而遮蔽了自己的眼睛,那么,你看到孩子的时候,你会赞叹他存在的美妙,你会感谢他如此慷慨地在你身边,居然能陪你这么久。但是,当你被评判阻挡的时候,你就感觉不到这些,你就认为你的担心是对的。

 

比如,孩子在学业上落后一步,即使他其它方面的能力再突出,好像都不足以弥补。这是多么不成立的逻辑呀!但是这个惯性非常大。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个逻辑不成立,但还是被这个逻辑指挥着。除非这个人有独立思考的勇气,有相信自己内在的决心,他才能走出自己的脚步,否则他只能沦为过去的奴隶。

 

所以,当我们出于爱、出于信任的时候,我对孩子没有责任,他自己会照顾自己,他自己会学习,他需要什么帮助我愿意支持,但我是在信任的基础上支持,而不是先贬低他,然后像对待少年犯一样去帮带他。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教官对待犯人的态度,像在少管所里一样,认为他犯错了,他需要被管教。很多父母认为,不管孩子不行,不管他,他就不学习,他就不学好,他就放任自己,他就毫无方向,他就会毁了自己。其实,你这样就是先贬低了孩子,你就是少年管教所的管教员。

 

所以,带着信任去支持他。存在爱他,存在承载着他,内在智慧指引着他,无数巨大的爱支持着他这个生命,我只是其中之一,我尽好自己的那份责任就OK100分了。

 

当我们带着这种爱和信任走在亲子生活中,那么,全职妈妈就是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平安、非常宽松的事情,否则,就变成相反了。因为资源是同样的资源,就像一个人有500亿,他如果出于良性运转,就会发挥很大的能量,如果出于破坏性,那也同样很大。全职妈妈就相当于拥有一大笔钱,这个钱就是时间。如果善用,就是很大的资源,如果不善用,那就成了灾难。

 

 

全职妈妈心路解析

三、关于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不是通过你做什么来满足的,因为自我价值感的需求来自于小我,而小我的一个属性就是匮乏感。所以,当你看重自我价值感的时候,你总是希望更多、更高、更强,没有止境。

 

但我们并不是小我。虽然我们一直相信自己是小我,一直按照小我思维来思考和感知,但我们的本质不是小我。小我是我们过去做的一个选择,除了这个选择之外,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就是自性。我们的价值不依赖于我们做什么,而依赖于我们是什么。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灵性,是圣子、自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它不可能增加,也不可能减少。这个世间对自性是毫无影响的。所以,当你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的时候,当你知道你的真我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粉饰一个假我了。当你知道你的真我如此美妙,如此平安和圆满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极力打造和捍卫假我了。

 

在世间的任何角色、任何成就,都有一个动力,要去证明自我价值。这里面也有爱的驱动,因为爱是唯一真实的能量,任何事情都有爱的驱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爱,一种是纯爱、真爱,还有一种是被污染的爱。比如恐怖组织,它的动力也是爱。它为了追求公平,为了保护它自己,为了让自己免于威胁,为了让自己的族群圆满、平安,它就发动攻击、威胁世界。它这是被污染的爱。我们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担心,这里面有没有爱?当然有,但它也是被污染的爱。被污染的爱,味道就不对了。就像水一样,端一碗清水喝下去很好。当它被污染了之后,你不能说它不是水,但它是被污染了的水。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我们的行为有没有爱,而是我们的行为有没有恐惧和罪咎,有没有污染。如果没有污染,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只是清除爱的障碍和污染罢了。

 

追求自我价值感是不可能获得满足的,所以我们就不需要追求。你要追求一个更好的我,那是永无止境的,而且这个追求本身就是在否认你此刻的够好,因为你够好就不需要追求了。你追求更好的我就是在说“此刻我还不够好,还有一个更好的我存在”。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但是如果你想回归爱本身,那就不那么困难和复杂了。比如我此刻和朋友们在餐桌上,那怎么是爱呢?如果我细心体会,我是能感到的。在任何一个情境下,只要我什么都不想获得,我只想爱,那我会怎么说,怎么选?这样,我们是能接触到自己本有的那种敏感的。那种对爱的敏感越来越大,我们追随爱就越来越容易。

 

当我们把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把对目标的追求化掉之后,只是回归于这个情境下的爱,那么我们就超越小我了,因为小我是不谈爱的。小我只谈目标。连恋爱都是目标,我怎么得到你,怎么抓住你,都是目标。

 

有一位朋友说她有很多小我,这个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大家都一样。在我们觉醒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小我样本,所以,谁也不用批评谁,也没有谁需要被批评。我们只需要重新选择爱,而不是自我感,就好了。之前我们选择自我感,也是一个误解,我们以为自己够好才会被爱,以为自己够好才会免于惩罚,才会平安,所以我们才去追求自我价值感,追求自我形象。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歧途,真相是:我们全然可爱,也全然充满爱。当我们给出爱的时候,就是我们融于爱的时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