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勿入需求的陷阱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无求即无碍。
你感到所有阻碍你的,其实不是外在的阻碍,而是你的需求造成了阻碍。如果你一无所需,就没有任何事情阻碍你。你不想发财,就没有人挡得了你的财路;你不想说服别人,就感觉不到说服的受阻、失败和对立。你只是想分享一些话,那太单纯了,说完就完,别人任何的反应都和你没关系了。
需求必然产生期待,而期待就是给对方指派任务。当我们在需求中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尊重对方的存在,去理解对方、关心对方,而是给对方指派任务,然后控诉他为什么没有完成。
我们所有的愤怒都跟需求有关。你不可能对一个你没有需求的事情愤怒。当你觉得你需求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的需求一旦被阻碍,你的不悦、愤怒,甚至仇恨、攻击,就都出现了。这些感受虽然不同,但路线是一样的,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愤怒;愤怒积累起来就成了仇恨,必然攻击。
它的解脱之道就是,你认出:需求是一个幻相。
要想认出需求是一个幻相,这个太难了,除非你很笃定地相信并且愿意建立灵性世界观。只有当你知道你不是这具身体,你的真实生命并不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你心的体验。只有当你有这个灵性世界观的时候,你才能彻底化解所有的需求,因为你甚至不需要活下去,你甚至不需要让身体多活一会儿,所以,其它如经济、健康、关系等等,什么需求会比身体继续活下去还大呢?如果你连这个都可以化解,那么其它的自然也可以化解。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在我们真正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化解是需要无数次反复练习的。
对于我来讲,我相信我不是这具身体,但是,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进入某种需求。比较来讲,我比我过去的自己,已经化解了太多了,有九成以上了。过去如果我有100个需求的话,现在我大概只有几个了。
需求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习性,比如刚才我跟朋友,本来我可以不讲某件事情,我并不是很需要。但是我一开始讲了,我就想讲完,并且希望对方能听懂,希望按照我的节奏讲,希望自己不被打断。这样不知不觉需求就产生了,但也没关系,意识到就停下,哈哈一笑过去就好了。我们可以不聊这个,这事我们分歧点多,关注点也不同,我们先不说这个,你愿意讲讲你的故事吗?你最近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分享?这样,就OK了。
关于灵性世界观的关键作用,我刚才说的那些,对于没有准备好的人可能冲击很大,但是我觉得它是不能省却和莫能两可的前提。只有你有灵性世界观,你才能彻底摆脱需求感和匮乏感。需求感和匮乏感是可以划等号的,这两者是可以互换的。
为什么灵性世界观这么关键,以至于它不能够被忽略,也不能够妥协呢?因为只要你认为自己是一具身体,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承认这个前提,那么一大堆的事情、一大堆的需求就都来了。当我说我是一个男人的时候,说这个的前提就意味着很多很多;当我说我是一个女人的时候,也创造出了无数的需求。当我说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时候,当我说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时候,这每一个前提、每一个定义都生出无数的相关需求。而所有的需求,其根源都在于“你是一具身体,这具身体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世界的层面,这是一个源头,如果你能否定这个源头,你能化解这个源头的需求感,那么整个世界的需求感就能够化解了。
通常有这样一些意识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的阶段。这个阶段人数是最多的。追求什么不重要,只要是有追求,就在这个阶段。追求财富、名声,我想当一个好妈妈,我要做一个好孩子等等,这些都是追求。
第二阶段,有怀疑了。我为什么要有这些追求呢?我很忙、很怕、很紧张,无论成败都很紧张、被催迫。这之后,就很快就可能进入到下一个意识阶段:这些需求是真的吗?我非如此不可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和XXX结婚?我为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于是,就开始想要化解需求感。这样就有机会去了解需求机制的运作,才会更加深入根本的问题,知道最根本的世界观:我的生命究竟是什么?
《奇迹课程》传递的“你不是一具身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观之一。我用了很多的时间去感知和接受它,而接受它之后,的确带给我非常大的轻松和自由。
这里有一个常识,需要简单陈述一下:你不需求,不代表你不可以享受这个。我不需要我的身体多活一会儿,因为我的真实生命是灵性,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必须马上自杀,或者我不重视身体。我还是可以很爱惜我的身体,但是已经没有那种紧迫感,没有那种致命的恐惧了。世间相信“除死无大事”,这个“死”就是指身体的消亡。我不需求结婚,这不代表我不能进入婚姻,而是有没有婚姻都可以。不需求是带来自由的,它不意味着要冷淡什么,或者牺牲什么,它是更加放松,怎样都可以。
在世间,需求无所不在。如果我们毫无需求,这个世界和身体的存在都没有必要了,我们的一体心灵就不会创造出这些了。所以,当我们还有这具身体,还置身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对需求的限制保持警醒。
当你化解了需求之后,当你不再被需求这个陷阱束缚的时候,你的生活是敞开的。你尊重每一个发生,你能够接收到每个发生中的善意,否则,就是非常狭窄、紧张。比如,我做一个“真爱疗愈工作坊”的带领人,我当时想传达一个东西,但是有同学不在我想传达的频道,她在自己的频道。如果我在“想传达”这个需求里,我就不能够顾及到这个同学了。但实际上,爱才是重要的,传达一个观点并没有那么重要。传达一个严厉的、高深的理论,或者一系列精准的观念,当然也很有价值,但是,爱比那个更有价值。顾及到在场的人,比传达自己的念,更有疗愈性。
当你不在自己的需求当中,你就不在自己的计划和控制当中,这样,你无形当中就给了圣灵支持你的机会。比如,你此刻有一个需求,想要孩子好好做作业,你觉得这个需求太理所应当、太必要了、太合理了。然而,这是你的我执,你认为非如此不可。在你的心念中,你把今晚的事情,基于你的过去,给了它一个很严重的判断,又基于你的过去,对孩子不做作业,编了很多未来的故事,投射了很多关于未来的恐惧,这样就变得狭窄和紧张起来。当你不在这个需求当中的时候,你是敞开的。你没有期待孩子做不做作业,你只是想爱他;你没有操心孩子的未来,你知道未来不需要操心。所以,你看待这个事情,就非常平和、开放:你不想做作业,那OK,你可以不做,那你想做点什么呢?或者我们可以一起做点什么呢?这就是生命当中一种新的风景。
小我总是用需求来控制我们。它发出的声音就是:哎,你有个需求啊,你得为此做点什么,你得弥补点什么,你得争取点什么,你得确保点什么,否则就坏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觉察,就会很快跟着需求转动起来,成为一个生物机器人,被一个不知道来历的指令指挥着团团转,直到转完小的轮回才停下。当你能够觉察那个需求的虚幻的时候,你告诉自己:我没有这个需求。即便这个声音升起来,你也不批判它,在那个需求催促你去做点什么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这个需求不是真实的,我不需要依它行事,我只做此刻自己心意想做的事情。
我不为过去做什么,不为未来做什么。无求即无碍。愿我从需求的陷阱中解脱,愿我认出需求的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