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能善待自己厌怨的人

(2018-03-29 21:12:06)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思语
如何能善待自己厌怨的人

如何能够善待自己讨厌或者怨尤的人?

 

在我学习灵性之前,这对我来讲很难,因为我能够注意到的都是他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他做了一件我很介意很看不上的事情,讲了那句话,有那个想法,有那种人格特质,我自然就拉开距离,就讨厌,甚至会怨恨。这是我之前的状态,但它不是我现在的状态了。

 

我现在再看一个讨厌的人,或者一个人做了所谓的不好的事情,我不会觉得这个人不好,不会只看到这个人。而是会有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共有一个圣灵,也共有一个小我。所有的邪恶、不圆满、负面,都是小我的脚本投射在我的人生电影中的情节。

 

所以,我不是在电影当中跟角色互动,我是回到剧本的源头。如果我们在圣灵的源头,就都是爱,都是圆满;如果我们在小我的源头,就有各种分裂,各种分别,各种对立,你不可能真正地相信爱和给出无条件的爱。

 

而且,通过《奇迹课程》练习,我对怨尤、罪咎很敏感。当我升起怨尤和罪咎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分析具体的原因了,我就知道已经上了小我的当,就像“撒旦的谎言”。小我就相当于撒旦,是恐惧匮乏的代名词。只要我进入这种情绪,我就知道我一定上了小我的当了,这一定不是我真心想去的方向。

 

这里面有一个我成长的细节。《奇迹课程》有一课,“爱内没有怨尤”,我第一次练这课的时候,不会练。这句话很快就成为我的自我批判。比如,练的时候,我发现我心里没有办法毫无怨尤。如果要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人,我做不到;甚至对我喜欢的人,他身上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要找一个我完全没有意见的人,我也找不到。所以,我就觉得自己练得真不好,一到这个时候,就放弃了,进入了自我批判的循环,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到了第二次练这课的时候,我就超越了。“爱内没有怨尤”,爱本身没有怨尤。是说:无条件的爱首先对我没有怨尤。我做得不好,它也没有怨尤;我经历了什么,它也没有怨尤。我先接受那个无条件的爱。如果我相信爱存在,那么怨尤就不存在。因为真正的爱是没有排斥和怨尤的。

 

所以,“爱内没有怨尤”,从对自己的评判改为一种接受,我相信爱存在,我接受那种无条件的爱。在我接收到之后,才有了意愿去给出爱。

 

如何能善待自己厌怨的人

刚才有朋友讲“感恩”,对人生、对儿女有感恩之意。《奇迹课程》有一课讲“爱乃是我感恩的道路”,我只有在感恩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去爱。因为感恩意味着我感到了自己被爱。

 

在具体生活中遇到我讨厌的人和事,或者有怨尤的的事,我现在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如果有一个人觉得他很对不起我,我会告诉他“我安然无恙,你不需要放在心上”。总之,化解罪咎,让罪咎消失,让平安来临,让每个人感到自己纯洁无罪,这样的事,我现在非常愿意去做。

 

所以,当我看到一个讨厌的人,别人都看不起的人,他自己都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这个时候,我特别愿意去尊重他。因为,当我这样尊重他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学到尊重自己。

 

孔子讲:“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觉得孔子很多地方给人类很大贡献,但这句话很不究竟,这就是有条件的爱。实际上,在爱来看,在我现在的眼光看,“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何以为德?何以为爱?”真正的爱是“你德我也德,你怨我也德”,你是可以对不起我的,我不会不爱你。

 

这不是说我比你高,而是因为我更了解这是怎么回事。在我的眼里,已经没有了罪恶、丑陋、邪恶。比如,一个人特别小气,他就是匮乏感强啊;一个人特别虚荣、爱炫耀,他是希望别人尊重他,这是他学到的以为可以获得尊重的方式;一个人竞争,也是匮乏感强啊,他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选择去这么做的。我不会从品德上去给人分类和定义。

 

通过我自己的学习和观察,我基本上能够理解人世间每一个角色、每一种状态何以如此了,尤其在罪咎的阴影中的时候。

 

我又想起了我被诈骗的那个例子。他骗了我四千元,希望骗我更多的钱,但我已经发现了是诈骗,所以不会继续给他汇钱了。在这个时候,我居然升起一个尊重心:“即便这样,我也不要人家白等,等人多难受啊!”然后,我就给他发短信说:“兄弟,你得到的钱我不想了,但我也不会再给你钱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你跟我一样是好人。”当然中间我也有过愤怒等过程,我处理过之后的状态,就是心里特别愿意这样去对待这个事情,我毫不批判他做的事情,我就从我的角度给出完满的尊重、爱和祝福。这样,我内在是特别通顺的。

 

这样的时候,对两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对我跟自己自性的连接;另一方面,是对我环境的影响。当我对其他人讲的时候,他就会心里一动,会有很深的印象。虽然他不一定和我一样,但他知道有这个可能性。

 

我们不需要主动去找那个讨厌的人,去看看自己修炼到什么程度了,但是遇到比较典型的、罪咎浓度比较高的事件,我们能够宽恕,能够以爱待之,一笑泯恩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千古的怨恨化作眼下的和解”,这在真相层面是影响最大的事情。

 

所以,当我看到我讨厌的、有怨尤的事情,那就是我学习和实习的好机会,我不会停留在对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的表现上,我会把焦点转到“这是我学习和实习的机会”,我已经有了看待这个事情的方向,也有了一些经验。那个关键点不是在于能力大小、境界高低,而在于角度。

 

如果我着眼的是这个人行为的好坏,他的错误的大小,那么,这个就是海平面之上的冰山,在这个平面是做不动的,因为无论你心胸有多大,都有你容不下的事情。你可以接受他这个等级的坏事,但接受不了他那个等级的坏事。而我的角度已经转到了海平面之下,我知道在行为层面是幻相,真相就是分裂没有发生过,用爱取代怨尤。我从那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错误的大小对我的冲击就不大。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性没有概念,他只能理解人格,他的意识领域只有人格这回事,没有自性这回事,他就没有办法原谅一切。这个时候,他的真诚就成为了爱憎分明,像鲁迅那样。所以,要想真的超越分别,就得到灵性、自性这个层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