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这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这件无比美好的事情指什么呢?就是接纳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也好,接纳伴侣的情绪也好,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好,总之,就是接纳情绪。
今天我读《奇迹课程》正文的时候很抵触。抵触的时候就不由得打字说了一句“真tmd拗口,一个指代不清楚,又给你加一个,鄙视”。就是抱怨它指代不清楚,这个指代不清楚又加一个指代,一堆一堆的指代,都是形容词,真没劲,真没意思,真不清不楚,真拗口......类似的情绪就很痛快地涌出来了。
当我很痛快地表达这个非议,这个鄙视,这个排斥的时候,表达完后,其实内心就舒畅多了。当我第二次读的时候,就好很多,隐隐约约感到了其中的一些通连之处。
今天我读的是《奇迹课程》正文第27章第3节《超越象征之上》,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内容。我要说的是,在我去骂的时候没有恐惧。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去骂佛,骂佛经,这叫“谤佛”,他通常都会恐惧。但是当我去骂的时候,我没有恐惧,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得罪圣灵,不可能得罪奇迹课程。我知道圣灵是无条件的爱,你不可能得罪祂。如果你能够得罪祂,能够冒犯祂,祂能够感到被冒犯,那祂就不是圣灵,祂就不是无条件的爱。
一个好的关系就是你不会得罪他的关系。就是你做什么我都不介意。你可以不喜欢和我在一起,你可以对我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对我有很多非议,但是当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就愿意拥抱你。
然后我就想到,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当然,其他的关系也是一样,和伴侣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任何一个对象的关系,都是这样,我不在这里一一展开,我就说一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父母如何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有两点是很基本的条件。
第一点,你知道孩子是想和你连接,他是想爱你,他是也想要你的爱,他是想达成爱的连接。
他的情绪不是攻击,如果你把它视为攻击,你既误解了他,也错看了自己。就像我读奇迹课程正文,我是想读懂它,我是想连接上它,我受挫了,然后就产生了这种情绪。如果这个情绪没有任何阻挡,没有任何对立,没有任何压力,那么它就被释放掉了。释放掉以后,我就更加清空地去感受正文,然后就能够感到很多的连通。这个跟孩子和父母是一样的,孩子有那么大的愤怒,那么大的不满,那正是他需要被倾听的时候,他是想和我们达成爱的连接,然后受挫的时候。你能够认出其中是如此强烈,如此真挚的对爱的呼求,那你就没有介意了。
第二点,你毫无自我关注。
圣灵也好,奇迹课程也好,上主也好,祂们没有自我关注。祂们不会担心自己够不够好,自己做的够不够好,祂们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赞扬,也没有一个自我害怕攻击,也没有一个自我需要保护,需要防卫。
这个在人际关系当中是最常见的困难,就是自我关注。假如孩子这么大的情绪,这么大的愤怒,我会想:“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我不能够帮到孩子,是不是我比较无能,是不是我学的不够好,我做的不够好。”这些自我关注会形成压力、焦虑和需求。当我们没有这些自我需求的时候,那个无条件的爱就会很自然地漫上来,给出去。
拿孟迁做例子,比如有人不喜欢孟迁,那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是不喜欢而已。孟迁他不需要被人喜欢,自然就会有人喜欢他。这个同伴不喜欢孟迁,他有其他的喜欢,那也挺好。
再比如做朋友,或者做伴侣。比如有三年我们在一起很好,但是突然你就不开心了,你就有怨恨了,你不愿意继续和我在一起了,那也没什么不好。我想到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给出过那么多的美好和快乐,我还是很感激。不管中间我们不联系有多少时间,多少年,有一天我们相逢的时候,你又愿意和我做朋友了,你又愿意和我在一起了,那我会很高兴。
如果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放下角色——这是我的孩子;如果我们面对伴侣的时候放下角色——这是我的伴侣,而就是像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对待他们,那么就能够进入我刚才说的孟迁对待朋友的情况。
简而言之,要想达成无比美好的事情,只需要注意两点:
一点是,对方没有在攻击,他是在呼求爱,他是想和你连接。这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他,或者必须拒绝他,跟这些形式都无关。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拒绝他(如果他对你有要求的话),但是你内在是没有攻击性的,因为你没有把对方的怨恨视为攻击。
第二点,你内在是很清明,很空的,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满足,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保护,你无求于对方。你就能够全然地接纳,并且随时准备好呼应对方的爱。
这方面的体验,有的人少,有的人多,都无所谓,因为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是有的,只要你安心地去倾听,你就能够倾听到内在的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