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熟父母的六大特质(二):只做自己的主人

(2017-11-20 21:11:06)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教育咨询档案
成熟父母的六大特质(二):只做自己的主人


成熟的父母知道自己只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且懂得这就够了。大部分父母卡的地方是:这不够啊!他会觉得不够,他会觉得我只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行啊,因为孩子还不能做自己的主人,我还得当他的家。因为孩子现在还不成熟,因为孩子他管不了自己。

 

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正因为孩子还不太会管自己,所以我们要让孩子自己管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学啊!正因为他缺乏自制的意识和自制的习惯,所以我们才把他自己的事情交给他,这样他就能够学习为自己负责,学习自律,学习衡量,学习底线。

 

另一个方面,从父母自身来讲,我们只要管好我们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部电影。比如说孟迁的人生,我是唯一的主角,我的整个世界和剧情跟我自己是完全相配的。如果我在担心当中,我马上把自己这部电影带入了担心的剧情。我一定能体会到担心,我一定能找到担心的理由。如果我在安心的状态,我就把我整个人生的电影带入安心之中。

 

之前,我不懂这些,生活就很被动,我很努力地去改造外面的人和外面的世界,但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向,通常又累又沮丧。

 

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认为自己平安的希望在他人身上,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妻子很苦恼老公不跟她说话,或者老公太忙没时间陪她。这个怎么办?她想让我告诉她怎么办,怎么解决掉,怎么改变她老公的状态。或者一个母亲来问,孩子不爱学习,孩子有个什么状况怎么办?想让我告诉她该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常见思维,过去我也是,就是想要改变,我自己不好过是因为外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是因为我的境遇怎么样。这个是非常常见的思维,我自己也经常在这样的思维当中。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接受并且开始实践,我是我整个生活的引领者。

 

比如在关系当中出现冲突,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想要对方改变,觉得这样问题就会消失。可是对方就是不改变,那个状态我们就非常难受。

 

当我转变之后呢?我不和他冲突,他完全可以那样做,完全可以那样想。那样做和那样想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合理需求,即便那个看起来是不好的,但他需要经历这个,他也有这个自由。所以我完全不去管他了。这个管不是关心那种管,而是管理那种管。我不去管理人家了,我管理我自己,我不和他冲突,我完全尊重他这份自由,接受他的现状。然后按照自己的心意,自己去做选择。

 

比如,我想学习一个课程,可老公不支持。我很想要他理解我,支持我,可是他就是觉得学习这个没用,学了不还是这样吗?你花这么多钱,生活哪需要这么多学习啊,生活很简单,该干吗干吗就行了。他可能是这个态度。

 

之前和他冲突,彼此都很难受。现在我不和他冲突了,但是我还是会做。当我做自己的时候,我不和他冲突,我尊重他这样想。这样我就在引领我的整个人生剧情发生转变。

 

最常见的转变有两种,一种就是对方发现我不和他冲突,不和他对立了,他也转变了。因为没有对立面的话,就冲突不下去了。冲突是一定有一个对立面的,我不做那个对立面了,就冲突不下去了,他其实就平安了。因为之前他和我冲突的时候,我感到的是被否定,他感到的也是被否定。当他面对被否定的时候,他是不安的。而当我不否定他的时候,我说你可以这样,他就安心了。他安心的时候就放下防卫了,放下对自己的强调了,这个时候他就能来看我了。他看我的时候,他的心就打开了一些,他就能看到我学习的一些好处,然后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他说:“看来,你学习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个常见的剧情就是,对方还是不认同我的理念,不认同我的价值观。但是我不介意了,我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现状。我们在此方面就是达不成共识,但是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一直是权威社会,我们中国人很容易有一个惯性思维,包括过去的政治斗争,都是一言堂,害怕站错队。所以觉得表达不同是个问题,但实际上不同本身不是问题。

 成熟父母的六大特质(二):只做自己的主人


从根本上来讲,为什么我们做好自己心的主人就够了呢?因为心物一元。

 

我们看到的事,我们经历的事,完全是我们内在的反应,它既不多也不少。孩子出现什么状况,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感受,也完全反应我们内在额自我形象。生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自然就会遇到问题特别多的孩子。对自己很有信心,对孩子自然也有信心。

 

我很笃定地知道,我自己可以照顾好我自己,我内在的智慧会指引我,我外在的存在会照顾我,我值得被爱并且深受祝福。当我这样去看自己的时候,我也会自然地去看我的小孩。我关心他但是不会担心他。我做不到做不好的时候,我没有恐惧,因为我知道他也被深深祝福,他的内在智慧也在指引他,他所处的世界也在爱着他。所以当我因为孩子处在不安当中的时候,我会去想,我为什么会不安呢?

 

然后下面是一层一层的信念,觉察自己的信念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个时候我首先明确,我的不安是因为我,而不是因为我的孩子。在这个前提下,我去探索。另外,当我的智慧不够的时候,我除了请教他人,我还可以向自己的内在智慧祈祷。我可以请我的内在智慧来指引我,我的内在智慧是不受头脑所限的。所以不管我们的头脑学到了什么水平,我们的内在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随时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比我们最可靠的朋友还可靠,比我们最智慧的老师还智慧。

 

此刻,我很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初,鲁迅和许广平谈恋爱,许广平很爱鲁迅也很勇敢,她率先表白心迹。他们那时候当然都是通信,鲁迅有很多的负担和顾忌,什么自己年龄大,自己结过婚啊。用我们生活中一个词就是,在爱情面前他有一点怂。很多时候都是女性很勇敢,男性有很多负担,有很多的羁绊。许广平就给鲁迅回信说:“神不一定这么想。”

 

我现在就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在场的每一位伙伴,“神不一定这么想”。

 

当我们处于任何一种担心、焦虑、纠结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自己这是我的想法,神不一定这么想。而我的想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的想法就是过去,我一点都不了解未来,我用过去推测着未来,我试图用过去把控未来。


成熟父母的六大特质(二):只做自己的主人

我把什么看做好的,什么看做坏的,都是来源于过去的价值观。这个世界囚禁我们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两种,一种叫做过去,一种叫做权威。

 

你看孩子,尤其是婴幼儿,他为什么那么自在,他没有过去,他也没有权威。一旦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过去,充满了权威,他就很难活得轻松自在,很难自由了,因为这两者都导致恐惧。

 

即便你的过去是顺利的,是成功的,你也会恐惧。比如父母考了很好的大学,有很好的工作,很稳定的收入,很好的社会地位,然后他看孩子的时候他依然充满恐惧。他的恐惧是什么呢?就是我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因为我当初的学业,因为我个人的努力。所以他害怕孩子学业不成功,害怕孩子不努力。

 

更不要说过去有过失败的惨痛经历了,他就会更担心孩子,担心孩子重蹈覆辙。权威的思想也是如此,权威的内涵其实蛮广泛的。它不单指某个人,比如某个名气很大的大师,它还包括任何一种你认为外在可以决定你的力量。任何时候你担心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你就把别人当成你的权威了。我们每个人头脑当中都积累了很多的过去,也都存在着某种权威。

 

我讲这个意思,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像孩子那样的状态,不是这样。而是说我们有这个清醒,我们不做过去和权威的奴隶。我并不反对从过去当中借鉴或者向他人学习,我只是强调,我们不做这些的奴隶,我们可以参考这些,但是决定性不是这些。

 

我们对未来是纯然的无知,我们承认这个无知。我们做今天认为是最好的,那就够了。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去做预测,不去做期待,也不去做掌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父母、自己和孩子,这三者对应的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已经感到父母过去对我们的教导很多都只是出于他们价值观的臆想,而并不真正适合我们。我们可以保持这个清醒,我们现在对于孩子的一些期待和计划,也只是我们的臆想,并不代表是孩子的事实。成熟的父母知道并且承认自己不知道,他的心是敞开的。

 

我承认我不了解孩子的真相,我承认我不知道明天的样子,我愿意保持敞开。我还是可以对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我不认为那个是必须遵从的,不会觉得那个是必然正确的,我愿意保持敞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