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迁答┃童年创伤如何修复(四则)

(2017-12-04 19:18:36)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教育咨询档案
迁答┃童年创伤如何修复(四则)

1童年创伤后如何修复与父母的关系,比如不亲近甚至怨恨?

 

首先,亲近不需要成为一个标准,你是可以和父母连接比较少的。如果你做不到和父母连接很好,那你能够做到心里不介意这个,也是有帮助的。所有的怨恨背后,都是一个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需求。当你发现,父母并没有责任去满足你的需求,而且你这个需求自己完全可以满足的时候,你就根本不介意这些了。

 

当你不介意这些的时候,你就有空间去看到,其实父母也在用他们的方式爱着你。当你看到那个爱的时候,你就可以和父母亲近了。

 

2、不想重蹈覆辙,希望亲子关系越来越好,但在一些事情上却和当年的妈妈一样,对孩子居然有厌恶或者嫌弃,甚至故意找茬,其实不想那样的。不知道怎么做?

 

首先,感谢你的诚实,我觉得你的描述非常诚恳和准确。

 

你说的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这不能说明你不够好,不能说明你心里没有爱。实际上,你现在问这个问题,就恰恰体现出你的爱。

 

我们最简单地讲,你对父母的怨恨,必然报复在你对孩子身上。只要你心里对父母不平,那个不平也必然对孩子反映到。

 

直到有一天你对父母不再有需求了,你不再期待父母满足你什么,就像现在我一样,我对父母所有的表现都毫不介意。你也是一样的,这顶多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如此。因为我们心本来是非常圆满和平安的,不依赖他人,不需要依赖他人来满足。但是我们的信念系统,认为一个孩子生到世上,是非常弱小的,他不被看作一颗心灵,而被看作一个小小的身体,然后觉得他是非常依赖父母的,其实孩子的心灵和父母的心灵是一样的。

 

你想要的是爱,而不是父母怎么样。放过父母吧,直接去追求这个目标。你讲你从未体验过和父母轻松愉快地相处,那你就尝试和自己轻松愉快地相处,你就尝试一下对自己毫无挑剔,尝试一下无条件地支持和接纳自己。如果你在这个当中获得体会,你就很愿意这样去对待你的孩子,你也不会再去期待父母了。

 

3、发现我的人际关系不健康,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对于父母有怨恨,对兄弟姐妹有疏远。很想逃离人群,在很多人的场合不知道怎么做。

 

首先,如果过去没有什么经验值得你珍惜,那么你可以放下过去,从现在起重新学,包括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他人相处。

 

对父母又怨恨,对兄弟姐妹有疏远,都是由你对对方的期待没有达成,别人没有符合你的期待,你就很怨,很排斥。你觉得别人的表现不让你信任,你就想逃离。在许多场合,你不能融合那个环境的常规要求,以及你自己内心的状态,它们之间有一个冲突,所以你就想逃离。

 

其中有一点很重要:你要学习爱。学习爱并没有那么困难,你只需要体会自己希望被怎么对待,然后你就这样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

 

当你和场合的要求有冲突的时候,你就选择做你自己,你先和自己连接,当你和自己连接足够好,不需要特别照顾自己的时候,你就能够照顾到场合。它是有这样一个次序的,如果你很违心,很违背自己的话,即便适应了那个场合,你也会很难受。但如果你先照顾好自己,你就可以去顾及那个场合,也不是所有的场合你都必须适应,你也可以选择离开。

 

4感觉和父母越近越对事情没有信心,和他们在一起就有种压迫感、紧张感。丈夫在外地工作,自己没上班,一人照顾孩子生活读书。感觉家人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怎么办?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就是,你不要再用他人的眼光去打量自己,你要学习建立自己的眼光,去看自己,看他人,这个可能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但是这是非常有效的。你不需要他人对你满意,你只需要对他人满意,他们做什么你都觉得满意。因为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他们做到了最好的程度。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是成立的。

 

如果你还把外在某个人的评价当成权威,你就活得非常不自在了。你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性,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就是:建立自我评价体系,我觉得怎样怎样。别人可以不认同我,别人和我是平等的,他不需要认同我。他认同我很好,但他如果不认同我,也不是问题;我不认同他人也不是问题,我们具有同等的主权。但很重要的就是,我要连接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从特别在意他人怎么看,转变为向内探索,从内在感觉我自己是怎样看,怎样感受。然后出于重视自己内在的感觉,并且出于自己内在感觉而说而做,这样一点点地练习,你这些烦恼就将不复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