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最推崇的亲子关系

(2017-10-02 09:24:02)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我最推崇的亲子关系


我推崇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它最朴素的样子:从为孩子负责到与孩子相处;从期待孩子到爱孩子。

 

这两点特别的简单,任谁都会,而且非常有效,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做,因为父母们害怕,出于害怕人们总想做点什么,总怕少做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

 

有一位妈妈,她是我的来访者,她的儿子高三啦,不喜欢上学,其实也想上学,就是没有信心,自己也很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可是经常逃学在家里睡觉。

 

有一次她回家又看到孩子在家里睡觉,她就受不了,近乎崩溃。咨询中,她讲完这些剧情问我怎么办,我说你要想做一个好妈妈你不知道怎么做,你要想把孩子所谓的引上正途、所谓的渡过人生关键期你不知道怎么做。但是你和他相处,你会吗?假如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和你一起住,他住在那个房间,你住在这个房间,然后你很爱他,你对他很友好,你知道怎么做吗?然后这位妈妈说知道啊,就是带他看电影,给他做好吃的,拉着他出去散心,不问他学习的事。我说这就是你能对孩子做的最好的。

 

这位妈妈说:可是我是他妈呀,我怎么能不管他呢?他这样,如果我不管,那怎么行呢?我说:这正是问题所在,但我们不需要争论,你也不必认同我,你自己想怎么做我都支持,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这条路真走不通了,你就试试我说的,不需要讨论,只是去试。

 

一个月后,这位妈妈告诉我,她真的试了,试了十多天,有一天孩子哭了,说,妈,我过去睡觉玩游戏不是不想学,是怕自己做不到,现在我不怕了……”。这位妈妈觉得很神奇,我笑笑也没解释。

 

实际上,当这位妈妈在焦虑在催促在担忧,她在干什么?她在投射她的恐惧呀,她在输送压力和混乱呀,而当她对自己的思路绝望了,没有期待,死马当活马医地尝试我说的,她在不抱期待的爱呀,孩子本身就有生命力,过去来自妈妈的压力和干扰没有了,相反增加了爱和接纳,孩子获得了滋养,放松下来,自然就鼓起勇气为自己负责任。

 我最推崇的亲子关系


从负责到相处

 

我们传统的亲子关系都是为孩子负责型的。我要照顾他,我要教导他,我要谋划他,我要打造他,我要塑造他……”,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这样想。我并不反对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某个层面上来说,这些是需要的。

 

我写过一篇博文叫《管孩子的三个层面》,其中也包含这些层面。但是我现在想强调的是另外一个,就是那些事情不是不可以做,但我们从内心知道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我为他负责的关系。除了那些非常具体的事情,比如我支持他金钱、我照顾他健康、一些社会常识,除了那些自热而然的支持、教导之外,我们和孩子本质的关系,是一个相处的关系。

 

孩子就像一个客人一样,这个客人的特别之处仅仅在于他在我们家待的时间比较长,在这段时期里,他的身体在发育在成长,他在经历他的年龄阶段当中必要的上学的事情,区别仅仅在这。

 

从内涵上来讲,我们就是和他平等相处的关系。就是在这个屋檐下,有我也有他,我们怎么一起过,我们可以一起玩吗?我会尊重他也尊重自己吗?我会向他请求吗,还是我习惯了要求?我可以向他寻求支持吗,就像他向我寻求支持一样?我可以相信他会为自己负责吗,就像我相信自己可以为自己负责一样?

 

一个7岁的孩子为自己负责,并不比一个27岁的男人为自己负责更容易或者更难。为自己负责的具体内容、具体形式可能不同,但是为自己负责的潜力和难度是一样的。所有那些父母觉得孩子不能为自己负责,都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扭曲的信念,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他看到的孩子就是一个不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他就会做得过多,就会管得过多。

 

因为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自己做自己,他没有机会去练习,所以他这方面能力也滞后了,他也不相信自己,他也没有主见,这个时候这个妈妈会说,你看,他就是不行,但是,这正好就是他的一个游戏,一个完整的游戏。

 

如果换作相反,就是我认为孩子一定是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他不会他可以学,他不熟练他慢慢就熟练,而且熟能生巧,那么他这样的游戏就是另外一个游戏,而且孩子就会非常独立。

 

日本有一个妈妈,她快要离开人世了,但是她的孩子还很小,她大概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12年,然后她就用这个时间教孩子所有的事情,然后当她离开之后,这个孩子就非常地独立,就是她就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吃饭、照顾自己上学,就是生活上她完全独立。


我最推崇的亲子关系

从期待到爱

 

现在我要说的第二句话就是从期待到爱。

 

我有一个朋友,她去年刚生了小宝宝,那个小宝宝太可爱了,她经常晒图片、晒小视频,我看到之后都特别的感动,其实我们被小宝宝感动的时候在生活中挺多的,我想大家都有体会,也都被自己的孩子那样感动过,为他们那样存在的生命的状态、那种美、那种纯真、那种清澈、那种全然所感动过。

 

然而,这样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很快孩子就要面临社会乃至父母的期待,面临社会乃至父母的比较,他就不能够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整个世界被深深地催眠,都忽略孩子有一颗美善的心灵,都忽略他的生命的属性。因为整个世界都这么认为,因为没有心灵这个概念的话,那么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身体,只是需要灌输很多知识的头脑,需要培养的很多生活的习惯,包括很多社交的礼仪。

 

那个世界的逻辑就是,如果我们不管,孩子就不像话;如果我们不教,孩子自己就不肯学;如果我们不催,孩子就永远放在那,自己不会主动去做。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扭曲观念,这也是人类深深的催眠。

 

但实际上呢,从来不是这样。我们不去管别人,就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会自然地在生活环境中谋求自己的生存?是不是会考虑怎么样更好呢?是不是会考虑怎么和人连接呢?如果我们没人教没人催,我们自己也会这样的。这就像一颗植物的种子朝向阳光一样自然,就算是有外在的人帮助我们那也是我们选择了接受。

 

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除了我上面说的不信任孩子的生命本性,无视孩子的心灵属性之外,也因为父母还有太多的需求依赖孩子满足。

 

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毫不批判地、非常诚恳地问自己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需求。

 

我们需要孩子安全,我们需要孩子优秀,我们需要孩子不被别人指指点点,我们需要通过孩子来确认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自己是不是合格,自己对得起对不起自己作为妈妈或者作为爸爸的角色。

 

我们要称职,如果不称职的话,我们就会对自己有很多批判,而我们要想称职,需要孩子来证明,需要孩子的健康、快乐、优秀、出色。但问题是孩子的健康、快乐、优秀、出色,这个标准,是我们自己设定的,我们认为孩子某种表现就是健康、优秀的、就是正常的,而其他的就是不正常、不健康、有问题的,这个标准全在于我们非常狭窄的头脑,而我们的头脑,不过是我们过去经验的积累,非常有限的、非常有局限的一个积累,但是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生硬的标准,套在孩子身上,认为只要这样才对劲,这就是大部分父母的思维。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孩子拥有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生活、非常快乐和充实的生活,并不需要我们以为的那些条件,或者说不一定需要我们以为的那些条件,如果那样或许也不错,如果不那样,其实也有更多的可能。孩子不健康也可以很快乐,健康的人烦恼的、自杀的有的是。

 

孩子好好上学可以很快乐,孩子成绩不好也可以很快乐,也可以很有前途。孩子爱社交、爱表现、主动、外向,很好。但是他内向、甚至有一点自闭,他不喜欢交往,他依然也可以很幸福,依然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朱德庸就是一个案例呀。

 

所以,一个成熟的父母,或者说一个有觉知的父母,他对孩子是没有期待。因为他没有什么需求需要孩子来满足,因为他对生命本身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

 

这是从理论上来讲,但是从现实上来讲,我们每放下一个期待,我们每从一个标准里面解脱,我们就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一个巨大的释放,就是我们在寻求成长的路上巨大的进步。

 

 我最推崇的亲子关系

所以,我希望以这样的心念面对亲子关系:

 

当我对生命有信心的时候,我就会对孩子有信心,我真的信任我自己,我也就能信任孩子。当我为孩子焦虑,我知道并不是孩子让我焦虑,而是我过去未释放的恐惧或者未疗愈的创伤让我焦虑。对此,我愿位自己要负起完全的责任,我会去省察背后我信以为真的恐惧究竟是什么,借此疗愈自己。

 

我和孩子的关系是相处的关系,不是谁为谁负责的关系。所以,我努力的方向不是孩子达到我的期待,也不是我达到孩子的期待,而是如何温暖地相待。

 

我把明天的事情交给明天,我把未知的事情交给未知。我不需要辛苦地生活在对未来的谋划当中,我只考虑现在、这个周末、这个晚上、就是这个假期,我们可以和孩子怎么过?我们可以怎么相处?我愿意怎么爱他?

 

我最大的责任就是此刻为自己负责,带着爱和孩子相处。无论明天孩子怎样或者我怎样,我此刻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最满足的事情就是很平安很温暖的和孩子在一起。

 

[本文摘自《哺喂孩子的心灵》第五章“接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