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视权威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一)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可笑的。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开始谈恋爱,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而这个时候父母就介绍自己的经验了,他们有的禁止,有的介绍自己的经验,但问题是你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搞透了吗?
是的,你谈过恋爱,你多活了几岁,可是你并不明白爱情,在你的婚姻当中并不感觉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资格教,你不如老老实实的讲一句“我是有一些经历,但我现在也不太懂,我说的只是我认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请相信你自己,请你自己去探索”,这是非常基本的诚实。
但是可能是文化传承的关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特别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当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的时候,他会无形当中让孩子对自己产生非常不好的一个自我感觉,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他感觉到自己是被动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匮乏的。这三个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压抑自尊的,请允许我说一句重话:孩子整个人生的开展都是基于他最深处的自我形象的。当然,这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想改变,必须先要看到。
先说被动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说了不算。几乎所有事情我都说了不算,我都没有办法,我没办法做我自己,因为别人怎么怎么样,而他的这些感受和信念又会创造他的人生境况。
你看我们身边的大人,他们同样感到自己是被动的,只不过被动的对象不同,但是那个感受和经验是一模一样的,没办法,我有这样的老公我怎么办呢;没办法,我不上这个班,那我怎么活呢;没办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办;没办法,我小时候父母那样对我,我没有被好好的对待过,那我不懂得爱自己,没有人教过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没办法。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童年产生了那个自我形象,被动的生活着,没有什么比这更遗憾了。
因为被动,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负责,所以你可以去指责,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为你是被动的呀。但那个生命的真相,我们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所有的境遇都是我们在内心创造出来的。
一个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不相信自己有价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就总遇到不爱他的人,不重视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个不认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种情境当中,他就不去表达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说是或者说不,然后别人看到他这样,就以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决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们父母总希望孩子能为自己负责,有责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这个责任感,能为自己负责的话,你得让他说了算。
为自己负责包含两部分:第一,我说了算,第二,结果我认,无论是什么结果,那是我的选择,我承担。很多情况下,人们重视的是后面,你要承担你的结果,但是不允许人家说了算。可是你不允许人家选,你怎么让人家负责呢?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把人的一生如果作为一个故事的话,那么这个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时候没有体验到自己说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选,不懂得自己可以选,也看不到其实自己是无形中做了选择的。
什么叫无形中做了选择呢?就是说我无形中把主权交给了别人。主权是不会失去的,主权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卫,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况是父母没有给这个孩子体验自己主权的机会,这个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权,他不知道就没有使用,而别人代他做决定呢,他同意了,这实际上就是无形当中把主权交给了别人。
我们再来说弱小。权威的一个含义就是强大,如果父母自视为权威,他就必然自视自己比孩子强大,他视自己为强大,那么必然视孩子为弱小,必然视孩子为无力。从身体的层面来讲是这样的,这很明显,但是生命不是身体,生命本质是心灵。
有一部电影叫《屋顶上的童年时光》,非常难得的阐释了这部分,因为在那里面呢,你就会感到大人们原来是这么慌张、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着,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儿子来安慰爸爸,爸爸在儿子怀里痛哭……爸爸开始还当爸爸,装的若无其事,结果很快在孩子怀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这部分,这部电影是个很不错的一个体现。
实际上孩子和我们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心灵上是同等的,他一点都不比我们笨。
父母关系不好了要离婚,怕孩子知道了伤心,瞒着孩子,其实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响,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们关系不好,早都知道你们彼此之间不相爱了,因为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低,他不受这些观念的束缚,他的直觉特别敏锐,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话,就经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个朋友他学心理成长,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厅里吵的很凶,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间里想怎么办呢,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说比较好,我怎么说比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还没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时候,他的4岁的女儿说“我得出去管管”。
然后她就走出房间,对外公说“姥爷,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转身又对外婆说“姥姥,也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而两个吵的不可开交的老人,当看到孩子这样的时候,居然真的听了,过了10分钟之后,大家冷静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说什么了。
你经常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时候是童言稚语(因他缺乏知识),我们大人还把孩子那种话当成段子来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朴素直接,比我们大人们绕来绕去说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实上,父母能够灌输给孩子的,也不过是他自己曾经被灌输的,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妈妈生气,儿子来问爸爸“爸爸,你怎么惹妈妈了”,爸爸说“你太小了,说了你也不懂”,儿子说“你现在这么大了,那你懂吗”,爸爸无言以对。
第三个影响,就是匮乏感,自我价值的匮乏感。
在父母的权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觉是,别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别人,所以别人有价值,我没价值。这是一个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个误会。
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听到“孩子,谢谢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兴,我非常享受能够照顾你,你带给我很多的快乐和满足”。尽管这是真相。
传统的父母通常讲的是“我都是为了你,你看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为了你我都不离婚,我为了你我都不嫁人,为了你我省吃俭用,你不能对不起我”。
所以,孩子感到被别人需要才有价值,需要别人没价值,需要别人是很难堪的,好像欠了别人一样,怕人家拒绝,而不敢说,人家答应了,又觉得欠了人家,怕自己还不起,需要别人成为了我们的脆弱,当我们表达需要的时候成为脆弱。
因此,后来的人生中充满了求的心态,比如求职、求爱,求爱还要单腿跪地。当我们需要别人的时候,我们常自感卑微,我们很难感到别人也需要我们,我们其实也是在贡献。
所以,年轻人总卑微的渴求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帮助那个机会也在为那个平台贡献。
当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海选演员,夏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全世界都觉得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可是,没有夏雨,这部电影也不会这么精彩,整部电影获得最高奖项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没错,可是,别忘了,夏雨也给了姜文神一般的机会。
实际上给和受是同一回事,给可以爱,受也可以是爱,它们都是一体的。
但是那个误解影响非常的大,就是人们觉得自己需要别人,自己不够好,要让别人需要我,要为别人做,其实父母们这样讲的时候也是因为他自我价值感缺乏,他们才这样讲的。
所以当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他就总用他能为别人做什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别人特别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别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没用。那种感觉太痛苦了,以至于人们为了让别人需要他,有时候会去削弱别人的能力,在意识层面他不会这么想,可是潜意识里面,他害怕对方离开,害怕对方不需要他。
[本文摘自《哺喂孩子的心灵》第四章“重视孩子的主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