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2017-07-17 09:20:00)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如果你问一位做父母的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吗?你希望孩子有责任感吗?对方一定会回答:当然希望!如果他情绪不好或者修养不到,他甚至会对你说,废话!当然希望啦!

 

可是,怎么才能让孩子有责任感呢?最有效的方式是给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而不替他兜底儿。

 

比如有的孩子丢三落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忽略买单,如果你出门忘了带水,那就渴着,至少渴一段时间,而不是父母马上把自己的水壶递上然后叮嘱:下次要记得哦。怎么能让孩子按时起床不磨磨蹭蹭呢,就是教会孩子使用闹钟,告诉他你可以等到哪个时间,过时不候,且真的践行,而不是一遍遍地叫他、催他甚至骂他,直到孩子坐到车上还埋怨他。

 

这本身并不复杂,你只需要给他为自己负责的机会,只需要让他品尝到事情的自然后果。

 

有一次,我在哈尔滨参加成长营,有一个活动是去冰雪大世界,辅导员要求每一个小营员戴上帽子和手套,一个南京的男孩就是不戴,他说自己不怕冷不用戴,我跟他讲清了冰雪大世界零下四十多度,那个寒冷是他从未经受过的,他坚持不戴,我接受。结果当然是他受了冻,可是回来的车上,他跑到我旁边说,老孟,我下次一定会戴手套和帽子,真冷呀。我笑了,说,好呀。结果之后我们翻越雪山、滑雪等活动,他的穿戴特别整齐,没有人催他,他自己就成了穿戴整齐的样板。

 

父母们好奇怪呀,他们头脑里想着要孩子独立、为自己负责,行为上却不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只管告诉孩子答案,不给孩子经历的机会只管防止孩子吃亏,不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只管支配孩子,不给孩子“埋单”的机会只管期望孩子懂得每件事都有一个结果。他们所做的,和他们想要的,恰恰相反。

 

关于亲子沟通的书籍和讲座永远有人欢迎。我也经常被邀请去讲这个主题,可是我发现绝大多数父母不是来学“沟通”,而只是来学“怎么让孩子听话”的,来学“怎么在孩子不想说的时候把话问出来”的。不仅仅是亲子之间如此,夫妻之间也常常是这样。有一对夫妇找我做咨询,两个人居然都想通过我让对方听自己的。

 

人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沟通,而是说服,并不是怎么通过沟通获得交流、达成共识,而是怎么让对方听从自己,让自己看穿对方。这怎么可能呢?有谁喜欢听推销员宣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有谁喜欢不想说的被别人知道?有谁喜欢不想听从却被人说服?而且是在对方根本不关心我们怎么理解、需要什么的前提下?

 

另一方面,所有的沟通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何等信任度的关系决定了何等深度的沟通。如果父母只是想着说服,而不想了解孩子,只是想着看穿孩子以便更好应对(其实是掌控),而不尊重孩子不说的自由,那么,亲子关系的信任度就损伤了,孩子就觉得和你说话不安全了。一旦他觉得不安全,他必然保护自己,要么什么都不和你说瞒着你,要么不告诉你实情哄骗你。有人把这叫“斗智斗勇”。咱们干吗要斗呀?还是和自己的孩子斗!把咱们有限的生命和才智用在这上面,不可惜吗?

 

这就是我观察到的,父母们一方面抱怨孩子不和他们沟通、发愁如何改善沟通,一方面每一次沟通都让孩子的心离自己远一点,每一次沟通都让孩子的嘴巴闭一点。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还有一件事更是老生常谈,那就是“学习”。话题是古老的,我们负责把它谈出新意。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好、爱学习、自觉学习、有困难不退缩、有进步不自满,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

 

我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爱学习、自觉学习并且学习好,一定有三个要素:其一希望;其二快乐;其三自主自控。

 

所谓“希望”,就是说,他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即使暂时不能做到,假以时日就能做到,或者想想办法问问别人也能做到,能感到这个希望;所谓“快乐”,有两种,一是学习过程本身感到愉快,比如他喜欢的科目,一是获得进步和成绩时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所谓“自主自控”,就是这个过程他是自己完成的,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他自己安排并执行,他不是被推着、扶着、拉着完成的。

 

对此,离我最近的四个经验,一个是来自我弟弟,两个是来自我的两次托管实验,一个是我熟知的一个家庭。

 

我弟弟是中国应试大军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他是华油子弟,高中是华油一中,本科是北京理工,硕士是清华大学,博士是美国密西西根大学。我专门采访过他,他说小学成绩起起伏伏,真正的转变是初中时偶然考了一个第一名,尝到了“甜头”,然后基本上就不用别人管了,一路走了下来,当然还有波折和挑战,但从那以后就没有动摇过,一路学了过来。

 

两次托管经验的突破点都是对困难的克服。我问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然后来肢解、拆分困难,让事情变得可能。

 

其中一个孩子是中考后到我这里来,他最困难的是英语,我问他英语最困难的是什么,他说阅读和语法还可以,最怕的是单词。我说好,那我们来看看单词。初中要求掌握2 200个单词,其中至少有200个简单常用的单词是不需要记的,比如“good”“how”“name”之类,所以呢,实际上需要记的也就2.000个。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去记单词,你要最大限度的专注去记,但不必有负担,记多少算多少,我们来看看结果。结果是,他把单词表从头开始记,半个小时记了35个。

 

我就开始和他算账:半个小时35个,早上半个小时加晚上半个小时就是70个,现在是暑假的第5天,你还有55天的时间,如果你能每天拿出一个小时记单词半个小时复习,那么你用不了30天就记完了所有的单词,而且你并不是只记单词,你可以在这一个半小时之外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可以打你酷爱的篮球,你可以和朋友们去K歌,你甚至能谈一场恋爱(说到这,他笑了),而这就是你半个小时之前感到最怕的事情!

 

这个男孩子的状态就这样变了,当时他一周回一次家,他回家后,他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变化太大了,他脸上开始有笑容,眼睛都是亮的,居然上厕所时带着单词书!你究竟做了什么,让他像变了一个人?!我说,没什么,我只不过让他看到了希望。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其实,世界上真的既没有困难的事情,也没有复杂的事情,把目标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把复杂细分到可分辨的线索,把困难拆解到可达成的步骤,就和最简单的事情一样容易了。当然,若要能够给孩子希望,你必须自己内心有希望,如果你内心充满焦虑而不是希望,那么你只能给孩子压力和催促。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说到催促,正好开启了我要说的第三点“自主自控”。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孩子的学习好坏和她(妈妈)的努力直接挂钩,如果她盯得紧一点,孩子的成绩就上升几个名次,如果松一点,孩子的成绩就必然下降,可是她厌烦了,她受够了牺牲自己的生活给孩子当监工、陪读,可是她还不敢放手,事实上,孩子也烦了,说能不能不管他,甚至出现了逆反的苗头,所以,她觉得进退两难。

 

我说,请去问问孩子真的想自主学习吗?如果是真的,那么不妨试着相信孩子。

 

没想到这位妈妈真的做了,她和孩子确认后就真的把“主权”还给了孩子。我很惊讶,因为通常父母不敢这样的,但她真的做了。我问她何以能够做到,她说是经过和我交流降低了焦虑、学会了放手,可我记不起怎么就促使她这样,我现在还没想清楚她为何能如此,但事情就是真真确确地发生了。

 

她找了一个机会确定地向孩子表明了态度:从今天开始我再不管你的学习,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来找我,如果需要我配合那我就配合,但一切你说了算。我再不会干涉你,学不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我绝不插手,从今天开始,你的学习完完全全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结果孩子的学习连续下降,仅仅两个月在班上的排名已经创了历史新低。我很佩服这位妈妈,她对孩子的情况真的没说一句话。从第三个月开始,事情出现转变,孩子自己开始要求自己,自己开始安排自己,有时候很晚了孩子还没睡,这位妈妈也忍着心疼不去说,结果是,期末考试孩子考了全班第三名,那是他上学以来最好的名次。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不管你读到这里在想什么,这就是我经历和相信的。那些认为孩子不管就不会努力的父母总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他们从来不给孩子自主的机会,他们偶尔会尝试放手,但是又很快拉回来,他们不敢面对失控,尽管事情的转机就在失控后的不远处,但他们因为内心的怀疑和害怕而仓促地终结了放手,自然也没有机会看到孩子自主的事实,所以,他们总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只是“对”得很辛苦、很无奈。

 

我所观察到的是,那些希望孩子学习好的父母,所做的恰恰妨碍了孩子学习好。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说“你给我好好学习”,他们每天做的就是督促孩子做作业,不允许孩子先玩再做作业,他们用强大而持续的限制、催促、惩罚和奖励,成功地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可控感,同时又成功地增加了孩子被动的无奈和愤怒,使孩子远离快乐和自觉……

 

当孩子考砸了,本应得到安慰和帮助,因为面对困难不退缩是需要能量、勇气和希望的,而他们却大发雷霆、恶语相加,高效地让孩子感到无能和失败,不遗余力地落井下石;

 

孩子考好了,单纯地庆祝和恭喜自然就能助燃孩子追求更进一步的意念,而他们却用“别翘尾巴,这有什么呀,差得远呢,早着呢”让孩子感到好成绩也不足为道甚至面临被嘲讽骄傲的危险,他们还擅长用“希望你下次更好,我想你本可以更好,再接再厉,追求更好成绩”来成功地让孩子感到压力并对好成绩望而却步,因为父母永远期望更好,而如果不能更好则意味着失败和被父母批评,比较而言还是不考那么好更安全,至少那样可控。

 

无形中,父母就这样打压了孩子进取的动力。

 

 

你是这样的父母吗?希望你不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