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最大的挑战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
做父母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信任孩子。
当孩子处于一种爱的冲动,是一种好奇,是一种新鲜,是一种只是想尝试,是一种出于兴奋和快乐去做的冲动,我们不敢相信他,因为我们早已囚禁了自己,我们放弃了自己内心的敞开和自然,而被某些“社会的声音”给同化了。
我们看待孩子的态度,完全效仿了父母和社会的态度,我们效仿了他们的目标,效仿了他们的模式,也效仿了他们的焦虑……我们现在对孩子产生焦虑和不安的目标,有哪些不是社会“教给”我们的,有哪些不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我们有多少时候已经把这些“共识”当成了真相,而认为“就是这样”,认为理所当然?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生命的历程当中,活出了多少的自己,我们就对多少的孩子有信心。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里有多少的限制和恐惧,那我们就对孩子有多少的投射,有多少的担心,有多少的焦虑。父母的焦虑或者担心,并不是孩子的状况本身有多糟,而是父母把它看得有多糟,他所以认为这个情况太糟太可怕,源自于他未疗愈的创伤,他未释放的恐惧。
此刻我想到汪峰的例子。汪峰的父亲是军乐团里面的乐手。当汪峰开始搞摇滚乐的时候,他爸爸怒不可遏,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打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然后让他滚出家门,一分钱都不给,那时候他还在上学,没有收入。对于那个年代的父亲来讲,就是他的军人的经历,如果一个人脱离单位,那么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个人脱离单位那已经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脱离单位,居然去搞摇滚乐,去表达愤怒,去真实表达,而不是在主流里面找一个安身之地,那对于他爸爸来讲太可怕,他爸爸早就在那个恐惧里腌割了自己。然后当他看到他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他必然充满担心,你这样你怎么活下去,别人会怎么看你。他无法改变儿子,他又接受不了儿子,他就选择回避,也就是说,和孩子不见面。
当然现在,现在再看这个事情,就非常地有对比。如果从世俗的眼光来讲,还有歌手比汪峰更成功、更活跃吗?他一个人的收入大过他父亲的整个单位,他的名气比他父亲整个单位的名气还要大十倍,有那么多狂热的分子。我不是去赞扬这种成功,而是说父亲的担心是多么的没有必要。
你自己害怕什么,你就会担心孩子什么。但是,但是懂得回头看自己害怕的父母很少,我为什么害怕这个?我是怎么把孩子的状况视为问题的?为什么他晚睡就是问题,为什么他不爱讲话就是问题,为什么他内向就是问题,为什么他学习成绩不好是问题,为什么他不上学就是问题,像这种懂得追问的父母很少,然而只有开始反问,事情才会出现真的转机。
所以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孩子怎么样,而在于父母他自己的那个生命活出得太少了;他对生命的信任太少了;他对可能性的理解太少了。
我们看一下这个大部分成年人的状况,真正敢于做自己的有多少?大家都是社会的适应者,都在这个世界上讨碗饭吃,真正敢于依心而活的人有多少,真正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人有多少。我们自己不敢,我们看到孩子想要这样的时候就非常害怕,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恐惧。
一个真正了解生命、活出生命的人,没有任何的担心。
他看到孩子的时候,因为他对生命完全了解和信任,所以当他看到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可以啊,上学不一定是好事,它只是一个中性的事情,我们是可以上学而已,而不是必须上学,不上学的路宽得很呐。郑渊洁就在家自己教育自己的儿子,在家上home school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根本不上学而能够活得非常的滋润的人有得是。
当孩子身体有状况的时候,没问题啊,你不是你的身体,你真正的生命在你的心灵,你在任何身体状况下,都可以活得自由、快乐、有尊严、有爱、有力量。
前两年比较火的尼克·胡哲四肢全无,当他从自己内心的地狱走出来,他开始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后来和一位美丽的日本女士结为伉俪,据说现在都生二胎了。可以的!你看身体很健美甚至很出众的人,那就是抑郁自杀的也有的是啊。
决定我们幸福的不是身体状况,决定我们平安的也不是身体状况,如果你觉得有一种身体状况你就很担心,那你就说你的安全感不够,你的了解不够,你比较依赖身体就可以啦,你不要说这样的情况必然怎么样,因为别人已经非常生动得活出来啦。
简而言之,世上父母们的焦虑“万紫千红”,但没有一个焦虑是因为孩子,父母感到焦虑,不过是他处于孩子那样的境遇他会害怕而已,而这只不过是他过去未释放的恐惧而已,与孩子、与境遇无关。
不信任等于“信任不”。我不信任孩子能为自己负责,就是我相信他不能为自己负责;我不信任孩子能管住自己,就是我相信他管不住自己;我不信任孩子那样也会平安无恙,就是我相信孩子那样没有好结果……相信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你那个信念多深,你创造的那个外界的呈现就多真,你的吸引力就多强。
所以,我们需要工作的是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为什么不能信任呢?我为什么不能信任未知呢?未知还没有发生,我为什么选择的是出于恐惧的假想,是焦虑和担心,为什么我选择的不是平安,不是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是相信存在爱我胜过爱我自己?我们这些不信任是从哪来的?是怎么来的?当你调转注意的方向,就是你的关注不在孩子,而是你内在对孩子的不信任从哪里来,你对孩子的评判从哪里来,这个时候真正有意义的转变就会开始。
只要你愿意调转这个枪口,愿意调转这个关注力,把外在问题孩子身上问题的解决,回到你自己焦虑和评判的产生,这个时候,整个存在都会帮助我们。我们自己的内在智慧会帮助我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提醒,就出现什么样的提醒,需要一篇好文章,就会出现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好的课程,就会出现一个好的课程,无论哪种形式,适合的助缘必将随心而至。
[本文摘自《哺喂孩子的心灵》第五章“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