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亲子关系生命 |
分类: 孟迁思语 |

(一)
问:孟迁好,关于亲子关系,我在一对一的时候困惑较少,现实的挑战是,同时面对两个孩子向我提出需求,比如两个孩子同时要我抱,我抱任何一个,另一个就哭。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知道要怎么做?
答:请首先要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态。你心里如果有:我满足不过他们来,他们同时要求 我满足不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你就假定你达不成那个要求了。当你有这样的心意的时候,你并不是在爱里。
我去看一个人一分钟,有可能比他一个月获得的爱还多。只要在那一分钟里,我完全没有自我,完全在爱里,去注视他,他可能一生都忘不了那个瞬间。所以,爱是不受这些时间限制的。这个,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相处时间长的就成为朋友吗?不是!心有感应才是朋友。
(二)
问:小迁你好,我刚刚冲孩子吼了,实际上我是想说他爷爷的,因为不想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吼儿子了(哭表情)让他当了替罪羊。感觉自己好矛盾。
答:表内疚,下次学习勇敢地向爷爷表达(诚恳明确无攻击性地表达)就够了。这是等闲事,不需要再追究自己、担心孩子。
续问:中午我在厨房炒菜,孩子和他爷爷在沙发上玩,听到特别大的哭声我从厨房出来,爷爷说他自己拿碗撞头……一是觉得儿子是在尝试着感受碗撞头的力度吗,另一方面觉得爷爷是怎么带的,就吵了两个菜的工夫。这种状态下我很难无攻击性的表达。
续答:
咱们都是在学习爱、在成长。当你愿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多去觉察一些。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可以不觉察,你在情绪当中,也不需要觉察,你就和情绪在一起就行。
问:我想请你讲讲意外身亡这回事,比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因车祸身亡,父亲还刚好在身边,是司机,被别人撞到。这个可能有点沉重,但我确实想要了解。
答:咱们就按你这个例子说吧。对于这个父亲来讲,通常他的痛苦和心理状态,可能包括这些:一个就是丧亲之痛,还有他可能抱怨命运的不公,他也可能会深深的内疚,如果今天不出门就好了,或者如果怎么样就好了。这些是他常见的状态。因为我此刻是和你去探讨这个问题,不是和这个爸爸去做一个心理咨询,所以我就只去谈思路。首先,身体的出生不是生命的开始,身体的结束不是生命的死亡。死亡和出生完全是同等的一个中性的事情,它并不注定高兴或者注定悲伤。当然人们会,因为大家集体催眠嘛,整个世界都把身体当做自己,这个我们会在第三课的时候讲到,总之,这个是一个点。另外呢,通常孩子,他的这种夭折的话,如果我们按照轮回转世来说,这个孩子只是来完成他这一段旅程,他已经完成了。这个旅程当中通常就是爱,不是爱就是某种提醒,当然这个提醒根源上也是爱。所以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收到这些爱,不需要为孩子难过,因为他只是来完成这一段生命,只是来完成这一段人生。还有一个呢就是,这个父亲并不需要这个孩子才完整,我们本质上来讲,不需要任何的外在,我们的本质不是一个人,我们的本质是爱,是灵性,它对于这些物质是没有必然性的需要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境中、任何遭遇中,依然有机会有可能活在平安、幸福和喜乐的原因。如果我的亲人去世了,无论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或者说我的小孩,那我就去祝福他去感谢他,我会专门的去给自己这样一个时间去做这些事。做完之后就OK了,我就继续生活,我就继续按照此生自然的生活,我不会再挂虑那些。当然,这是现在的我,对于过去的我,我没有这些理念,没有这些视角,我也是深受其扰的。我的父亲在我24岁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去世,也是去世的非常突然,在医院几天就走了。对于这个事情我是好久好久才放下,我是不太能够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对于现在我的来讲,比如说我妈妈——我妈妈现在还健在——就是说比如我妈妈去世了,我难过就难过,但是这个难过中没有害怕,没有失落,而只是那种感情的连接,只是那种感激,那种感动。然后难过之后,同时我也祝福和感谢她,然后我就继续走自己的路,我不会孤单的,和我内在的爱在一起什么都不缺,任何境遇的变化都没关系,爱并不需要外在某一种条件的支持。
(四)
问:你说“我们和孩子是相处的关系,不是谁为谁负责的关系,不是要孩子达到我的期待”,这一点虽然知道,但是这个期待好难放下。请多说些好吗?
答:我邀请你先接纳自己,不需要期待自己什么时候放下,不要催促自己快点放下。先去接纳,放不下就是放不下,感到困难就是感到困难。OK,这样的我是可以的,先给自己这样一个充分的接纳。这的确是一个普通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家都这样,所以我说的第一点就是别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这个很普通,很正常。然后我现在我分享这个困难究竟在哪。期待背后是需求,你对孩子有多大的需求,你的期待就有多强。如果你对孩子没有需求,我不需要孩子怎么样,我才怎么样,如果你没有需求的话,那,就没有期待了。就只剩下爱了。如何探索你需求背后的期待,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你可以自己觉察,也可以邀请咨询师帮助你。
(五)
问:亲爱的小迁,我最近在生病,6周岁的大儿子在睡觉上总纠缠不清,他要摸我肚子睡而我却只想推他,我一边觉得那么大的孩子不应该这样,应该自己睡了,却也知道孩子没有安全感,才这样,我现在很无奈,很纠结,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首先,你只想推开他,你为什么不能想推开他呀?为什么不能去推开他?你在生病哎,你是一个人哎。你把自己当成一个角色了吧,“我应该当一个好妈妈”了吧?你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呢?一个人她自己很累,她能量不高,她很虚弱,她需要休息,她需要先爱她自己,她需要别人爱她,她暂时不能顾及别人,这有什么不对?是什么声音在说这样不对?你说“我觉得那么大的孩子不应该这样,应该自己睡了”,这个判断的标准从哪来的?你怎么就相信了他?是书上吗?是专家吗?
问:但并不是生病时,就是平时也是这样。
答:你经过自己的感受去判断了吗?还是觉得是书上说的,你没有仔细想就觉得应该这样?
问:是的,书上专家。
答:没有什么是注定的,没有什么是注定的。你也不需要按照一个标准去打造,无论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好妈妈,还是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健康的(孩子),不需要打造,仅仅是相处,简单化,简明化。我现在凭我自己的感觉,我愿意孩子睡在我身边,我希望他睡在我身边,那OK;他想睡在我身边,那我觉得是可以的,那就OK,如果我不想也OK。我告诉你每一种情况都可以很健康,每一种情况都不注定是问题。所有的专家所有的书,包括我孟迁,包括小巫,包括尹建莉包括任何某个谁……对于你来说,我们都是给你打工的,我们都是供你选择的,你是我们所有这些资源的主人,我们只是一个资源,对于任何人来说,他才是他整个世界的唯一的主人。然后其他所有的声音都是他的资源,他愿意选择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应该去迎合外在的一个声音,觉得我达到那个声音我就够好了,我就对了,不是,这个方向反了。外在的任何一个声音,无论是专家也好,无论是哪个书也好,它符合我的内心我就聘用他,我就选择他;他不符合我的内心我就把他放在一边。如果它让我感到更加焦虑的话,如果它让我感到我更加不安、更加内疚的话,我一脚就把它踢到窗外去。
还有一个你刚才补充了一点,你说“不光生病这样,是平时也是这样”,这个不是问题。有一个可能,你没有准备好全心全意的爱孩子,也有一个可能,就是说你不能真的爱你内在的自己,你不能真的接受你的那个小孩子的状态,也有可能。也许会有其他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可能,都不是一个问题。是,就是这样,那那是这样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呗,我们别马上就给自己定罪,你这样不对,你不应该这样,这叫定罪,这就是罪咎了,我们应该爱应该关心,比如对自己说:“OK,那个态度就是OK,你现在是这样,那你可以跟我多说一点你自己吗?我相信也知道你是爱孩子的,那么你推开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是什么动力让你推开的呀?你当时的需要是什么?你当时感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起了什么?”
这是一种爱和关心。然后在这样的爱和关心之下我们逐渐的探索自己,就会发现那个阻挡我们爱孩子的那个障碍,我们只要认出他,那个东西就控制不了我们。但通常呢,我们一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先批判自己,说你这样不对,你怎么能这样?你这样会伤害孩子的。有你这样做妈妈的吗?一旦这样的评判升起,我们的觉察就停止了,我们就无法继续去探求那个真相,并且去拆除那个障碍了。所以我首先提醒你对自己的评判,只要它升起的时候,就先停止它。然后带着关心和信任去和自己对话。关心呢,就是我刚才示范的:“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呀?你想到了什么呀?”就是非常温和的,一句一句的问自己。信任呢,就是:我信任我是爱我孩子的,我信任我是爱,我信任我的孩子也爱我。我相信真相一定是这样的,我只是被一些我还没有觉察的雾霾阻挡住我而已,我现在正在用光去照耀它,去穿透他——这是一个我提议的态度。
你还讲了一句“我也知道孩子没有安全感才这样”,孩子有没有安全感不是父母决定的,你有没有安全感也不是你的父母决定的。当初父母无意伤害你,也伤害不了你;你无意伤害孩子,你也伤害不了孩子。让每个人为每个人自己负责吧,你就只负责你的爱,你就只负责你没有焦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