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如何相处(长)

标签:
爱亲子关系生命 |
分类: 孟迁思语 |
(一)
问:我最深的感受是和父母不亲,就是彼此之间很客气的状态。
答:我希望你放下对理想父母的幻想,放下对家庭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任何状态都是正常的,亲子关系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如果你可以和学校里的某位老师不亲,如果你可以和单位里的某位领导只是客气,那么你和父母也可以。他们都是某个环境,家庭和其他的环境,都是一个环境。其实我们只需要想想,这个世界上有的,有哪些是家庭里没有的呢?
放下这些参照、假设、标准,不要对家庭有特别的期待,好像家就代表温暖。不!家代表伤害的时候多的是,可能很深的伤害都在家里。家也不一定代表连接,没有连接的家多的是。所以不需要有这样的期待。
(二)
问:我妈妈很强势,经常对我说“你是不懂啊,你这是愚蠢知道吗”,我该怎么办?
答:你可以接纳你妈妈认为你不懂,认为你愚蠢吗?
老年人很多价值观是明显狭隘的,我们何必期待一个价值观更加低年级的人来认同我们?
比较成熟的心态是,我不需要我妈妈来理解我,我倒是可以理解和赞成妈妈,妈妈你那样想那样做,有你的道理,但并不适合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很确定,并不需要你来认可。
另外,不需要去抱怨妈妈强势,我们自己站起来和她平等了,她的强势就无以立足了,不要期待父母不强势,要自己站起来。站起来不是反对她,不是高过她,而是和她平等,尊重并行使自己的主权,也尊重她的主权。
(三)
问:我每次想起父母,还是很大情绪,我不恨他们了,但我无法说出我爱他们,我卡在这里了。
答:无法说出爱他们,就是恨意尚在的证明。但“恨意”不是问题,穿越恨意才会接触到爱,每次涌现的情绪本身就是线索。
首先尊重和感谢这些情绪,这些情绪都是我们内在的信号,爱的呼求的信号。我们先非常认真、郑重地记录它、允许它,看看它们发出的是哪些爱的呼求。
通常,我们在觉察和父母关系的时候,会有一些社会批判在里面:比如我不该怨父母,我应该原谅父母;父母是有苦衷的,我应该理解和接受他们。先不要想这些,我怨就是怨,恨就是恨,我想骂就是想骂,想攻击就是想攻击,当这些充分地被展现之后,水落石出地将是我们原本对爱的呼求。
(四)
问:父母过世太早,在我还没有觉醒,还处在麻木中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我无法在现实寻求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无法寻求和解和宽恕。
答:我们的目标不是现实中的父母,而是我们内心的父母形象。无论父母在不在,我们要处理的都是我们内心的父母形象,我们根本不知道父母本来的样子,没有人知道。我们只是内心有一个形象,而这些形象是配合我们的小我的脚本的。
如果我小我的脚本是受害者,那父母就是一个施虐者。如果我小我的脚本是我缺乏疼爱,那父母的角色就是他们给不出疼爱、他们麻木不仁。这是一整套的。
所以我们要处理的就是我们自己对父母的感知,真正影响我们的也是对父母的感知。如果你不再觉得“受害”,你就能原谅他们,如果你不再“需求”他们,你就能接纳他们,如果你喜欢并感谢自己,你也就能看到他们对你的爱。
(五)
问:你讲过要对父母放下期待,但我还是心疼他们,他们身体都不好,就任他们那么一直吵下去吗?敲下这行的时候,我的眼泪居然又来了
答:心疼而没有担心的话,就是爱;有担心的话,是恐惧;有期待的话,是需求。
我们的方向并不在于父母的身体情况和父母是否吵架,我们的方向在于在现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如何去爱,而爱首先意味着接纳。
我们尊重父母有他们的选择有他们的局限,以及在生活中如此呈现。如果他们能够改变的话,他们一定改变了,他们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如何改变或者还不想改变,那么我们就去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目前的状态。
另外就是信任,信任什么呢?信任他们内在都会想办法让自己更加的快乐,信任他们自己会为自己负责,信任他们会达成他们现状内的平衡。
问:我觉得是他们不懂改变,所以想找方法帮他们改变。
答:如果你的心意里面非常希望他们改变的话,这明显是你对他们还有需求,并不是你爱他们。从他们的角度来讲,他们改变不了在混乱和迷茫当中在冲突当中,已经很痛苦了,你还期待他们改变,他们又改变不了,反而增加了压力啊。如果你内心很平安很自足,对他们没有需求而去接纳他们的话,他们会感到很放松,他们的争吵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明显减少,但是他们一定能感到你那种接纳当中的爱和安定,而这个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宝贵的,他们现在非常看重你的看法。
(六)
问:我妈妈就是不开心,总放不下对别人的怨恨,我怎么做才是爱她呢?
爱一个人不是要一个人开心,而是无论开不开心我都爱他,你期待别人开心可是别人就是没有办法开心,对他来讲开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的人生有太多的失落他有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伤痛,即便你做为儿女做到一百分,他还是无法快乐起来,因为你只能影响他几分之一,他其他的部分你完全影响不到。
这个时候你期待他的开心,其实无形当中又增加了他的压力,他自己不开心,还要怕你因为他不开心而不开心。
放不下怨恨自然就不能快乐,但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改变她、教导她,除非她自己想要改变来问我们,否则我们期待她改变对她意味着“否认”,她会更难过。这时候爱就是接纳,放下对妈妈改变的期待,接纳她的状态,在心里对她说,你可以不开心,是的,那就是你的痛苦,你可以在痛苦里面,你可以不懂得爱自己,但是我爱你,你可以混乱,你可以观念局限,可以无谓的焦虑,但是我爱你。
(七)
问:我今天状态不好,妈妈打电话我挂掉了,我不敢和妈妈说我心情不好这类的,我怕她担心。我无法面对妈妈对我的担心和焦虑。
答:不要害怕对方担心,害怕对方担心,就是在给对方担心。我们如此不喜欢别人给我们的担心,为什么要把担心给别人呢。
(八)
答:父母向孩子诉苦是一个越界行为,孩子承担不了这么多的共情,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内疚”。我的萨提亚老师玛莉亚,经历过二战中的逃难生活,她说“我不需要我的孩子们记住我有多苦有多难,我希望他们欣赏和感谢我活下来。”我觉得这是做为父母的一个成熟的态度。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把自己的创伤疗愈的这么好,他们这样做我们就去尊重他们这样做。作为子女,我要说两点:
其一,我们不必为了讨好而听父母说,不必为了不听父母的诉苦而内疚。如果他们因此不喜欢 们那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心里还爱他们就好。
其二,如果我们选择听的话,我们要记得回应她对爱的呼求,而不是他的观点。父母渴望被看到,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共情,这些是对爱的呼求。我们就认真地去看他,不是去争辩对错,不提及那些其实可以否定的东西,不去纠正或者教导,不去期望对方改变,只是体会他们的合理性,对其不太合理的地方我们不要管,然后去慈悲,就像看一个孩子在牢笼里困兽犹斗一样,看一个孩子在水里挣扎一样的慈悲。只要他们还不准备跳出来,我们就不要随便去给建议。只是看着他,只是慈悲就够了。
(九)
问:幼时,父母关系不好,母亲出轨了,我一直不知怎么面对,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首先,你不需要因此感到羞耻。羞耻感是非常压抑自尊的,人们对于羞耻感的隐藏,更使得羞耻感变得强大。
羞耻感永远是不必要的。并不存在需要羞耻的事情,只存在人们对羞耻的定义。换句话,没有什么事情本身是羞耻的。人们之所义感到羞耻 ,是因为社会对事情的定义,并不是因为那个事情本身就是羞耻 。
父母当中,无论哪一方出轨,那都只是对爱的呼求。这样的呼求和任何其他对爱的呼求的方式,本质上没有区别。父母不需要有羞耻感,孩子更不需要有羞耻感。过去的羞耻感呢,是我们自己无意识习得和接收的。而现在,要不要改变,这些看法,我们每个人都有完全的主权。
其次,在这样的父母有一方出轨的时候,另一方常常把自己定义为受害者,然后拉着孩子去指责对方。然后孩子内心就排斥另一方,指责另一方,想要保护受害的这一方。
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陷阱。受害者,施虐者,拯救者,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循环。
而且神奇的是,一旦进入这个游戏,任何一方这三者都具备,她是受害者,她去指责对方,扮演施虐者。作为孩子,父母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压力很大,内心有很大的痛苦,内心有隔膜,成为受害者。又去成为施虐者
破解这个心理怪圈的窍门在于,认识到没有受害者。如果爸爸出轨,妈妈非常痛苦的话,妈妈的那些痛苦完全是自己选择的。妈妈完全拥有如何选择的自主权,她可能没有觉察到,或不知道如何使用。使她受害的不是父亲的行为,而是她自己的看法。
我们比如说爸爸出轨的话,妈妈很可能觉得她的羞耻,代表她没有魅力,没有价值,完全是个失败者。离婚是一种选择,不离婚不这样去鉴定自己,是一种选择。
并非所有的妈妈都会因为爸爸出轨而痛苦。我在系统排列中见过一个家庭,那个父亲两三年内出轨过七八次,排列时,爸爸妈妈儿子都在现场,妈妈儿子都觉得这事很好玩,爸爸坦言说当时很空虚,通过那样的行为获得价值感。可以向这个家庭学习的是,妈妈和儿子能看到爸爸对家庭的爱,知道爸爸并非故意伤害谁,以及他们能坦然谈论这件事,这样就没有“羞耻”和“受害”作祟。可见,事情本身不是伤害我们的因素,而是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影响到我们。
孩子永远不必去做父母的法官,孩子永远不必负责去调停父母的关系。孩子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一笑置之。内心爱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不用道德去评判他,只是去爱他。
(十)
问:小时候我很乖,非常努力学习,班上前三,可是每次把试卷给爹妈看的时候,他们都是不屑的。还说这有什么用,所以自己一直都是寻求肯定,在乎别人的眼光。另外,妈妈很不喜欢爸爸喝酒,对爸爸很有意见。妈妈就经常对我们说:要不是为了你们几个我早就离婚了,也不用受这个气。
答:不要相信父母的“谎言”。“读书厉害有什么用”和“要不是为了你们几个我早就离婚了”,这两句话都是谎言,你不要为了这个谎言去感知妈妈或者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
当妈妈对外人说“读书厉害有什么用”的时候,她通常来讲是自我保护,就是说她不好意思表现出高兴或自豪,因为那样是被大家攻击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不敢说自己好话的,我们一说,就被攻击说翘尾巴的,不仅“好”不能由自己说,而且当别人说时我们还要客气几句,否则就认为骄傲自大。
事实上,妈妈不可能觉得读书厉害没用。如果觉得你读书没用,她为什么要花钱供你读书,而不是让你辍学干活。她如果觉得读书厉害没用,难道觉得读书不厉害有用么?这显然是一种自我保护。
“为了孩子而不离婚”现在也常听到,但这永远是谎言,牺牲并不是爱,孩子也不会喜欢父母为自己牺牲,妈妈这样说其实是无意中逃避自己的责任。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通过增加孩子的内疚去控制孩子,用自己牺牲去要求孩子的爱,是非常常见的,他们曾被这样对待,他们想获得爱的时候也这样去做。我们不需要指责,我们从中引以为戒就可以了。
(十一)
问:我的父母在农村,身体不怎么好,她希望接出来给她们好的生活,虽然父母从没提过,但是她内心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给不了就会愧疚。我也知道父母的生活不是我的责任,困扰还是会出现。
答:你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不是你的责任,很好。我再补充一点:就是你不必用自己做到什么或者没做到什么来评价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出于爱而活就够了,永远不必出于责任而活。责任就是一个标准,达到了就合格,达不到就不接纳,这个是一个标准。永远不需要给自己这样的标准,任何时候你出于爱而活就够了,也不仅仅是对父母是这样,对所有人都可以是这样。
(十二)
问:我的妈妈心里有个巨大的黑洞,不定什么时候会散发出吞噬别人的负能量,我们不愿意填补那个黑洞,也不源离开,只能保持平等,不去交汇。
答:这是你的投射,而非事实。这反应的是你对妈妈的看法,以及因之产生的恐惧,并非妈妈的真相。
但是,请先爱好你自己,你不必为妈妈负责,如果你想拉开距离,就爽快单纯的拉开距离,不需要内疚。
不需要担心妈妈,不需要承担他们的痛苦,也不需要去可怜她,可怜是有看不起的成分。也不委屈自己,也不会责怪她,也不为她们负责,只是力所能及地爱就好,当然,前提是你先照顾好你自己。
同时,我相信你内在有对妈妈非常大的爱,只有当你对妈妈没有需求的时候,这个爱才能发挥出来。如果你对妈妈过去的表现紧抓不放,如果你还有抱怨妈妈过去没能好好的接纳你爱你,你就还在一个“小孩子对妈妈巨大需求”的模式中。当觉知到自己十分可爱也十分有爱,不再需要“自身困难”的母亲来给予你什么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再被妈妈的表现所扰乱,你就能对现状说“OK”,当你有这份接纳后,你感受到妈妈和你自己都将是另外一番样子。
问:我今天拿我爸练习好好说话,太艰难了,每好好说一句话,我都鼓舞……真的太难了,此刻感到有点受内伤。付出内伤的代价,我收获如下:我发现我确实很爱他,愿意用很大的生命动力去向他分享(虽然每句话必遭他评判)。我发现,他对我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他可以让我的觉察缺位。孟迁,对此,你怎么看?
答:“付出内伤的代价”是很常见的事情,但不是必然的事情。这里面包含你的勇敢和你选择的方向,这是非常可贵的。然而,受内伤的感觉并非必需的,感到受伤,是我们某个较深的信念长期错位而产生的惯性感知。
没有人会批评我们,那些看似批评我们的人,只是在向我们呼求接纳和允许,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他们暂时没有能力来跟上我们的观念,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合理性,当我们在一个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就会感到被批评、感到受伤。
当我们真的和他们平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静静地说一句“OK”;当我们超越个人,进入我们内在的生命之爱时,我们就能对他们慈悲,这时候他们也会变得柔软和敞开。
“他对我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他可以让我的觉察缺位”是因为你依然在赋予父亲很大的主权,把他置于一个高于你的位置,你在自我确认方面对他还有依赖。
我想说,你已经相当勇敢并且进步很大了,我邀请你首先感谢并欣赏自己,然后充分地体会自己的伤痛,我觉得这是我们对自己的爱和温柔。
(十四)
问:我父亲从我一出生对我就特别好,但是对两个哥哥非打即骂,爸爸很爱我但是不爱妈妈和两个哥哥怎么办?
答:请感谢爸爸的爱,同时自己去爱哥哥和妈妈。和谐不在于外在别人的选择,而在于你内在爱的完整。
你不需要去管爸爸做什么样的选择,或者为妈妈或哥哥打抱不平,这不是你的责任,在任何家庭里边这都不是孩子的责任,作为孩子来讲,感谢别人对他的爱,把自己的爱给出去。其他的接纳,就是一百分了。
(十五)
问:小时候,爸爸嫌弃我,打我,见我就烦,把一切坏事都归到我身上,说我是扫把星,我怎么用爱的眼光看他啊? 他很早就去世了,留给我的都是这些印象。
答:先用爱的眼光看自己。对自己说你不是爸爸以为的那个样子,你值得被更好的对待,对自己说,那段生活对你是很困难的,但它过去了,现在我尊重你,现在我珍爱你。
当你感到自己被爱充盈的时候,可以再去看爸爸,这不必急,一定要让自己充分地在爱里,才能去做。
当你准备好看爸爸的时候,我想和你分享的是:爸爸所有对你的态度,都是爸爸对自己的, 他对你有一分,对自己可能就有十分。正是他受不了自己对自己的这样的态度,他才会把这样的态度投射到外在,包括对你,对其他人。
所以,那个关键就是说,你自己必须先好好的,你自己从那个受害感中出来,你看到自己完好无损,你依然有很多爱,有很多才艺,很多的成就,很多学习的渴望。
然后那个爱的眼光,不是去要改变他,而是去接受他可以在这个阶段,他可以在这个状态,即使他此生没有走出来。
不去可怜他,不去怪罪他,也不去担心他,确认自己是完好无损的之后,也对他说OK,信任他的灵魂,信任他的自性,即便他在这一生中没有做出选择,他的自性也是无损的,他只不过是在一个进程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