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要做孩子的权威

标签:
育儿孟迁权威亲子关系主权 |
分类: 孟迁思语 |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可笑的,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开始谈恋爱,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而这个时候父母就介绍自己的经验了,他们有的禁止,有的介绍自己的经验,但问题是你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搞透了吗,是的,你谈过恋爱,你多活了几岁,可是你并不明白爱情,在你的婚姻当中并不感觉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资格教,你不如老老实实的讲一句“我是有一些经历,但我现在也不太懂,我说的只是我认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请相信你自己,请你自己去探索”,这是非常基本的诚实。但是可能是文化传承的关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特别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当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的时候,他会无形当中让孩子对自己产生非常不好的一个自我感觉,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他感觉到自己是被动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匮乏的。这三个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压抑自尊的,请允许我说一句重话:孩子整个人生的开展都是基于他最深处的自我形象的。当然,这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想改变,必须先要看到。
先说被动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说了不算,几乎所有事情我都说了不算,我都没有办法,我没办法做我自己,因为别人怎么怎么样,而他的这些感受和信念又会创造他的人生境况。你看我们身边的大人,他们同样感到自己是被动的,只不过被动的对象不同,但是那个感受和经验是一模一样的,没办法,我有这样的老公我怎么办呢,没办法,我不上这个班,那我怎么活呢,没办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办,没办法,我小时候父母那样对我,我没有被好好的对待过,那我不懂得爱自己,没有人教过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没办法。
实际上孩子和我们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心灵上是同等的,他一点都不比我们笨,父母关系不好了要离婚,怕孩子知道了伤心,瞒着孩子,其实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响,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们关系不好,早都知道你们彼此之间不相爱了,因为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低,他不受这些观念的束缚,他的直觉特别敏锐,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话,就经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个朋友他学心理成长,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厅里吵的很凶,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间里想怎么办呢,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说比较好,我怎么说比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还没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时候,他的4岁的女儿说“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间,对外公说“姥爷,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转身又对外婆说“姥姥,也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而两个吵的不可开交的老人,当看到孩子这样的时候,居然真的听了,过了10分钟之后,大家冷静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说什么了。你经常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时候是童言稚语(因他缺乏知识),我们大人还把孩子那种话当成段子来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朴素直接,比我们大人们绕来绕去说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第三个影响,就是匮乏感,自我价值的匮乏感。
在父母的权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觉是,别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别人,所以别人有价值,我没价值。这是一个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个误会。
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听到“孩子,谢谢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兴,我非常享受能够照顾你,你带给我很多的快乐和满足”。尽管这是真相。
传统的父母通常讲的是“我都是为了你,你看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为了你我都不离婚,我为了你我都不嫁人,为了你我省吃俭用,你不能对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别人需要才有价值,需要别人没价值,需要别人是很难堪的,好像欠了别人一样,怕人家拒绝,而不敢说,人家答应了,又觉得欠了人家,怕自己还不起,需要别人成为了我们的脆弱,当我们表达需要的时候成为脆弱。因此,后来的人生中充满了求的心态,比如求职、求爱,求爱还要单腿跪地。当我们需要别人的时候,我们常自感卑微,我们很难感到别人也需要我们,我们其实也是在贡献。所以,年轻人总卑微的渴求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帮助那个机会也在为那个平台贡献,当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海选演员,夏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全世界都觉得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可是,没有夏雨,这部电影也不会这么精彩,整部电影获得最高奖项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没错,可是,别忘了,夏雨也给了姜文神一般的机会。
实际上给和受是同一回事,给可以爱,受也可以是爱,它们都是一体的。但是那个误解影响非常的大,就是人们觉得自己需要别人,自己不够好,要让别人需要我,要为别人做,其实父母们这样讲的时候也是因为他自我价值感缺乏,他们才这样讲的。所以当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他就总用他能为别人做什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别人特别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别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没用,那种感觉太痛苦了,以至于人们为了让别人需要他,有时候回去削弱别人的能力,在意识层面他不会这么想,可是潜意识里面,他害怕对方离开,害怕对方不需要他。父母对孩子常这样,夫妻之间也常这样,一方强,另一方弱,然后强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诉他“没有我你行吗,还不都是因为我”,这些都是自我价值感匮乏惹的祸,都是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话就没价值了,那个感觉太难受了,相反,别人需要我,我多么优越,我多么好。
而社会是不承认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社会的那个价值观和生命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的价值观是除非你表现出来,否则你不算数;生命的价值观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现,你的表现只是一时的状态,你的整个存在比你的表现要大很多很多。有一个我自己非常讨厌却很普遍的观点:孩子什么都不是。这种观点觉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个小孩子呗,可是,这种对孩子的轻蔑,就是对生命本身的轻蔑,你感受不到一个孩子的价值,就是感受不到我们每个人本来存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
所以没有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的。没有人是匮乏的,生命本身是无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无限的可塑性,无限的智慧,和最纯然的爱,还有无尽的创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属性,而出于某种社会的评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限的、匮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觉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没能力甚至一无所有,然后出于匮乏而去谋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贡献,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爱和信心去创造和改变。即便他们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爱、贡献和创造的可能性,他们也会说,这世界上有几个乔布斯呀,有几个韩寒呀,咱就一屌丝儿,别做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