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玉米妈妈: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红孩子社区访谈间,今天我们很荣幸地为大家请到的是教育专家孟迁,孟老师欢迎您!
孟迁:红孩子的网友大家好!
玉米妈妈:孟老师是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在多家媒体都开设了专栏,出版了著作《做好父母这件事》,《上帝也是单亲》。孟老师,是什么机缘或想法促成了您写作《做好父母这件事》这本书?书中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孟迁:我写这本书就是有一些观点想表达,有一些经验想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自然积累的过程。我是做亲子教育的,所以就选择从“如何做父母”这个角度来写。人的一生很多角色都联系在一起,我经常写一句话就是“做人就是做父母”,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父母。在我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父母是通过三种角色来影响孩子的。
第一个角色是环境的创设者。说得大一些,我们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背景下把这个孩子带到这个城市;说得小一些,我们的家在什么位置,是怎么布置的,整个家庭氛围是怎么样等等,这些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的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父母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我们都是环境塑造的产物。
第二个角色就是作为被模仿者。学习的本质是模仿,我们学什么都是模仿来的。比如说哭、笑、烦,这些能力都是通过模仿来建立,包括跟人沟通、社交的规则、做事的方法,没有一个不是模仿的。父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被模仿者,因为与孩子接触得最多,尤其在孩子“自我建立”的阶段,也就是形成个性、自我模式的阶段,父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第三个角色是孩子的应答者。父母和孩子形成互动,孩子问你问题,你怎么回答,孩子有要求,你会怎么对待,孩子有一个表现,你会怎么反应等等,这是第三种角色。这三种角色比较好划分,真正较真的话,其实都属于环境。为了能更清晰的找到着症结点,我们可以从这三种角色进行划分。
(二)克服焦虑,做有信心、有耐心的父母
玉米妈妈:很多的父母会就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找您来做咨询,比较集中的是哪些问题?给我们总结一些关键词。
孟迁: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焦虑”,问题大部分都来自焦虑。记得台湾特别有名的话剧导演赖声川的话剧里有一句台词——这个时代没有人教我们怎么活——学校里的教材是没有办法教我们怎么活的,它的适应范围很窄,只是一些思维逻辑的训练;进入大学后有与人相处的环境,但没有一种很良性的指导;目前的社会教育体制也不是很健全、不是很有利。我们的老师、父母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其实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样看来的确是没有人来教大家怎么活。
我们目前生存的社会,观念的冲突、竞争的压力、各种规则的并存,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则,但有时候却又不讲规则。中国整个社会就像处在一个急转弯的过程中,大家驾驶技术又不太好,急转弯、上坡、下坡就不容易。中国从解放前到现在,短期之内完成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变化,人就像一个集装箱一样,思想观念、状态、感情、道德、伦理、政治各方面都是巨大的变化,人的压力很大,我们需要用一年做几年的事,三年学会十几年的东西。而我们的教育都是不足够的,没人教我们怎么活,这种生活的压力导致我们普遍的焦虑,这种焦虑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孩子。
举个例子,很多父母会咨询我为什么孩子的成绩不好?我每天都在督促他。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反思一下,你的“督促”是在帮助他,还是在要求他?关心孩子的成绩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是问“你作业做完了吗?”“你考多少分?”;另外一种问法是“你会做吗?”“你知道怎么学吗?”…… 两种差别很大,前者是在要求一个结果,后者才是关心他的状态。孩子在需要你帮助、关注的时候,父母应该教他怎样进一步发展。但现在的父母总觉得孩子没有自己介入的话,孩子不可能把事做好。很多妈妈会这样说,没有我你可怎么办?于是会催促、会去监督,就是当“监工”。
如果让我来总结的话,我觉得就是大家比较焦虑、压力比较大、安全感不是很足。而在焦虑的状态下,是很难做好父母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因为社会对于“如何做父母”这个问题,真正的帮助和指导很少。
玉米妈妈:那您认为应该“如何做父母”?
孟迁:“怎么做父母”,归根到底是“怎么做自己”。如果对自己比较满意,自己的状态比较好,也会对孩子比较宽容。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真正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大多数父母不是龙凤;而真正是龙是凤的父母,他反而觉得孩子只要能做他(她)自己就行了。孩子未来是否成功,不应该成为我们爱他的前提。举个例子,有些父母习惯对孩子说,你如果进了前三名,你要什么都给你,你如果进不了,什么都没有。父母认为这是一个激励,但对于孩子来说有其他的心理作用:第一,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得到奖励;第二,他会认为你不是完全爱他,他成绩好你才爱他。对孩子的成长来讲,不能用成败、不能用这种对错去理解和对待孩子。
玉米妈妈:大的时代背景我们既然无法改变,那咱们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能够帮助父母缓解一些焦虑呢?
孟迁:焦虑本身不是问题,怎么面对焦虑才是问题。如果只是焦虑、沮丧、想不通、纠结,而不去跟这些负面的东西抗争,这就会成为问题。我们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整个亚洲就是“压洲”——压力之洲。其实客观地看待一个问题,正视自己、接受自己,至少不逃避,是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我不太习惯“方法”这个词,我更倾向于“方向”,因为很多东西,不是知识、技巧、或者方法,而是要走“一段路”。举个例子,我们怎样学习“亲子沟通”?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难,很多书很多途径都可以查到,技巧也很多,但很快你会发现即便学到那些知识和技巧,却并不能真正掌握。沟通的关键最终还是在于你的内心。真正会沟通的人,他们的沟通能力展现在心境平和,没有压力,认真倾听。如果你的自我满意度比较高,你就很自然会善于亲子沟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到他的前途、潜力。相反的,焦虑的人容易心不在焉。你如果不自信,老觉得自己没有被社会肯定,自己能力不足,这种焦虑的情况下容易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进而指责和挑剔,这是沟通不畅的根源。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不要逃避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通常喜欢指责别人的父母,很多是在获得别人肯定的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她不相信自己好,她觉得自己不好,所以她需要指责别人来平衡自己。如果不从内在来改变自己的话,学习到的方法也都没用。举个例子,很多妈妈会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你好。但是孩子感觉到了吗?感到了好才是真正的好,感不到的好不是真正的好。大人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一些,会透过表面看事情,他会感激你。孩子感觉不到这么深,他感觉到很不好的时候,理解的就是你不爱他,他想做什么你都禁止,他不想做你偏要他做,他就感觉你不爱他。如果他长时间感觉不到爱的话,那他爱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父母要首先调整自己,把对自己的满意度提高,认识到自己足够重要、觉得自己真的好,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容易发现孩子的好,也才能够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三)孩子是树,爱和陪伴是营养
玉米妈妈:继《做好父母这件事》和《上帝也是单亲》两本书之后,孟老师最近准备出一本新书《孩子是一棵树》,这本书想表达什么观点呢?
孟迁:这本书也是我个人的一个积累,我的初衷是抛砖引玉,来探讨一个我个人认为很有价值、很有需要的话题——当你的孩子有天走出家门独立的时候,孩子具备什么你才不能担心?也就是说,人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才足以应对生活中的考验。我们经常说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它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判断这个人很健全,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这么定义?我们是怎么做出这个判断的?或者说,如果我们从实证的角度来讲,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生活究竟提出了哪些要求,需要孩子具备什么?我是从这个角度探讨教育的方向。这本书只能说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这肯定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孩子是一棵树》,这个名字源自于一个圣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就是大家从城里面出来去朝圣,主就讲他说有一个撒种的人出去撒种了,撒下的种子有的落在路旁被鸟儿叼走了;有的落在石头中间没有营养和水分;有的落在荆棘从中被挤住了没有长大;也有的落进土壤结了十倍的果实,一百倍的果实。孩子与父母,就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他是一颗什么种子,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但是他这颗种子长成什么样,跟父母这片土壤当中营养的程度如何,养分全不全、够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我总结了30个“心理营养”。比如说第一篇叫开心,做人首先要开心;第二篇写的是自制,或者是学习、努力,还包括善良、信任、男女、学习、自信等等。这30种精神营养,就是孩子成长为一棵树所需要的营养。
玉米妈妈:这个比喻特别好。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体会到不同的感受。结合前面讲到的品格、自信、自制、开心等等各种“营养”,这些强调的都是教育的大方向,可以由大家各自去体会,不是讲一种技巧。
孟迁:对,这是一个原则。
玉米妈妈:透过孟老师的观点,我们想跟父母们分享,与其孜孜不倦地寻求攻略,不如踏踏实实静下心来,用心感受、陪伴、观察他,而不是要求一个结果。
孟迁:对。关心算技巧吗?爱需要技巧吗?真正的关心和爱几乎是不需要技巧的。举个例子,我们谈恋爱是用心,还是用心计?谈恋爱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怎么去追到、捕获女孩子的心,怎么把意中人套牢?有的人用心,有的人用心计。如果不用心,只用心计得到别人的时候,总有一方成为受害者。很多家长会不高兴的说,你怎么可以怀疑我们对孩子的爱?我觉得这没问题,但是不妨审视一下,什么是爱?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当孩子想的跟你想让他做的不一样,听谁的?孩子喜欢的和你喜欢的不一样,听谁的?孩子的打算和你的打算不一样,听谁的?举个例子,很多妈妈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得听我的。”其实这是特别恶劣、非常暴力的事情,而孩子却在容忍你,因为你是他的父母他才会这么容忍。如果是工作关系、合同关系,我们会尊重对方,先谈谈双方想要什么。但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一厢情愿,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个是很不公正的。
我现在正在写的一本书叫《做小孩真难》,做父母不容易,做小孩真难,非常难。比如说你家小孩5岁,他是在生理上需要你、在经济上需要你、在安全上需要你、在情感上需要你,他方方面面需要你。当他这么需要你的时候,他就很难不容忍你。一个孩子这样看着爸爸妈妈,这么高,这么强大,父母对他发脾气,他是非常害怕的。他不知道、他不太能理解,有的时候孩子这种害怕是超乎大人想象的。举个例子,有些家长会恐吓孩子说:你要再不听话,我就扔了你。当孩子对亲子关系的经验没有足够的认识,孩子会认为你完全有这样的能力,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所以他会非常害怕。虽然你恐吓他的效果达到了,但是你是不能理解他害怕的心理的。当你指责他、冤枉他的时候,他会非常愤怒,但是又没有办法,因为他离家出走,没有地方收留他、他没有收入,他只有待在这个地方容忍着,这对他的心理是很大的伤害。
我们提倡尊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人,而不是做我们想让他做的那种人。现在的家长已经懂得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但是还不够,应该继续减弱这种对孩子控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