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孟迁《做好父母这件事》 |
分类: 《做好父母这件事》 |
威
现在来说说威严要素。其实,在任何社会关系中,一定的制约和威慑都是必要的。国家要大力提升民众公德,但是也要制定法律。仅仅通过教育而没有法律的威慑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当然要讲民主、给孩子自由、空间,给孩子尊重,但是,没有制约和威严,就仿佛一驾马车只有一个车轮。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情绪比理智更长久,因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太多了。常常是道理也说通了,口头也答应了,可就是不去做。人的本性当中有好逸恶劳的成分,有惰性,因为管住自己太费力气不如放任自己来的容易,所以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时候很少。那些因为游戏成瘾而荒废学业的孩子,不明白这样做是有害的吗?不能理解父母约束他们的良苦用心吗?不是的,他们只是管不住自己而已,因为父母太心疼他们了,对他们没有威慑作用了,所以父母阻止他们玩游戏他们就发脾气。
我读的是寄宿制高中,刘昌是我的同班同学。刘昌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有自己的公司,他们对刘昌也是呵护备至。所以,刘昌刚入校的时候很不适应,才过了三天就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快来接我回家吧,我无法忍受学校的环境。”妈妈说:“再坚持坚持吧。”于是刘昌又呆了一星期,可还是无法忍受独立生活的艰苦,于是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必须学着适应,父母不能照顾你一辈子。刘昌没办法,只好硬挺着。过了十来天,刘昌又给妈妈打电话,这次还没说话先哭出声来,说:“妈妈,快来接我吧,我快崩溃了,下个学期我再住宿好吗?”结果,不到两个小时,他妈妈就开车来接他了。
刘昌后来对我说,你不知道我多么希望妈妈不来接我,我的内心始终在斗争,是选择坚强还是选择退缩,打最后一个电话的时候我就和自己约定,如果妈妈再拒绝我,我就选择坚强。
许多父母因为太爱孩子而丧失原则,对孩子过分迁就,这是父母建立威信的最大障碍。父母提醒孩子上学不要忘带东西,可是孩子偏偏丢三落四,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或怕孩子被老师批评,结果就一次次地去送,然后苦口婆心地告诫孩子下不为例。可是孩子就是改不掉这个毛病,因为他知道你总会给他送。孩子跟妈妈逛超市,看到什么要什么,不给买就哭闹,甚至倒地打滚,妈妈心疼了或者面子上过不去了,索性给孩子买了算了,结果只能让孩子下次闹得更凶,下次更加难以拒绝。父母没有原则,就永远不能建立威信。
如何建立威信呢?我给大家介绍五个方面的经验:
A
如何建立这种威严呢?一定要我们付诸武力吗?是不是在家里要备一点刑具?不是的。我们只要建立适当的原则就行了。原则是绝不能破坏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许多家长朋友没有威信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原则的界限。有的妈妈,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学,叫很多遍,孩子还对妈妈发脾气。这就破坏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可是孩子哀求说就看一小会儿,家长说就看五分钟开始也行;结果看完五分钟,又看五分钟,一直看到节目完毕,又要看其他的节目。这件事情破坏了两个原则,就是事情的轻重缓急、令行禁止。如果作业很繁重、很紧急,那电视一分钟都不能看;如果有一个节目孩子很想看,而且看完之后做作业还来得及,那么先看电视也可以。但是,要令行禁止,不能出尔反尔,因为拖延和迁就是没有限度的。
谢斐尔曾经说过:“必须让孩子明了他所受的处分是因他的行为所致。”当我们要惩罚或者肯定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相反无论是孩子犯了错没有得到处分,还是孩子没有犯错却得到了处分,都会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总之我们要让孩子感到我们是讲道理的,是有原则的。
B
在表达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让我们的态度既坚定又冷静。越坚定就越有力量,越冷静就说明我们越理智。当孩子感到我们的决定是理智而不可更改时,他就不会再固执己见,而开始顺应我们了。
我们不用威胁孩子,我们告诉他事情的底线就好了,我们把事实摆给他就好了。我们不用发脾气,发脾气反而不好,当孩子看到父母暴跳如雷、情绪激动得无法自制时,孩子首先感到父母是不清醒、不理智的,进而感到父母任凭情绪的左右而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这会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当我们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表明态度时,我们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决定了的,不可更改的。对于我们这些既定的理智的决定,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遵守的。
我们自己情绪化了,孩子也必然跟着情绪化,这样不利于孩子理智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做出判断,也不利于我们合乎分寸地表达我们自己。
心情不好时孩子怎么着都不行,没犯错也寻出点错来,让自己出出气;心情好时孩子怎么着都行,没有任何原则,甚至以孩子的错误和恶作剧为乐,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仅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喜怒无常,没有标准,而且也让孩子毫无原则,从父母多变的脸色上寻找原则。这种喜怒无常,给孩子的成长在自主性、自立性多个方面制造了障碍,很容易滋生孩子的奴性和不安全感。遗憾的是,因为情绪而改变教育原则,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即便是没有因为情绪化而改变原则,仅仅是情绪化本身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谁都知道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往往缺乏理智。情绪化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是一种不负责任,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也就不奇怪了。希望父母能够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地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绪化。
C 父母在对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给孩子一定的“漏洞”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是家庭教育的大忌。而申明自己的态度之前先与自己的爱人取得一致,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经验。孩子最善于从家长不一致的态度中找空子,孩子的原则不是哪一方的意见正确和科学,而是哪一方更符合他的心意。并且他将此当做挡箭牌,父亲追究他,他说母亲同意了;母亲质问他,他说父亲允许了。这样父母双方都很难建立威信。
D 惩罚不要表现出不忍
还有一种情况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当孩子很不像话时,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可是当他看到孩子眼里的泪水、屁股上的手指印以及孩子痛苦可怜的样子,突然感到自己太狠心了,又后悔、又心疼当着孩子的面竟掉下眼泪来,甚至还要抱起孩子不停地自责,“宝宝别哭了,妈妈错了,妈妈不该打你,以后你改正错误,妈妈再也不打你了”,而孩子却哭得更凶了,结果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错误时照犯不误。殊不知,这正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在你打孩子时,他还认为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当他看到你也哭了之后,他会想原来妈妈舍不得打我,下次还这样兴许没事;当你过来哄他甚至认错时,他就会想“就是你错了嘛,你看打得人家这么疼!”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有的家长过于严厉,过分频繁地使用权威,要么导致孩子逆反,要么致使孩子在他面前诚惶诚恐,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都不是真正的威信。
在我做的一项中学生调查中,当问起最不喜欢父母什么的时候,将近70%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可见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的普遍,尤其是在母亲们的身上更是司空见惯。许多母亲总怕孩子听不明白或者记不住,于是苦口婆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她们常认为,多说两遍效果会好一些,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没有百吃不厌的菜,也没有百听不厌的话,真正起作用的话决不在于重复的次数,而是在于谈话内容的质量,所谓“一言九鼎”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对重复过多的东西会产生明显抵触,以致于会淡漠该事物的影响,比如说公交车上的广播。同样,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本来孩子觉得父母说的挺对的,可是父母一遍一遍地说,结果产生了反感,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凡事过犹不及,“威”过强则会导致压制、损害、极端、逆反。残暴的方式会带来反抗和仇恨。林肯的父亲病危想见林肯最后一面,但是林肯无法忘记父亲的残暴,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冷漠也同样可怕,罗素在自己的传记中曾经忏悔自己早年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过于讲原则而忽略了感情的伤害,导致他的孩子们长大后都疏远他,而且总是选择他不喜欢的事情做。
情
情不是怀柔政策,也不是红白脸中的白脸,而是真诚的爱和关心。我们跟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贴心的沟通,我们让孩子感到严格的一面,也要让孩子感到慈祥、生动的一面。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要求和约束是必要的,更容易达到和谐和默契。
“情”的缺乏,往往导致孩子冷漠、残酷。孩子心理上没有归属感,就会孤僻。爱孩子是一回事,是否能让孩子感到爱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表成为父母脸上的“晴雨表”,这是很不好的;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爱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不是他们,爱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孩子。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孩子如何而爱,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爱。如果孩子做出了某方面的成绩,我们当然要鼓掌;如果孩子情况不利,我们应该惋惜,和孩子一起面对失败,而不是指责和惩罚。无论孩子的发展是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让孩子感到无条件地关爱和支持。
另一方面,“情”过多则容易让孩子习惯于接受,从而导致自私和依赖,缺乏给予、爱人和自立的心理品质。爱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但是什么事情也都有一个分寸问题,太多的爱和爱的缺乏都对孩子不利,那么,这个分寸是什么呢?我认为对孩子的爱的程度,以让孩子稍有感激为宜。如果没有感激,那样孩子感到的爱就太少了;如果感激太多就会成为负担,就会让孩子为了报答而生活,就妨碍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当然,威、信、情三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化学上或者生命科学上的一种结合反应,比如氢气和氧气结合而产生水,我所以分开来说明,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