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做好父母这件事》单亲家庭家庭教育孟迁教育 |
分类: 《做好父母这件事》 |
这是我手里拿着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是作者孟迁签名赠送的
作者签名赠书,在我看来是很珍贵的,我的书架上一共只有四本,有一本是关于误诊的医学科普书,作者是我的网友MM;一本是钢笔画画集,作者是我内弟的画友;一本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错了》,作者是舒舒学校的校长,再就是孟迁这本了
除开那位画集作者我并没有见过,另外三本书的作者我都见过的,但和孟迁的见面很短暂,正如孟迁在封面的题字所说,是“匆匆一面……未能深聊”。那是这次参加夏令营报到那天,我到得晚,到宾馆时已经8点过了,在门口有白雪公主等在那里,和她一起的还有微微和她妈妈,那也是冬令营的营友呢,进得宾馆大厅,则受到一大群朋友的欢迎,握手、寒暄、拥抱,很是温暖,其中一只伸过来的有力的手就是孟迁的
之前在成长论坛见过孟迁的照片,所以我当时就说,你是孟迁,感觉中的孟迁是一个朴实的年轻人,有着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和厚重。在论坛也见过关于他的介绍,知道他有许多与教育有关的头衔,不过我对头衔特别不敏感,哈哈。还见过他的一些文字,对其中的观念颇认同,但印象并不很深刻
握手寒暄之后,我就带着舒舒和冰子、雨点爸、微微妈等人一起,出去解决肚子问题了,返回宾馆时,孟迁已经离开了。所以当收到孟迁寄来的大作时,我多少有点意外的
带回家后仔细的看了这本书,挺喜欢的,觉得是本好书
可以说,如果我现在觉得对孟迁其人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不是因为论坛上他的文字和关于他的介绍,也不是因为那短暂的见面,而是因为这本书
上面算是开场白吧,呵呵
在书的前面和封底,印有一些对这本书的好评,算一种广告行为吧,其中一个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
“理论类的书科学但太难懂,个案类的书生动却很局限,方法类的书实用但不治本,《做好父母这件事》集三者之长,又能避三者之短,真是难为孟迁了。——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静女士”
好家伙,“集三者之长,又避三者之短”,如果此评属实,那真是一本精品了!
那么,我就按这个标准,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
孟迁在书中没有怎么系统的讲述理论问题,文字也平易通俗,可以认为避开了理论类书籍太难懂的短。他在整本书里,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基本连贯系统的教育理念,按我的个人看法,觉得这些观念是符合儿童发展理论的,所以也可以认为采了理论类书籍的科学性之长。不过,没有了理论书籍中从大量观察、实验和统计材料出发,逻辑的论证得出一系列观念的过程,要信服这本书中提出的种种观念,要么凭读者的直觉,要么凭读者本来对理论的理解,要么凭孟迁其人的权威性,或者三者俱在,这样一来,这书的厚实程度,可能比之理论类书籍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孟迁在书中也举例了一些个案,但不是单个孩子成长历程的个案,这当然不会有个案类书籍那种明显的局限性了,而个案本身又总是有一定生动性的。不过,面对分散的简短个案,读者没有了那种“进入角色”的介入感,论起生动性来,还是没有个案类书籍那么吸引人的罗
孟迁在书中,尤其是后半部分,也谈及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问题,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方法的讨论,更像是在诠释他的一些教育观念,而不是直接拿来可用的具体的方法指导。这些观念如果真的为读者所重视所认同所接受,我相信是可以治本的,但对于那些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直接拿来就用的妙方的读者,我想还是难免要失望的吧,呵呵
理论类、个案类、方法类这三类书籍分别的难懂、局限性、不治本的短,我觉得孟迁这书大致是比较成功的避开了
而三类书籍各自的长,即严密可信的科学性、足够吸引人的生动性、拿来就可用的手册式实用性,要想集于一书,我看本来就不可能,因为三者彼此就是有矛盾的。孟迁没有能够做到,这很正常
不同于理论类、个案类、方法类这三类常见教育书籍,又没有能够真正做到集三者之长,那么孟迁这本书是不是成了四不象呢?我觉得没有,这本书有它自己的特色,它是一桌观念的大餐,其中有些是老生常谈,有些则有点离经叛道,有些我们可能没有这样想过,但经孟迁一说,却觉得本来就是如此,而有些观念,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可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不是常常争论,学习做父母,应该学观念还是学方法吗?那么,如果你的倾向是应该重点学习正确的观念,你不妨看看孟迁这本书,书中涉及的观念真的很多,至于是否正确,我可不负责任了,我想孟迁也负不了这个责,你自己负吧,嘿嘿
1.丧失生活的快乐;2.缺乏安全感;3.没有真实能力;4.情商过低;5.缺乏主见;6.刻板书生化;7.自恃聪明;8.怨天尤人;9.紧张型人格;10.无所事事;11.道德败坏,趣味低级
在我看来,孟迁枚举的这些毛病,的确是我们周围成年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的确是与外行父母的教育有关的
但问题仍然是,这样的枚举是否全面?是不是就这些后果?
这11种毛病,只有第3种和第6种主要与智力发展的缺陷相关,第5种部分与智力发展有关,其他都主要与情感及社会发展的缺陷相关
也许孟迁和我一样,也是认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多半出在对孩子情感及社会发展方面过于忽略,以及教育方式不当上,其次才是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主要是没有摆正能力培养和知识灌输之间的关系所致
其实我想,接受了孟迁关于成年人的现在就是孩子的未来这个基本观念,就足够了,那也就提醒了我们,第一,对我们特别不能接受的一些成年人的毛病,一定要从教育上努力去防止,第二,对我们自己身上的缺点和缺陷,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毛病传递给孩子的可能性格外高一些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孟迁通过4个事例,抛出了一个有点爆炸性的观念:对于不懂教育的父母,教还不如不教,方向错了,越努力结果就越糟糕
孟迁的这个观念我喜欢,哈哈,而且,我还知道它有一些支持的证据:一些父母格外重视教育却不得法的家庭的孩子,身上的毛病远比平均水平多,而且很严重
这个观点,对那些认为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教永远比不教好的父母,真是当头棒喝,痛快!
突然想到,我这算不算在为孟迁做广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