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信心是如何发展的
我们知道自信心是个体在某种具体的条件下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一种感知,那么,最初的自信心肯定是从人发现自己的行动和效果的联系开始的,当婴儿的哭声,引来了妈妈,婴儿就开始认识到,哭声可以引来妈妈,这种情况的重复出现,就能让婴儿认为自己拥有用哭声音来吸引妈妈的能力,再比如婴儿用力踢蹬可以使他们的小床摇晃,摇晃拨浪鼓可以发出固定的声音等,这些都可以促使婴儿形成自信心的雏形。当婴儿在这些自己对周围环境控制中体验到成功后,他们将更关注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新的有效反应中变得更有能力.
在婴儿的自信心发展过程中,婴儿和环境的交互影响是互惠的,父母的应答提高了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强化了孩子的自信心的意念,而孩子的这些发展必然引发父母更多的应答的行为。这种互动行为越频繁,婴儿的智力和体能开发就越充分,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了占有优势的基础。
当孩子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后,儿童就大大发展了对自己的经验思考的能力,他们开始从父母那里获得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自我知识,这个时候,父母或他人对儿童行为能力的评价,就成为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境中的行动指南。儿童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往往被成人对他的评价所左右,所以那些轻易的判定孩子“笨”“缺乏数学细胞”“不是学习英语的料”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同时,那些对儿童过分保护的父母,由于过分担心和考虑潜在的危险,他们把孩子的活动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妨碍了孩子许多必要的尝试,损害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总之,早期的家庭生活是影响孩子自信心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形成自己交往的小圈子等,他们的自信心由此进行很大的调整,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拓展了有关自身能力的知识的范围,而且对这些知识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他们与自己的同伴从事了更多的尝试,比如试着攀高,他们由此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技能和勇敢程度。另外,团体中的领袖人物还为孩子树立了高效能的榜样,而孩子在选择同伴的过程中,将会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爱好。同伴对于孩子的自信心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父母,过于轻视和限制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是很不明智的,而缺乏同龄朋友对孩子发展的不利影响是灾难性的。
在儿童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孩子不仅在学校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参与活动,而且也逐渐的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初步形成了自信心,这是因为在学校中,孩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不断受到检验、评估和社会性比较。但是,学校大多重视社会比较性评价(横向比较,比如群体排名)而不重视自我比较性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班级结构影响了儿童对认知能力的知觉。少部分“尖子生”们由于受到不断的激励和期望,同时享受各种“优待”,所以他们往往形成了较高的自信心,无疑,这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对于那些才能略逊一筹或者准备不足或者没有上路的学生而言,他们被教师和同学歧视,从而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是传统教育留下来的症结,短时期内很难解决,所以面临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防止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学校的评价制度的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自信心的发展,是连续的而不是割裂的,每个年龄阶段都对自我应对效能提出新的挑战,孩子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以上一阶段形成的自信心为基础的。我们父母应该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