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亲子一体感。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
F3—妊娠态度。指母亲在妊娠期间如何面对即将承担的“母亲”这一新角色,以及对怀孕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对面临孩子出生的一系列感受等。
F4—自我发展感。指有了孩子以后,母亲感受到自身人格有继续发展和成熟的趋势,并因孩子出现而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认识。
F5—对配偶的评价。指孩子出生后,母亲认为自己配偶对“父亲”这一角色是否适应良好。
F6—亲子交流困难感。指母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体验到的困难,母亲可能认为这种困难是来源于交流时间的不足、配偶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自己缺乏教养的信心,或者是源于教养中与配偶的不同分工。
F7—夫妻亲密感。指有了孩子后,母亲感受到的丈夫对自己关注程度的变化、夫妻交流的改变,以及因子女教养问题带来的夫妻矛盾等对夫妻间亲密感的影响。
F8—母亲形象维持感。指母亲是否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保持了一个良好、公正、有影响力的母亲形象。
F9—宽容性。指母亲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宽容,以及因抚育孩子而导致的自身改变的宽容。
F10—抚养责任感。指母亲感受到的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偏重于指提供物质方面的抚养。
F11—育儿责任感。指母亲感受到的对孩子的发展、成长应承担的责任,偏重于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抚育。
F12—对教养的关注。指母亲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意识,以及孩子出生前就感受到的对孩子将来教养的不确定性的不安等感受。
F13—控制感。指母亲感受到对孩子施加一定的限制与控制的需要。
F1—接纳感和责任感。指父亲对由于孩子的出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的接纳、认可的情感体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承担起父亲角色的责任感。
F2—控制感和困难感。在父亲所体验到的控制感中,既包括感到对孩子施行控制的必要,也包括感受到的受孩子一定的控制、限制的感觉,以及在控制和受制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与孩子、配偶在沟通、交流上的困难感。
F3—功效感。指父亲认为自己曾为家庭、为孩子做了些什么、付出些什么的一系列感受。
F4—宽容性。指父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及父子关系的宽容。
F5—自我丧失感。指有了孩子后,父亲觉得孩子对自身的拖累,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的不利影响,对自身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的忽略和放弃等。
F6—亲子一体感。指父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而不是将自身与孩子视为两个独立个体的感受。
F7—教养观念。指父亲对孩子的教养所持有的一些基本观念。
F8—对配偶的评价。指在孩子出生后,父亲对妻子身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评价和态度。
F9—育儿焦虑感。指父亲在配偶怀孕期间和孩子教养过程中的紧张、不确定和焦虑的感受。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母性意识的构成因子中,还是在父性意识的构成因子中,都既包括作为父亲或母亲对自身发展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态度、评价,也有亲子相互作用的内容,还涉及对配偶的评价与夫妻关系,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是非常广泛而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