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很快又过去了,说真的,这周感觉很忙,也很累。几乎每天都是十一点才回来,周五更是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去。不过觉得很充实,看了、听了、做了、学了也反思了很多东西。
这周参观了很多机构,了解了香港的很多社工服务。这周主要是老人服务、综合服务、社区服务还有青少年深宵外展服务。周三那天共探访了五个机构:东涌综合服务中心、圣公会护养院、黄大仙综合服务中心、彩颐居还有牛头角社区发展中心。由于时间很紧,只是匆匆而行,大概对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和认识。
以前就多次听说过东涌,早就想去看看了,上周听说因为时间有限可能去不了,还有些担心,还好没有取消。东涌实行的是一站服务多元化的综合模式,它以家庭为本位、以社区为依托,实行“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在服务使用者、工作员、资源以及行政和管理等四个层面达到了综合。既省时、省力又能满足并超越不同人的需要,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服务模式。不过我觉得也有其局限之处,需要综合考察服务对象的各方面需求,并为他提供帮助,这就对社工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发了一个关于全才和专才的思考,以前的分类服务社工可以说是一个专才,主要就负责这个领域,但是现在的综合服务,需要社工全面发展,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要知道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会不会出现样样都会但样样都不精,从而不能真正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的情况呢?
对于老人服务方面,觉得彩颐居和圣公会护养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反差极大。觉得圣公会护养院是一个比较平民化的机构,为一般老人提供各种服务;而彩颐居简直就像一个星级大宾馆,完全是一个富人养老的大世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方便舒适,服务非常周到。听着里面工作人员的各种介绍,大家止不住地惊呼,大叹以后能在这里养老就好了。但是却获得回馈,在这里住是需要条件的,资产在一百四十万以上才能有资格住进来,不禁又引起另外一波惊叹。不禁就想,我们社工为什么要开展这种服务?我们的理念是服务弱势群体,的确,老人是属于弱势群体,可是特地把很多的钱财和资源投入进去,只是服务那些很富有的老人,其他一般的老人都被排除在外,只是以资产为标准来选择服务与否,这是否违反我们的社工理念和价值呢?后来想想,也许是为了满足另外那部分老人的需求,所谓“个别照顾,全面关怀”嘛。但是,我们向来都提个人和社会的融合,老人也需要发展,需要发挥各种社会功能,一般而言以个人和家庭为本、以社区为依托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彩颐居的这种模式,把一堆老人聚集起来,就像机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机构时的PPT上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和秋冬”,虽然各种设施和服务都很好,但是却把老人和外界隔离开了,这种模式真的好么?觉得值得怀疑。
另外,这周还有幸了解了深宵外展服务,并和一些夜青有所接触。其实以前就曾听说过这种服务以及“夜青”这个团体,很感兴趣,很想多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为什么会留恋街头、商店等而夜不归宿,社工到底是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并开展各种服务的。当天有同工给我们很认真地介绍了他们的具体服务,并给我们提供机会和一些夜青接触。以前头脑中有很多想象,叛逆、另类、可能会面对诸如个人、家庭等各种问题等等。但是那天的接触和了解似乎给了我另外一个印象,他们就是一群很正常的年轻人,跟我们一样爱说爱笑,爱打球爱跳舞爱上网,只是更贪玩一些而已。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实际上是怎样的呢,我们也不知道,也许他们中间有人滥用药物、有人未婚先孕、有人是问题少年,但是单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我们所做的也就是关注这个群体,去深入了解他们,没有问题的可以发展他们,让他们更好,而有一些问题的则可以补救他们,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社会生活。香港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也是一个虽小也很繁荣的地方,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亲子之间沟通不足;正值青春期,精力充沛、自制力不足;面对很多压力和问题无力去解决,很容易选择逃避;香港地方小很容易会闷,也很容易呼朋唤友;香港很繁荣,堪称不夜城,夜晚到处都可以留连……我想夜青出现的原因是很多的,也许要想改变这个大环境很难,但我们社工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一些事情,关注这个群体,关注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