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星空的那双眼
——读周浩晖悬疑小说《鬼望坡》
小鱼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贼害,从厶。”——《说文解字》
进到老师的博客,纯属巧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博客里的所有文章自然一篇都不放过,就是不在的,也想尽办法搜罗了来一睹为“痛快”也。终于成为忠实“浩丝”(才妖Amm语)。
忽有一日,周老师要我给《鬼望坡》写个书评,嘿嘿,一时间既惊又喜,复又战战兢兢,要是写不好,可怎么跟周老师交待啊。
于是,每日思来想去,竟是迟迟不能下笔。
《鬼望坡》并不是一气读完的,虽然没有再弄得视力模糊,找不着焦距,但是每天一章一章地盯,着实是“痛苦”。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忘得七七八八,当然得重新再读过。和第一遍的感觉,是有不同的。那会儿追着读,一俟看到结局,恍然大悟之余并没有多作他想。而再读,则仿佛第二泡茶,其中的滋味实在是妙。
文者观其心。我一直认为,一个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大概能够表达他性格的某一方面,尤其是深得其喜爱的人物。无疑,周老师的作品中,这个核心人物就是罗飞,他笔下的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揣测,如果周老师是一个侠客,那罗飞就是一把剑,一把倾注了其心血的笑傲江湖的剑呢。
周老师在《鬼望坡》里塑造的刑警罗飞,继承了《凶画》中的性格发展,甚至更为发扬光大,同样,正如有些读者抱怨的那样,罗飞的世界还是只有他自己,只有他的思索与推理,几乎没有女性形象在他身边出现。但这也正给了罗飞这个人物十分鲜明的特点,正直勇敢坚忍心思缜密判断准确,平生最大爱好除了推理还是推理。大约周老师也是考虑到罗飞身边如果出现了一个红颜角色的话,会不会给他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带来妨碍(恋爱中的男人智商会降低,这不知道是谁说的,嘿嘿)。
然而罗飞在《鬼望坡》这一部里,到底露出了一点内心情感上的东西,德平和尚在被他步步紧逼的时候说:“请你仔细想一想,在你心中,就不曾为某件事感到深深的悔恨和愧疚吗?这件事的发生与罪恶无关,但却造成了令人心碎的后果。这件事成为你终身的阴影,你不愿触及它,但却无法回避它的存在。”
这句话显然碰触到了罗飞的伤口,有伤口就自然有痛,这一段好像暂时打破了罗飞坚不可摧的硬汉形象,也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人物,原来也是有过去的,有情感的,他并不是平空产生的完美,仿佛更可爱了(我猜想在以后的创作中,周老师会不会把这个伤口的形成写出来)。
彼时彼刻罗飞的心里不是没有迟疑,然而这个人物的性格注定他不会这样,天生的好奇心、职业的本能、铲除邪恶的正义感以及于对手过招的刺激,真相才是他的目的。
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周老师对待罗飞是有些残忍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真相往往并不令人愉快,不知道经常成为一种幸福,所以郑板桥才有那句“难得糊涂”。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相的人,最后经常要承受真相带来的压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的残忍。
《鬼望坡》的结尾,罗飞对蒙少晖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谎,安慰了蒙少晖,也给了他许多希望。这当然不是真相,似乎与他的初衷相悖。然而正是这个善意的谎言,阻止了真相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继那个伤口的几笔描写之后使得罗飞的形象更显温情。
顺便提一句,这个谎言算不算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呢?虽然只有极小极小极小的概率,蒙少晖被封存的记忆会打开(缺少了药物的致失忆作用或者别的不可预见的原因),如果真发生了,那个时候又会是怎样?也许周老师要写《鬼望坡2》了。
呵呵,回到罗飞最后的这个谎言上来,它与《凶画》的结尾异曲同工,在我看来是他一脉相承的性格发展,对生命以及死亡的尊重,对叶梓菲的死,德平和尚的死,甚至薛晓华、周永贵、臧军勇和金振宇的死,当然更是那个所谓的“鬼”——当年那个有着悲惨命运的母亲的尊重。生命当然是可贵的,值得尊重的,而死亡,也有它自己的尊严,实际上,正是那几个当事人在生命遭受到威胁的时候丧失了对生命与死亡的尊重,才导致了一切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想到《泰坦尼克号》,巨轮将倾时,有人和老弱妇孺争夺逃生的机会,更让人尊敬与感动的是那些乐手,在那样人人自危的时刻,依然在船头演奏动人的乐曲,直到最后一刻与生命的诀别,还有那对年老的夫妻,静静相拥等待死亡的来临,我的沉默的眼泪在那时汹涌而出。
相较他们而言,《鬼望坡》里的那几个男人,该怎样去形容呢?也许我们不能苛责,当灾难降临时,男人也是人,把握自己的生存机会没有什么不对。这大概不是对不对,而是在死亡面前有没有做人的尊严的问题。失去了这样的尊严,他们才会在后来活得那么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当想要尘封心底的往事,即将铺晒在太阳底下时,才会那样地恐慌。
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贼害,从厶。”鬼从地狱来,天堂和地狱都生自我们人的内心。周老师的小说里没有鬼,《鬼望坡》里更没有鬼,有的只是对于由一己之私造成的惨烈后果的追悔与恐惧。无关善恶,我们,也许都会有与此类似的经历,有的忘了,有的没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鬼望坡》足以引发我们内心的辩论与自省,从《凶画》到《鬼望坡》再到《恐怖谷》,这种对于自然人性与道德法则之矛盾的悲悯情怀一以贯之,甚至在《恐怖谷》中有又更进一步。联想到周老师留在小说后的附言,可以看到也正是周老师的悲悯促成了《鬼望坡》的诞生,让我们一窥周老师的创作欲望究竟从何而来。
还是要说说这个附言。我曾经和许多孩子共同生活工作了数年,再明白不过,孩子的心多么柔软多么易受伤害,因而看到这一段,心着实疼了。看看现在那么多的父母,言行举止不经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虽是无心之失,但是极有可能就是无法挽回的错误。但愿这些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忘了这些伤害,再也不会触及,那会是多么大的幸福。
站在鬼望坡上,可以看到头顶的星空,在苍茫的夜色中,一双眼注视着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这双眼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在康德的心目中,内心的道德法则远比头上的星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要高得多,伟大得多。我们也是如此。
所以,在周老师征集的所有鬼望坡英文翻译中,我倾向于有个“eye”,鬼望坡,一双眼,一个望字,形象,情感,意境一个都不少(与HHmm英雄所见略同,呵呵)。
严谨细密的结构、无懈可击的情节、简炼生动的描写……《鬼望坡》所具备的,当然已经构成一部小说吸引人的条件。但是哪怕这些都没有,能给我们以触动给我们以思索给我们以生活的真实,也足够了。
以此祝贺周老师《鬼望坡》的出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有更多的悬疑作品问世,给热爱他的“浩丝”们带来阅读的思考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