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收获(一)

2023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收获(一)
Annie
https://mp.weixin.qq.com/s/kgAuTp2KWAW4UgMqfqozWA
2023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在浙江金华举行,作为观摩老师,这次学习真得是受益匪浅。浅谈收获,讲重点的话,应该是“四个一定”。一定要基于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一定要学会提炼学科大概念,并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学情和成长点,做引导者,而不是主控者,一堂好课必然是师生共创的;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成长奠基。
2023年11月13日,在现场课展评环节,我所在的会场有9节展示课,展示结束后张向红老师代表评委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字字铿锵有力,让我感受到他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对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不懈追求。话毕,张老师收获了很多“粉丝”;很多人想成为张老师朋友圈里的一员。有时候,你遇见一个人,会不自觉朝着他/她的方向前进,期待在不断精进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感恩生活里有不少这样的相遇。
我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张老师点评课例的文字稿,感觉内容不局限于信息科技学科,希望对正在阅读的你、或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困惑的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以下是张老师现场发言全文,个别地方为了更贴合表述的意思,有改动,仅供学习。
第一个,在数据的呈现上,它呈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数据,在这地方给大家汇报。第二个数据的分析,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第三个,数据成因的背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或者特点?第四个,我们来看数据,它到底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来看第一大点,我们跟大家汇报数据,今天我们共听
那么
第二个数据我要汇报的是
第三个数据,“学历案”,或者叫“导学案”,或者叫“任务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学历案”,要让学生明确他的学习的经历的历程。学历案,他要经历学习的历程,到底这个学习的历程怎么做?我们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理解。今天很喜人,
那么我同时考虑了一下,看我们在大单元概念当中,到底
我们经常说的一节课到底好不好,其实看一个老师看不出来,我们经常是在这个时间,我们是以一节课的方式来评价这节课好不好,其实很难评定的,对于评委来说他很痛苦这个过程。为什么?因为有些老师这些方面做得好,有些老师那些方面做得好,只有通过整体对课程的把握才有理解。所以我们就是要求大家在备课当中要有大单元思维方式,其实这个是一个整体的架构。我们说教学一定不是挖坑式的,说好同学们跳一步,跳,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跳,你只有大单元,学生知道,“噢,我的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我的整体结构在这里,我要朝着这个方向走”。所以,大单元其实是给学生指明了方向,给老师指明了统筹和规划的方法,所以“大单元”很重要。
第五个数据,跟大家汇报的叫“情境”。很喜人,
在数据背后,我们进行了简单分析,看数据背后的成因,为什么会像这样的呈现
接下来就是课程,那么这个课程到底对于我们信息科技课来说是有着什么样的关键的作用?首先我们讲核心素养,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叫“学科核心素养”,在
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我们必须了解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或者课程核心素养,大家都知道,包括是四个具体的概念。我跟大家在这里分享,在学科育人价值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叫学科核心素养或课程核心素养。那么关键能力,我们
而在课堂当中我们要明确一点,学科核心素养,它就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从而形成正确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是为谁培养人?国家整个的育人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当中。课堂要教学要注意一条线,叫育人价值的金线,能力素养的银线,情景载体的串联线。课堂教学到底育人价值重不重?当然重要,它是金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以情境是一镜到底,还是不一镜到底?情境到底起的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就在明确情境载体的串联线。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成因的第一组概念,课程、课标、课堂。第二组概念叫做课程目标和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新课标,尤其
第二个小问题要说的是课程目标,到底信息科技课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在我们义教课标课程标准当中,有总体的目标,还有分目标。分目标就是核心素养信息意识有几点目标,计算思维有几点目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有几点目标,信息社会责任有几点目标。信息科技课程总体目标是讲什么?今天大家能感受得到,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第二,初步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计算思维;第三,提高数字学习合作的探究能力,发挥创新精神;第四,遵守信息社会法律规范,践行信息社会责任。这是我们课程的主目标,也就说我们每个老师以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的撰写一定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过程,我们真的能把一节课落实我们的总体课程目标吗?做不到。所以,以后大家真的在写的时候做不到的不要写在那,我们能做到的,能落地下来,可观可测的目标我们写在那。大家考虑是周全的,但是要考虑落地的实践。
第三组小概念叫“跨学科”与“跨学段”。今天我们在大单元教学当中,其实很多老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在义教课程方案这薄薄的一本书当中写到每个学科各学科跨学科和综合实践课时不少于主课时的10%,所以我们义教课标当中就有了综合活动任务,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都有综合活动任务,它是有课程方案在那要求的。今天老师做到跨学科没有?其实潜移默化都在做,大家回去看看我们科学课,其实我们讲的有一些内容就跟科学差不多了。在跨学科过程当中,谁跨谁要搞清楚,信息科技老师设计跨学科以信息科技学科为主,科学跨学科以科学为主,一定要明确跨学科。那么,跨学段人工智能放到小学到底妥不妥?没说妥,也没说不妥,你自己去实践,为什么这么讲?这个东西客观限制,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太大,所以跨学段的事儿大家去勇于尝试,但是要根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去执行,不能想着来。
第四组概念教叫“老教材”“新教材”。这次的课我们在听的过程当中,有些老师那课一看就是好高级课,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都不敢打任何的马虎,因为讲得太好了,今天
第五组概念就是“问题”与“任务”。到底在课堂教学当中是以问题推进还是以任务推进?这个很纠结,其实很简单,任务其实是从教师的视角来说的,布置任务,上级到下级。问题解决更多是从下边到上边,“老师我咋整”,学生的视角,这两个有区别吗?还是有的,不再做详解,每个人对任务和问题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些老师就做到又有问题又有任务。
最后一分钟来讲第四个问题,数据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数据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有一个概念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学科核心素养是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中挖出来的中国核心素养。2016
(图片来自网络)
到底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组合,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这就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不管怎么教、怎么学,必须顾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我们国家层面来说,一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国家的方向来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是促进人的能力、个性以及社会资源极大丰富。所以,改革改到今天,改革无论走向何方,不管我们在改革的路上,还是即将踏上改革的征程,我们都要顾及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为每个孩子的幸福而奠基的教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