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收获(一)

(2023-11-30 12:29:28)

2023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收获(一)

Annie

https://mp.weixin.qq.com/s/kgAuTp2KWAW4UgMqfqozWA

 

202311111114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在浙江金华举行,作为观摩老师,这次学习真得是受益匪浅。浅谈收获,讲重点的话,应该是“四个一定”。一定要基于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一定要学会提炼学科大概念,并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学情和成长点,做引导者,而不是主控者,一堂好课必然是师生共创的;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成长奠基。

20231113,在现场课展评环节,我所在的会场有9节展示课,展示结束后张向红老师代表评委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字字铿锵有力,让我感受到他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对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不懈追求。话毕,张老师收获了很多“粉丝”;很多人想成为张老师朋友圈里的一员有时候,你遇见一个人,会不自觉朝着他/她的方向前进,期待在不断精进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感恩生活里有不少这样的相遇。

 2023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收获(一)


我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张老师点评课例的文字稿,感觉内容不局限于信息科技学科,希望对正在阅读的你、或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困惑的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以下是张老师现场发言全文,个别地方为了更贴合表述的意思,有改动,仅供学习。

第一个,在数据的呈现上,它呈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数据,在这地方给大家汇报。第二个数据的分析,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第三个,数据成因的背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或者特点?第四个,我们来看数据,它到底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来看第一大点,我们跟大家汇报数据,今天我们共听 节课,非常感谢在座的老师的热情的、积极的、高质量的投入。

那么 节课我做了几个目标,第一个叫核心素养目标,也就是说在2022 4月颁布义教课标以后,我们写三维目标都是用核心素养目标,对不对? 位老师,其中有8位老师都以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写目标,只有一位老师写三维目标。这第一个关于核心素养目标的撰写。那么核心素养目标撰写当中,我们有些老师在写四个目标都写,对不对?一节课是不是能落实下四个核心素养目标?我们说目标的有效性在于它可观可测,你写上去落不下来,你写的做什么呢?因为我们核心素养目标,它不是针对的一节课,它针对的是一个大单元,一个课程,整个学科,所以说这部分的内容可能需要我们参评老师和参会的老师要明确。

第二个数据我要汇报的是 位老师都在设计评价这一环节。我们在 202 24月颁布义教课标时候,其实说我们教和学一直都是相融相生的,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教,没有学哪来的教?所以这过程当中教学是一体,没问题,现在就是评。那么这 位老师在评价过程当中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有些通过问卷星,有些是通过评价表,有些是通过点星星来做评价。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请大家注意,有没有效要看你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你的学生的层次,和你擅长的地方。我举个例子,有些老师他技能不强,你非要让他做问卷星,这种他做不来,你不可能去勉强。所以评价的因素影响有很多,但有一点,我们比如说多元评价方式,这是需要注意的,多视角的评价方式,这是需要注意的,还有多个脚手架的搭建,这是可以考虑的。所以“教学评”的一体化,我们在“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尤其现在因为教学我们是不是短板,现在“评”相对薄弱,那么“教学评”一致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可能抓得住?请大家注意,一定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不是说我“教学评”怎么做一致性,不是说“有教”“有学”“有评”就叫“教学评”的一体化,不是。也就你“教”能不能达到学习目标,你的“学”或者叫学历案的设计能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你的评价通过问卷星也好,通过学生操作也好,实践也好,你评价到底有没有完成了目标的检验、检测,这才叫“教学评”的一致性。所以他一定以目标为牵引,不是以其他为牵引。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数据。

第三个数据,“学历案”,或者叫“导学案”,或者叫“任务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学历案”,要让学生明确他的学习的经历的历程。学历案,他要经历学习的历程,到底这个学习的历程怎么做?我们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理解。今天很喜人, 位老师有 位有学历案,两位没有学历案,这是一个数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有学历案?因为我们从 2001 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 2001 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提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壁垒,其实是提到了要转变,教要向学转变。其实 2001 年到现在已经 23 个年头了,现在是这个样子的呈现,很喜人。所以学历案其实是由教的行为向学的行为,最直接的显性表现。也就是说,我有学历案明我考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说我教学设计考虑教师的行为。这是我讲的第三个数据,叫学历案。

那么我同时考虑了一下,看我们在大单元概念当中,到底 位老师有什么样的特点?在 位老师当中, 位老师涉及到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如果考虑这节课,我是借助于某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大单元有 位老师 位老师无。那么,这个大单元到底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们经常说的一节课到底好不好,其实看一个老师看不出来,我们经常是在这个时间,我们是以一节课的方式来评价这节课好不好,其实很难评定的,对于评委来说他很痛苦这个过程。为什么?因为有些老师这些方面做得好,有些老师那些方面做得好,只有通过整体对课程的把握才有理解。所以我们就是要求大家在备课当中要有大单元思维方式,其实这个是一个整体的架构。我们说教学一定不是挖坑式的,说好同学们跳一步,跳,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跳,你只有大单元,学生知道,“噢,我的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我的整体结构在这里,我要朝着这个方向走”。所以,大单元其实是给学生指明了方向,给老师指明了统筹和规划的方法,所以“大单元”很重要。

第五个数据,跟大家汇报的叫“情境”。很喜人, 节课有 个情境,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情境。那么情境这个事儿重不重要?有些老师说,唉,情境不是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吗?我激发了就好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上课的时候,我不用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长得好不好看呢?”学生说老师好看。你说他要不要情境?不要情境。也就是说我们情境到底在教学当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今天 位老师,大家看有些情境创设的,比如说智能垃圾桶,从开始到结束都讲智能垃圾桶,有些讲智能的灯,从开始都讲智能灯,也就是说这个情景有一镜到底的,还有就是部分有情景。我们今天有一位老师,就是今天上午的第五节课李壮老师,他的情境一开始猜球,到后边又回到猜球,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支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嵌套。(评李老师课这句非原话,结合表述意思进行了改动)大家看,他就揭示了情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情境”这个事儿,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这是一些数据。

在数据背后,我们进行了简单分析,看数据背后的成因,为什么会像这样的呈现 节课,而不是像其他的那样?我们看几组概念,第一组概念叫课程、课标和课堂。为什么说一定要读课标?这两天大家其实我们听课的老师一直在做一个事儿,一个了不起的事儿,说“老师,你有课标吗,要不拿出来给我看看。”大家下边也看,我们评委也是这种问法,老师有没有课标来拿出来看一看。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熟,到底这点对不对?难不难?简单不简单?就像人工智能放到了小学做,对不对?我觉得也对吧,起码这个叫做“学段贯通”,是不是?但是,到底我们课标对人工智能的要求是什么样?我们要拿课标来看。其实这两天大家说很多话都是关于课标。

接下来就是课程,那么这个课程到底对于我们信息科技课来说是有着什么样的关键的作用?首先我们讲核心素养,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叫“学科核心素养”,在 2017 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当中叫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出自高中的学科课程标准。到了 2022 4月,我们同样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它叫“课程核心素养”。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这个是引发的变化非常大,也就核心素养的落地是通过学科到课程的实施落地的,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努力,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我们必须了解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或者课程核心素养,大家都知道,包括是四个具体的概念。我跟大家在这里分享,在学科育人价值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叫学科核心素养或课程核心素养。那么关键能力,我们 节课大家培养了没有?每个老师做法不同。必备品格有没有?到底我做这个课,我到底是为信息意识服务,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服务的,还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服务?这个也还是体现比较好。但是,到了最后一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有些老师体现得非常好,比如说我们国家的自主可控技术、国家的智慧城市,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大家看他的育人价值本身就起来了。不是说只有育人价值才行,是要有育人价值,在核心素养部分是需要明确的。

而在课堂当中我们要明确一点,学科核心素养,它就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从而形成正确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是为谁培养人?国家整个的育人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当中。课堂要教学要注意一条线,叫育人价值的金线,能力素养的银线,情景载体的串联线课堂教学到底育人价值重不重?当然重要,它是金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以情境是一镜到底,还是不一镜到底?情境到底起的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就在明确情境载体的串联线。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成因的第一组概念,课程、课标、课堂。第二组概念叫做课程目标和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新课标,尤其 2017 年高中各学科课标和课程方案颁布,其实对义教形成了非常大的格局性的奠基。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是明确要求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决定了我们任何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围绕或者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去做。

第二个小问题要说的是课程目标,到底信息科技课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在我们义教课标课程标准当中,有总体的目标,还有分目标。分目标就是核心素养信息意识有几点目标,计算思维有几点目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有几点目标,信息社会责任有几点目标。信息科技课程总体目标是讲什么?今天大家能感受得到,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第二,初步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计算思维;第三,提高数字学习合作的探究能力,发挥创新精神;第四,遵守信息社会法律规范,践行信息社会责任。这是我们课程的主目标,也就说我们每个老师以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的撰写一定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过程,我们真的能把一节课落实我们的总体课程目标吗?做不到。所以,以后大家真的在写的时候做不到的不要写在那,我们能做到的,能落地下来,可观可测的目标我们写在那。大家考虑是周全的,但是要考虑落地的实践。

第三组小概念叫“跨学科”与“跨学段”。今天我们在大单元教学当中,其实很多老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在义教课程方案这薄薄的一本书当中写到每个学科各学科跨学科和综合实践课时不少于主课时的10%,所以我们义教课标当中就有了综合活动任务,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都有综合活动任务,它是有课程方案在那要求的。今天老师做到跨学科没有?其实潜移默化都在做,大家回去看看我们科学课,其实我们讲的有一些内容就跟科学差不多了。在跨学科过程当中,谁跨谁要搞清楚,信息科技老师设计跨学科以信息科技学科为主,科学跨学科以科学为主,一定要明确跨学科。那么,跨学段人工智能放到小学到底妥不妥?没说妥,也没说不妥,你自己去实践,为什么这么讲?这个东西客观限制,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太大,所以跨学段的事儿大家去勇于尝试,但是要根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去执行,不能想着来。

第四组概念教叫“老教材”“新教材”。这次的课我们在听的过程当中,有些老师那课一看就是好高级课,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都不敢打任何的马虎,因为讲得太好了,今天 位老师真的表现得非常好,站在这里你们真的是很了不起。义教课标颁布以后,教育部想统一编写教材,或者各省编写教材去申报通过国家教材委审定,结果今年 2023 4月发了一个文,好像要求各省编写省教材,那么这个就很麻烦了,有些省就没启动,有些省就启不动了,浙江省就占优势了,江苏省就占优势了。还有些其他的省份,编教材就占优势,没教材的我们只能是课标。大家看今天好多老师做巧妙处理,从昨天开始,这个是什么?“没有新教材,我们是依据课标做的校本课程”。大家好聪明啊,对了,就是要这样,你找依据的嘛。老教材大部分的是来自于我们 2001 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整个发展方向我们从“双基”(1952 年暂行的中学和小学教学大纲)到 2001 年就变成了三维目标, 2022 年基于课标,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从知识讲解到能力训练到问题解决。 2001 年其实有提问题解决了,到现在是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问题解决以及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教材必须更新,换教材必须立即启动,所有省份都在启动编写,我们参会老师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购买一下各省的新教材,赶快买来看学习一下。

第五组概念就是“问题”与“任务”。到底在课堂教学当中是以问题推进还是以任务推进?这个很纠结,其实很简单,任务其实是从教师的视角来说的,布置任务,上级到下级。问题解决更多是从下边到上边,“老师我咋整”,学生的视角,这两个有区别吗?还是有的,不再做详解,每个人对任务和问题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些老师就做到又有问题又有任务。

最后一分钟来讲第四个问题,数据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数据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有一个概念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学科核心素养是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中挖出来的中国核心素养。2016 9月,由林崇德教授代表国家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磅发布,包括文化基础、制度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有六个领域十八个要点,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什么样的课堂,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我们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我做大单元也好,我做问题链也好,我做学历案也好,我做“双新”视域下的教学设计也好,我为啥?为了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

2023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收获(一)

(图片来自网络)

到底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组合,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这就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不管怎么教、怎么学,必须顾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我们国家层面来说,一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国家的方向来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是促进人的能力、个性以及社会资源极大丰富。所以,改革改到今天,改革无论走向何方,不管我们在改革的路上,还是即将踏上改革的征程,我们都要顾及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为每个孩子的幸福而奠基的教育。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