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艺杂谈 |
访谈人:曾璜
阳:新华社特稿社跟同属新华社的摄影部是什么关系?摄影部下面有一个新华社信息中心图片供稿部,请问这个供稿部跟特稿社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分工和联系?
曾:我们这里叫中国特稿社,新华社有很多特稿社,比如国际部有特稿,国内部有特稿,可能还有其它的特稿部,我们全称叫中国特稿社,是新华社对外部的一个部门。图片供稿部是信息中心营销平台的一个部门。中国特稿社跟摄影部都是作为图片生产的部门、图片编辑的部门,图片的销售由图片供稿部去执行。就好像你们的中文系跟招生办它是两个不同的部门,我们中国特稿社跟新华社摄影部也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当然我们业务之间会有交叉。比如我们会从摄影部的图片库、资料库获得照片,或者摄影部的摄影记者为我们供稿,有的时候摄影部的图片编辑也从我手上拿一些照片。。。
阳:平时跟摄影部有没有什么分工?
曾:这个好象谈不上。我们中国特稿社的图片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文字特稿配照片,这个业务是传统的业务,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还有一部分是图片特稿,这是从1995年我到中国特稿社后致力发展起来的。当时最主要是我们在国外有个合作的图片库:西格玛(Sygma)图片社,我们主要是作为西格玛图片社在中国的一个最主要的供稿人,在这个合作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特稿社图片特稿这样一个业务。坦率地讲,我不太了解摄影部是怎样分工,我已经离开十多年了。不太了解他们是怎样分工的。我们这边是采编合一,可以采也可以拍,主要是向国外的媒体供稿。摄影部有他们自己的对外组和发稿中心,我们跟他们只不过是国外的供稿对象不同。
阳:请问中国特稿社采用图片有没有什么标准?
曾:肯定是有啊。不过这个标准不是由我们来定的,而是以人家采不采用你的照片来定的。中国特稿社主要还是文字稿件,我们的大多数人做的都是文字工作,摄影这块就需要给文字稿配上照片,因为特稿一般需要图片跟文字配合做成一个稿子。我想这个标准不是由我们来定,而是由用户来定,而是看他们是不是认可我们提供的照片,这是标准!
阳:在技术上有吗?
曾:肯定是有,比如说曝光必须准确,色彩还原必须准确。视觉构成它是一个职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而不是一个没受过摄影训练拿个傻瓜机随便拍的照片。所以第一来说是技术上的标准,要以国际上认可的技术要求来拍。第二个是视觉书写上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第三个是一些新兴的标准,比如说你要用什么样的格式,什么样的数据量。这实际上来说应该属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技术标准。不过这样提出来是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问题,在中国,目前有很多互联网图片库都还没有设置这样的标准。
阳:是国外有这样的要求是吗?
曾:对,是国外对我们有这样的要求。国内我不能说没有,不过我还没有看见过他们提这样的要求。
阳:中国特稿社的图片来源主要有哪些?目前有多少签约摄影师?有没有国外的签约摄影师?
曾:中国特稿社的图片来源是非常多元化的。但主要两块,一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他们都是我们的摄影师,第二个呢是我们自己拍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象签约摄影师。我们没有外国的签约摄影师,倒不是我们找不着,有些外国摄影师直接给我们写信联系,希望我们给他代理。但是因为我们国家授予中国特稿社的职能就是把中国的东西报道给国外,所以对外国摄影师来说,他们拍的照片不需要我们在国外代理,自己就很熟的。有时候就帮他们联系联系中国的市场。但这都不属于我们中国特稿社的业务。就是把外国摄影师跟中国媒体联系起来这不是我们的业务。
阳:额外的工作?
曾:对,就等于我们帮个忙。我们有这两方面的资源。
阳:那现在国内的签约摄影师多吗?
曾:我们的签约摄影师曾经有过三四十个,但是现在常年给我们供稿的也不多了,这主要是因为新华社的体制上并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没有给我们应有的支持。
阳:更倾向于新华社自己的摄影师?
曾:不是,这完全是一个体制上的原因,而不是说倾向谁不倾向谁。我们现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少。新华社的价值体系是政治,而不是市场,新华社的领导并不在乎每年你可以为他挣多少钱,这些对他没有什么政绩的,比如有领导就说过,要钱,到上面要去,一下批个几千万,上亿。我们能挣多少?九十年代我回国就想能不能为新华社办一个图片库,当时的估算是每年多挣一千万,不过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你们刘树勇老师就和我开玩笑,说曾璜有为新华社多挣三千万能力,但没有爬到可以为新华社多挣三千万位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