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运河畔夕阳红

(2021-09-24 16:19:31)
标签:

京杭大运河

老人

文化

分类: 城记(专栏)
大运河畔夕阳红
文/王晓松
    一湾碧水自北向南,在德州市区西侧静卧着。在碧树芳草的掩映下,在落日余晖的辉映中,它悄悄地沉睡于高楼大厦之间,沉睡于滚滚车轮之间。

  若不是岸边斑驳的码头、典雅的仿古建筑和肃立的石碑提醒,你可能都意识不到,这里曾经“帆樯如林,舳舻千里”,曾经“联樯密于指,我舟无着处”,甚至曾经无数次迎来皇帝的龙舟,还收容了一位清朝皇后和一位外国国王的英魂。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京杭大运河,这条连起了历史与现代,连起了华北与江南,连起了无数如烟往事的河流,如今就这样不声不响,在男女老幼身边静静地沉睡着。但运河岸边来来往往的白发老人,并不只有钓鱼翁,还有一群和年轻人一样为梦想步履匆匆的探寻者。

  大运河边曾有个“董子读书台”,“董子”就是那个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到底是哪里人?他的生平究竟如何?为什么德州和河北枣强、景县、故城等多个地方会产生董子故里之争?十年前,带着诸多疑问,已近花甲之年的田国良,开启了一场“文化苦旅”。

  他先是在德州本地了解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等的观点,然后,又到其他号称“董子故里”的乡镇、村庄去寻访与董子相关的遗迹,甚至到很多不通车的地方去。他以退休工人的身份到景县找过县委顾问了解情况,也到董故庄等建有董子祠堂的地方去寻访。

  那时,田国良经常是一早出门,独自一人跨上摩托,直到晚上才回到家,一路不知疲倦,不畏艰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回忆起那段日子,家人心中满是对他路途安全的挂念,他自己却陶然自得。

  考察归来,田国良又查阅大量相关史书,将自己的考察成果沉淀成一本小册子,并自费印出,却并不炒作或卖钱,而是将它当成与同样对董仲舒感兴趣的朋友交流的桥梁。

  同时,田国良还用笔把家乡其他即将或已经随时代变迁流逝的街巷、桥梁、碑庙等文化风物记录成文。

  在这个过程中,田国良结识了董玉水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友”。这些老人来自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社会各界,他们成立了一个“文会”,查资料、实地探访、讨论争辩,为家乡的大运河文化,每天奔忙着。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能够支撑。虽然可能水平有限,但还能做些事情,就算做不到添砖加瓦,能给德州的文史工作添一抔土也可以啊。”十年前我见到董玉水老人时,他曾这样对我说。我想,“文会”的其他老人们,大多也是这样想的吧!

  2014年,82岁的董玉水老人去世了,但“文会”的其他老人们仍活跃在运河两岸。2020年,老人们绘制的一幅“德州胜迹图”完工——图上共标注了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明清时期胜迹遗址130余处,共有王宪贞、吴鹏、田西娄等20余人参与该图绘制。为保证质量,他们不但历时四年把每一处遗址的情况都探寻、讨论清楚,还专门到德州地图办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在灿烂的晚霞中,显得格外美丽,格外宁静。运河两岸这些孜孜不倦探寻历史文化的皓首老人,已成为了运河岸边一片绽放着异彩的别样风景。

(已载9月10日《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互联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