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松
62年前,于在池出生在德州市临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7岁,他离开家乡去当兵,跃出了这片最初生他养育他的“池塘”,到更广阔的“江河湖海”中历练,此后历任排长、连长、军区机关参谋、团长。
如今,军旅生涯虽已结束,他生花的妙笔却已使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大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诗词学会会员。
已跃上龙门的于在池,一边还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一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望着生养自己的家乡之“池”,尽自己最大所能,回馈这片温情的土地。
书法的美将他引入艺术殿堂
“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没有文化,但一直努力供我念书。”9月21日,回忆起与“字”的结缘,应邀回到家乡德州的于在池对记者说,“当时教我语文的李一彬老师引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上初中第一课,看了他的板书,我很惊异:粉笔字写在黑板上居然可以这么好看,汉字居然可以这么美!从那时起,我就特别喜欢写字,下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得像老师那么好。兴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1968年秋,于在池初中毕业。1969年春,17岁的他当了兵,离开了家乡。
到部队后,他在连队负责出黑板报,每周两次,于在池的字赢得了领导和战友的一致好评。基层部队条件非常艰苦,做电台报务员的他就找来用过的废旧电报纸,在背面练字。白天时间紧,就挑灯夜战,这一练就是11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在池被调到沈阳军区机关,先当参谋、后为首长作秘书,在一位书友的介绍下,他有幸结识了沈延毅、任叔衡等著名书法家,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导。“拜了老师才知道,不吸收传统的书法精髓,写字只能是业余爱好。”他说,“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我临摹了三年,这才真正走进书法的艺术殿堂。”后来,他又转习颜体,并上追魏晋,取法二王,揣摩汉隶、魏楷……
40年的午休时间都练字了
于在池说,老师把他领进书法艺术的殿堂后,书法的独特魅力让他废寝忘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这里面有太多的学问需要我去探究了,有太多的美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去诠释了。路越走越难,但乐趣也越多。苦和乐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说,“在部队都有午休,但我30多年来从来不睡。每天晚上,宿舍最后一个熄灯的,也是我的屋子。我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练字上,有时候为了搞创作,甚至会通宵达旦。”
他回忆说,刚开始时,自己买不起宣纸,就用报纸写;买不起好墨,就用很劣质的墨。夏天墨味变臭非常难闻,熏得别人在屋里都呆不住,他却置砚台于面前,一心一意地练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在池在工作之余自修大学课程,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他仍然每天挤出睡觉的时间来坚持练习书法。
“我30多年没进过电影院,我不会打扑克,我不会下象棋,我对这些没有兴趣,也没那个时间。我把业余的时间大都用在了写字上。”于在池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逐渐见诸《前进报》《解放军报》等报刊,1986年,作品第一次在专业报刊《书法报》发表,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在继承传统书法精髓之余融入自己的书法观念,富于变化,于在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由书法爱好者成长为书法家。
于在池作品
“不断否定自己才能进步”
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于在池始终强调:必须要继承传统,要经常地否定自己,要打开思路,广收博取。
“艺术必须经常变化更新,绝不能墨守成规。”于在池说,他有过两次对自己的彻底“否定”,“我在沈阳时,曾受到当地一些书法家的影响,到了大连后,我试图寻找自我,于是把自己彻底否定,摸索出了自我的风格,也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等我的创作风格渐趋稳定,大家也都认可了,我又有了一种新的危机感——再这么写下去就是一个老路子了。于是就有了到大连后的第二次‘变’。”于在池说,除风格的变化外,学习过程中小的“否定”更是经常的。“否定自己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求新求变并不等于追求怪异,于在池说,书法绝不能脱离古人。他每次求变时,都要“到古人那里吸收营养,再根据自己最新的理解、体会进行创作”。“直到现在,我每天练字的原则仍然坚持‘七分临帖三分创作’,这个永远不会变。”他说。2002年,大连市书法家协会换届,于在池成为四个副主席之一;十年后,因年龄原因他从副主席一职上退下来,成为大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即使获得了大家如此的认可,他依旧保持谦逊。“搞创作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把自己当神仙。一定要多看,多借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他说,“别人的批评有时候可能会很刺耳,但说实在话听完了真要做了,你就会感到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忽然明白了很多东西。如果靠自己去悟,很有可能就悟不到。”
如今,已经退休了的于在池,不但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反而更高地扬起了前进的风帆。“书法上,我一定会继续向前走。现在我的时间充裕了,认真系统地整理一下这些年的作品和创作体会,让自己能写得更好。”他说,“再就是,这些年我写了一些诗词、散文,我把它们整理了一下,部分诗词用自己的书法写出来,现在正在准备出书。”
曾为家乡捐赠百幅作品
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于在池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成名之后,他更是时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情,想着常回家看看。2000年在大连办过作品展览之后,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展办到了临邑县和德州市区,并将自己的100幅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临邑县。
“我没有别的,只有手中这支笔,就用它来为家乡做点事情。以前经常应邀回来做书法讲座,这一次,我又应邀回来参加家乡的一个活动,贡献了一幅长一丈二的作品。”于在池说,“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小时候我们家很穷,家乡、父母给我生命,把我养到17岁,是很艰难的,这种恩情我永远不会忘。”
提起回家乡的感受,于在池兴奋地说,德州这些年变化很大,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文化建设也在加强。“临邑县现在是‘中国书法
之乡’,要获得这样一个称号不容易,临邑县最近出了四五个中国书协会员,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他说,“我这次回来,参加了家乡组织的一些活动,看到家乡人做事情档次很高,绝不敷衍。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等设施越来越好,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提高。这种提高挺快的,挺让我吃惊的。衷心地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人物档案|
于在池,德州临邑人,1952年2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大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大连市甘井子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于在池楷书圆满遒润,舒展优美;隶书肃穆平舒、秀逸可掬;行草书则图融流畅,变化纯熟,动静咸宜,温醇自重。他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谨严有度,用笔流畅,自然洒脱,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和省市书法展。曾获《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篆刻比赛》优秀作品奖、《全军书法比赛》荣誉奖、《海峡两岸书法作品展》金奖。多次在《书法报》、《书法》杂志、《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发表作品。1992年获大连市政府优秀创作奖。作品多次被地方政府领导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出版发行有《于在池书法作品集》。
(本文已载2014年10月9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