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ezhoudaily.com/liv_loadfile/xiuxian/liuhu/folder278/fold3/1307412375_90491600.jpg
德城区天衢路上的运河桥名为“文革桥”,从这座桥的桥头出发,沿着运河东岸的小路向前走,再一个伸向东北方向的岔道口前竖着一道路牌,上面赫然写着“桥口街”三个大字。“桥口街”虽然并不起眼,但它曲折幽深、坎坷起伏,连接起历史、现实与未来,充满着神奇,也充满着传说。
◎名起运河桥口
桥口街的西首是大运河的河道,沿着这条街道向东北方向,几经蜿蜒曲折之后可以走到京沪铁路的路基下。而由此向北,经过铁路与民居之间一段狭窄的胡同之后,小锅市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不过,现在老百姓所说的“桥口”,绝不仅仅是这条从“桥口街”街牌处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小路,还包括路边栉比鳞次的民居。沿桥口街蜿蜒前行的过程中,“李家胡同”、“辛家胡同”、“米家胡同”等斑驳的街牌又会不断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片区域大体上东起京沪铁路,西至大运河,北抵小锅市,南到天衢路。
http://www.dezhoudaily.com/liv_loadfile/xiuxian/liuhu/folder278/fold3/1307412351_98680000.jpg
传说中的运河浮桥石墩。
“桥口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条街的西头是雍正年间调直后的运河河道,东头却是雍正年以前的旧河道;运河改道前,河面上架有浮桥,名为“广川桥”,改道以后,浮桥也随着河道西移,但不管怎么移,浮桥都和这条街道相连。据说,人们在街的西北角洼地掏井时,曾得一方石墩,上刻“符桥口墩”四字,大概就是拴浮桥的石墩。石墩斑驳陆离,只能勉强认出这几个字,至于年代,则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说,“桥口街”大概就是得名于此。由于这里在运河改道后是出大西门过运河的交通要道,运河改道前,它也是从大西门向西渡过运河到达的第一站,而运河对于德州城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所以这条街道对于德州城来说,意义也就非同一般,民间甚至流传有“先有西关桥口,后有德州城”的说法,可见桥口街的重要性。
◎见证历史沧桑
桥口街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据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常遇春攻克此地,建守御千户所。有人认为,这里的“此地”指的是运河以西与德州城相对应的偏僻荒凉之地,应该就是指桥口。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桥口的形成应该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600余年间,这条一肩挑着繁华的运河,一肩挑着德州城西门的小路,见证了多少帝王将相的风流与落魄,又见证了多少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
http://www.dezhoudaily.com/liv_loadfile/xiuxian/liuhu/folder278/fold3/1307412357_62782500.jpg
在桥口街,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都有可能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和无数的传说。
明初的“靖难之役”中,朝廷的大将李景隆在北京攻打燕王失败后,逃至德州,最终也没有守住德州。名臣铁铉后来收复了德州,而燕王朱棣最终打败建文帝,德州又被朱棣控制……桥口见证了朱棣与建文帝的势力在这里的反复较量。到了清代,康乾二帝数次下江南途径德州,除了留下数十首诗歌与如今已杳无痕迹的乾隆行宫之外,还留下了康熙在田雯家盛赞德州扒鸡、乾隆在运河上气得皇后投河等数不胜数的传说故事,桥口更是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皇帝南巡的盛况。此外,这里还迎来过一位特殊的不速之客,他就是晚清著名的大宦官安德海。
清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仰仗慈禧太后的宠幸,竟然不顾清王朝“太监不许出宫”的祖训,大摇大摆地出了紫禁城,以“为太后、皇上去苏杭采办龙衣”为名,沿京杭运河南下。安德海一路耀武扬威,得意忘形,很多地方官因为知道他是西太后身边的红人,竟争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结,而安德海趁机大敲竹杠,中饱私囊。农历七月二十,安德海抵达德州,将船靠岸,准备要在舟中为自己庆寿,他的排场引得运河两岸众多百姓纷纷前来看热闹,这使得安德海在德州运河边过寿的消息轰动了德州城。德州知州赵新得知后,带领衙役赶到河岸,安德海已不见了踪影;于是赵新带了两名心腹,快马加鞭,直奔省城,面见山东巡抚丁宝祯,将事情详细禀报。丁宝祯一面利用同治皇帝、东太后慈安、恭亲王奕
与慈禧、安德海的矛盾作掩护,一面命人将安德海诱捕,并亲自审讯。于是,七月二十还在德州大摆寿宴的安德海,到八月初五就人头落地,连慈禧太后都没能救得了他的性命。而丁宝祯也就从此名留青史;赵新报信的传说也称为德州民间的美谈。桥口街就在运河岸边,安德海的大船当年就从这里经过,这里见证了他临死十几天前的无限风光。
◎连接古今时空
桥口这片区域的边缘,无论是运河的河岸、京沪铁路的路基,还是天衢路和文革桥,地势似乎都相对比较高,而桥口的这片民居不但地势低,还都是平房,民居之间又都树木成片,这一切都使这里变得更像是一个隐居在闹市中的世外桃源。没有车马的喧嚣,有的只是鸡鸣狗吠、绿树成荫。夏日的午后,孩子们三五成群,相约到散落在房前屋后的海子里嬉戏;傍晚时分,老人带着孩子们坐在自家树荫下,摇着蒲扇讲故事……桥口街多么像是现代快节奏闹市中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德州城很多地方的街道名字都改过不知道有多少回,而唯独这里,多少年来未曾变化。路边的每一块随意摆放的石头上,都可能铭刻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这条神奇的小路似乎具有神奇的力量,虽然一头连着喧闹的现实社会,另一头却直接通向历史深处,通向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http://www.dezhoudaily.com/liv_loadfile/xiuxian/liuhu/folder278/fold3/1307412345_02483600.jpg
桥口街辛家胡同,静静地散发着闹市区中少见的宁静与沧桑感。
不过桥口街也是在变的。这里的一位老居民曾这样动情地描述自己童年的回忆:古老的运河,颓废的城墙,小桥流水,荷红苇绿。特殊的地理位置将桥口融化在唐诗宋词江南水乡的美景中。且不说桥口街面鳞次栉比的古老板门店,朗朗书声的小学校,悬壶济世的小医馆,还有那井水不犯河水的老井,单单那街道四周一个连一个的水塘,也是孩子们童年的天堂。打水仗,捉水鸟,在芦苇深处学唱《沙家浜》,引得水鸟纷飞,引吭高歌。放牧归来,街舍炊烟袅袅;运河里渔夫放鹰捉鱼,夕阳映在河面上,岸柳轻拂,微风习习;夜间,池塘如镜,街舍倒影,明月繁星,青纱薄雾,偶尔一只受惊的水鸟掠过水面,向月光飞奔……如今,桥口附近的古城墙早已不见了踪迹,放牧捕鱼的身影已经不再,民居之间大大小小的河沟多被填平。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必将发生更多的变化。
过去的桥口街,两头分别连接着古运河与新运河,它的东边是沉淀中的历史,西边是繁华喧嚣的现实;如今的桥口街,两头分别是运河故道和京沪铁路,它的西边是流动着的历史,东边变成了通向未来的现实。桥口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飞速旋转的车轮中沟通着历史、现实与未来,在世界最长的运河岸边与中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之间连接着广阔无垠的地域,特殊的地理历史因素不但造就了它独特的节奏与韵味,更使它似乎成了一块纵横跨越、沟通时空的神奇地域。
桥口街与时空的奇缘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它的神奇还将会延续下去。
□记者 王晓松
摄影报道
(已载于2011年6月7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