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帝与钱

(2010-08-29 08:49:51)
标签:

皇帝

历史

唐德宗

两税法

日进

月进

宫市

杂谈

分类: 读书谈史

   

    《诗经·小雅》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理说,在皇帝专权的时代,全国上下没有什么不属于皇帝的了,钱,自然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堂堂的大唐帝国中居然有位皇帝,一生就爱在钱眼中钻来钻去,甚至不惜直接与民争利,留下很多笑柄——他,就是唐玄宗的曾孙唐德宗李适(音“扩”)。

 

改革税制

 

    唐德宗在位期间,曾经进行了一次在历史上颇为著名的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

    在此之前,唐帝国延续前代的税制,实行租庸调制。到了中唐时期,各种租税劳役名目繁多,其中有很多是地方官员增加的“新税种”。由于地方官员层层“扒皮”,农民的日子很不好过,中央政府的收入也并不多。唐德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任用杨炎为宰相,推行“两税法”:农民应交的赋税量由朝廷核定好,然后每年分春秋两次交齐,此外再也不许征收其他杂税。这样地方上再也无法多收税,也无法“扒皮”,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朝廷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要说这本来是好事情,可是事情却并没有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发展下去。

    《资治通鉴》记载:贞元三年,唐德宗行猎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它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牛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从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德宗命复其家。

    就是说,改革后唐德宗深入百姓家中调研,问他:“你快乐吗?”他说:“我不快乐。”德宗问:“丰收了咋还不快乐呢?”老百姓说:“皇上说话不算数,原来说两税之外不再收了,现在乱七八糟的杂税加起来比两税还多呢,还不让俺卖粮,得把粮食当成税直接送到京城去,大老远的,车破了、牛累死、倾家荡产也交不上,愁也愁死了,咋还能快乐呢?”德宗就当场免了他家的税。

    为什么两税之外的税就是免不掉呢?这当然和地方官的贪婪有关系,但是,皇上在了解了情况后并没有采取任何手段改变这种状况,而是睁一眼闭一眼,说明他这次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要减轻人民负担,而只是要增加自己的收入。既然自己的钱袋子已经鼓起来了,目的就达到了,农民嘛,委屈点就委屈点吧!

 

与民争利

 

    只放任手下搜刮百姓也就罢了,唐德宗晚年竟然亲自参与分赃,甚至光天化日之下亲自公开向老百姓抢劫!

    德宗皇帝开创了一个“日进”“月进”的制度:地方官员定期给皇帝送钱,每天送的叫“日进”,每月送的叫“月进”;唐德宗见钱眼开,乐得接受,完全不管钱的来路。这样就形成了如下的事实:地方官拼命压榨百姓,自己截留一部分,交给皇帝一部分,皇帝等于是在放纵手下抢自己的老百姓,然后跟他们一起分赃。

    更为有名、更为明火执仗的是“宫市”制度:皇帝派人到京城的集市上去“购物”,但是强买了人家的东西之后,要么不给钱,要么只是象征性的给一点点钱——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大白天的公开抢劫!满朝文武苦劝皇帝:咱别现眼啦!这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吗?可唐德宗就是不听。

    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纪实诗《卖炭翁》,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当时珍贵的纪实性材料: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难道不是晴天白日的抢劫么?

 

    唐德宗在位时期,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民生依然凋敝,藩镇割据严重,宦官专权现象突出,政治局面混乱,加上德宗皇帝如此与民争利,导致社会矛盾极为突出。德宗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锐意改革,才最终使这个危局有所改观,但唐德宗的荒唐行为却永远留在历史记录之中,成为人们的千古笑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