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与标准差》教学案
(2011-10-22 15:57:37)
标签:
课题杂谈 |
分类: 课题教学案研究 |
方差与标准差
金坛市尧塘中学
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
教学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标准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方差,标准差对数据分析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复习:
(1)如何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请举例说明极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活动一:自学课本第45页的以下内容.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确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能较好反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3.活动二:
(1)画一画:看上面数据绘成的图,说出哪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较大?
A厂
(2)填一填:计算这两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
|
|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
数据 |
40 |
39.9 |
40 |
40.1 |
40.2 |
39.8 |
40 |
39.9 |
40 |
40.1 |
|
与平均数的差 |
|
|
|
|
|
|
|
|
|
|
|
|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
数据 |
39.8 |
40.2 |
39.8 |
40.2 |
39.9 |
40.1 |
39.8 |
40.2 |
39.8 |
40.2 |
|
与平均数的差 |
|
|
|
|
|
|
|
|
|
|
三、自主展示
4.活动三:
(1)算一算: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2)说一说:你认为“算一算”中哪种算法的结果能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你认为还有更好的算法吗?
5.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采用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自学方差定义及例题的解过程,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
(2)谈谈方差的作用?
(3)说出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步骤:
6.(1)方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相同吗?
应该如何办?
(2)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四、自主拓展
1.P47
2.(1)某样本的方差是9,则标准差是______.
(2)一个样本的方差是 ,则这个样本中的数据个数是____,平均数是____ .
3.已知三组数据1,2,3,4,5;11,12,13,14,15和3,6,9,12,15.
(1)求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
|
平均数 |
方差 |
标准差 |
|
1,2,3,4,5 |
|
|
|
|
11,12,13,14,15 |
|
|
|
|
3,6,9,12,15 |
|
|
|
(2)对照以上结果,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有趣的结论?想看一看下面的问题吗?
请你用发现的结论来解决以下的问题:
已知数据a1,a2,a3,…,a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Y,标准差为Z.则
②
②数据a1-3,a2 -3,a3 -3 ,…,an -3的平均数为
③数据3a1,3a2 ,3a3 ,…,3an的平均数为
五,自主评价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用方差和标准差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程度的合理性,并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同学懒于动脑,不愿动手,只是在盲从其他同学的思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特别关注,给予激励。
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我们认为: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参与度高的就是有效的;有序的就是有效的.从这三个角度我们来审视本节课,我们会有这样一些启发和借鉴:
1、
2、
3、
另外在探讨方差的过程中,对于求差后出现有正有负的情况,有些同学首先想到求这些差的绝对值,对此在教学中虽然给予了肯定,但对于这种方法与平方相比的劣势解释不够清楚,需要思考分析,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解释。
但在教学过程中计算的过程可以时间节省些,在最后的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反映不够积极,课堂的活跃程度不够。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锻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