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地质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标签:
南极地质考察普里兹带格罗夫山成果验收杂谈 |
分类: 人在北京 |
5月15日。北京。
2012年5月15日,本人负责的“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评审验收,并被评定为优秀级。专家们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对进一步开展东南极地质调查与研究,探讨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超大陆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基本理清了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延伸,恢复了普里兹构造带碰撞造山过程;特别是在格罗夫山地区首次发现了镁铁质高压麻粒岩,为证实普里兹构造带是泛非期碰撞造山带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通过对不同冰原岛峰构造变形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格罗夫山地区存在大型的自北西朝南东方向滑移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变形带,代表了普里兹构造带碰撞后的伸展坍塌作用,时代为530~485 Ma。埃默里冰架东缘及东南极普里兹湾高级变质岩和紫苏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完善这些地区的岩石组成和年代学格架提供了新证据。项目对发育于格罗夫山和拉斯曼丘陵地区的脆性破裂及构造热年代学的研究,限定了普里兹带后期变形时间及格罗夫山的隆升历史开始于二叠纪,与西侧兰伯特裂谷的形成有关。
经过研究,项目组提出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西冈瓦纳、印度-东南极东部陆块和澳大利亚-东南极西部陆块等三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结果的新认识。
鉴于南极大陆98 %的面积被冰盖覆盖、项目组开展了冰碛带碎石物源研究,探索它们所携带的冰下地质信息,开辟了南极冰下地质研究新途径,并已发现普里兹带附近冰存在浅变质沉积岩及太古代变质岩。
专家们认为,南极大陆地质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地质力学研究所南极地质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一致建议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评审专家由LI-TD院士任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YAO-YP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LIU-FS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JIN-B研究员、北京大学LIU-SW教授、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LU-MJ研究员、地质力学研究所YANG-ZY研究员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