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记忆-校园

标签:
南大校园梧桐树 |
分类: 人在北京 |
4月10-13日。南京。南大。
第四次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
南大校门(老校区)
每遇大型学术活动,学校总是呈现节日镜像
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再正式回南大,这一次居然在南苑住了3天。南苑是学生生活区,我们读书时住过的3舍、11舍宿舍楼还在。只是在11舍与西南侧女生宿舍楼8舍之间起了一幢高楼,作为学生餐厅,当时这块地是同学们休息、活动的区域。
我们用餐的学生食堂已经被改造为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公区,直到我们毕业时食堂里的菜也很少超过2角钱的。食堂里的故事很多,最初上学的几个月,学生食堂还实行集体用餐的办法。10个人被捆绑在一起,每餐10个人在一桌吃饭,每一桌的菜好像都一样,得先有人去端回来,10个人都来了开吃。78级赶上这种吃饭方式很短,很快取而代之的就是每天吃饭时长长的队伍。只有这么一个学生食堂,即便有7-8个窗口同时买饭菜,也不得不等很长之间。但经常可以见到男师傅买饭菜的窗口人烟稀少,人们宁可在年轻漂亮女师傅买饭菜的窗口排长队等候。不仅仅是因为女师傅年轻漂亮,最主要的是她们会给的饭菜相对多一点。班里总是有帅气的同学回来炫耀,同样的价格,他买回来的饭菜差不多是排在他前面同学的一倍多。以前每天饭后茶余阅读的那块黑板长廊,依然立在那里,板书漂亮、文字优美、风趣、幽默是那块黑板人气不减的秘诀。由于全国构造地质会议在南大召开的缘故,这几天长廊的一多半被用于宣传地质科学。
远处的建筑是当年的主教学楼
北苑是南大教学区,正对着学校大门的教学主楼,已经不再宏伟,差不多都要被梧桐树的枝叶遮挡起来。我们大二前的课程差不多都是在这个教学楼中上的。白天上课,晚上自习,主教学楼每间教室的利用率之高,使你不得不佩服教务处老师的管理水平。那时候没有计算机辅助管理,全校大一大二基础课的调度全都被精心地设计在一张油印的课程表上。我们必须对这张课表的了如指掌,否则你会为在课后寻找到能够自习的地方发愁。78年是招生改革后的第一年,77级在2月份入校,78级10月份入校,一下子来了两级新生,学校教学楼奇缺在所难免。学校为了应付紧张的校舍造成的困难,在主教学楼和北大楼北面盖了很多简易平房,用水泥墩堆砌起来一些临时教室。也许是为了拆除方便,水泥墩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粘合,屋顶是用油毛毡盖着遮风挡雨。冬天里,南京没有暖气,屋外刮风的时候,在简易教室里学习冷得要命。夏天这种低矮的房子又热的难受,加上蚊子不停地骚扰,让你坐立不安。即便是这样,课外能在这里找到学习的位置也会觉得幸运。简易教室里的课桌更是简陋,两块水泥墩上放三条木板,就是我们的板凳。课桌也只是在铁架子上放置一块稍宽一点的木板做成的。房子虽然简陋,但灯光还算充足,要不然真以为回到了延安时代。
正前方是东南楼,地质系在这幢楼内
东南楼
东南楼前竺可桢教授、李四光教授雕像
东南楼前竺可桢教授、李四光教授雕像
东南楼被称作地学楼,地质系、地理系和气象系在楼里办公教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南大一直以一流的地学区别于复旦,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是南大地学系的创始人。这次会议的两个分会场设在东南楼里,半地下的一楼那个会场里,我们曾经上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百年校庆时来过东南楼,和同学们一起把送给母校的礼物放置在楼后面。北大楼一直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记得数学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在北大楼。开会间歇,我在校园转了转,拍几张照片做个纪念。
西南楼
与东南楼对应的西南楼是生物系办公教学的地方,由于地下室有一些对全校开放的教室,我们也经常到那里自习,很多个让人留恋的时光在那里度过。我们课后更多地是在主教学楼201阶梯教室学习,刚到南大没多久,江苏溧阳地震时,我们正在201教室上课,那是我自己经历的第一次有感地震。尽管唐山地震那年全国都在防震,插队初期还曾经被集中起来晚上白天地查看震前动物异常、井水异常等,但真正感觉到地震还是在南大那一次。缺乏教室,导致我们上学时抢占座位成了各个大学里的一道风景线,很多恋爱的故事也是从抢占座位开始的。
体育场
体育场
体育场
体育场已经不是原来的炉渣跑道,足球场也不再扬灰起土,周围的高层建筑与体育场交相辉映,景色宜人。体育场的主席台也还在场地西侧,每次运动会地质系的学生总是被安排在场地西南角,也就是主席台南侧,更重要的是在100米跑道的终点处。因为到我们毕业时,地质系基本上年年是学校运动会的团体第一名。差不多每一届地质系的学生都在这个位置上呐喊过、自豪过。紧贴着学校东侧有一条小道,向北走不远就可以到鼓楼电影院。每当有好一点的电影,学校团委总是给同学们包场,于是电影散场时小道里全是南大的学生。那一年中国足球队战胜科威特队的比赛之后、中国女排在东京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以及蔡振华、谢赛克为主力夺得世乒赛冠军,我们都沿着这条小道走向南京街头,一路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似乎中国的一切都在复苏。孙晋芳和蔡振华都是江苏籍运动员,比赛回来后很快就被请到南大作报告。
南大礼堂建筑很别致,但容纳的人数有限,世界冠军孙晋芳在那个热烈的拥挤的礼堂里也显得十分紧张,演讲的第一句话就出错了,“我一走进南校大门,就感到非常激动”,南大校门成“南校大门”。上学的那几年在学校礼堂聆听过不少难以忘记的演讲。第一次进入礼堂自然是学校举行的迎新仪式,1200多名新生济济一堂,礼堂里回响着的红梅赞,让我至今一听到她就回到了当时的情景。南大校长匡亚明给同学们讲述南大的历史,讲述自己在上海地下党时的经历。匡亚明校长是南大历史上最有名的校长之一,对南京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恢复高考之前不久,利用他的影响力,把一批著名的学者引入南大。差不多半年后,一群来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在礼堂为大家讲述前线战争的英勇壮丽的场面,同学们爱国的热情一次次被年轻的战士们点燃。在这个小礼堂里,我们见证了南京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合作的启动,那差不多是文-革后中国高校与国外大学最早的合作与交流。再后来就是快毕业时中国科大的WEN-YK教授出国留学前回母校所做的报告,礼堂的过道上都挤满了人,这个时候开始,高校出现了一批思想活跃、追逐自由潮流的学者。
12日晚上,在南大任教的阎长虹教授约了一些同学聚会,明年是我们毕业30年,也是南大建校110年,长虹教授已经在策划明年聚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