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境—中国科学家极地目光(二)

标签:
文化南极画册 |
分类: 南极图片 |
《极境》分六部分:苍茫,律动,使命,和声,奇迹,天籁。
著名散文家张锐锋为每一部分撰写了导语。他用诗一样的语言,阐释了南极的含义,解读着南极科考队员眼中的南极。每一部分都挑几张贴在这里,许多是对友拍的,所以在照片上打上了“Paradise Extremes”。
1.苍茫
古老的大陆,寒冷的海洋,苍茫的地球两极。
极昼和极夜交替运行——这里拥有地球上最漫长的黑暗,以及最持久的光明。
白昼到来了,午夜时分,太阳仍然在天边徘徊,它不肯将自己的光芒收敛于地平线的背后,也不肯上升到天庭的中心。这是一种既不卑微、也不傲慢的姿态,用这样的平等方式对待广袤的冰雪旷野,似乎恰如其分。在冰封雪盖的南极,显示着几何力量的纯净的冰山,漂流在极地边沿的大海上。它们也许从极地的冰盖上刚刚分离出来,挣脱了几千万年甚至更加古老的时间束缚,重归自由,并带着古大陆上孕育的孤傲和寂寞的气质,渐渐融化。这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在南极点,年平均气温大约为零下49.2摄氏度,在东南极内陆地区,最低气温甚至可达零下80多摄氏度。严酷的下降风沿着冰原斜面运动,它所诱发的雪暴在强风舞动中使大陆一片苍茫。
“上帝,这里是可怕的地方。”
1912年1月份,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斯科特,得知另一位不朽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点时,将这句话写在了日记上。然而,可怕的极地却寄托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它是我们最后的净土,最后的家园。
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已经认为我们居住的大地是一个由陆地和包围它的海洋构成的球体。从宇宙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出发,推断在自己所栖居的陆地南方,相隔遥远的大海,还有另一片陆地存在。公元150年左右,希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和地理学家布特莱迈奥斯制作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标明了世界最南端的未知国。中国古代的人们则从自己的观察直觉出发,得出天圆地方的结论,天涯海角成为想象中难以抵达的遥远之地,同时给世界预留了更多的未知空间。然而真正接近这未知之地,是在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那时文艺复兴使科学复苏,布特莱迈奥斯1300多年前的地理学教程被译为拉丁语,更多的人们确信有一个未知的南方国存在。紧接着,欧洲各国的航海家和探险家的活动半径增大,南方的未知国被更多的地图描绘出来。
英国航海家最早开始踏上寻找南方国的征程。他率船两度南航,在1773年1月17日,第一次进入南极圈。此后,一些探险家宣称发现了南极大陆,一些探险者葬身冰原,人类最终在这里取得了生存权。南极大陆成为地理发现时代的终结者,然后代之以一个科学考察和研究时代的来临。1959年12月1日,由12个国家缔结南极条约,冻结了全部领土权和领土要求权,推进了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开辟了南极和平利用和科学研究的道路。南极条约的成功实施,为人类成功管理地球遗产和国际间的科学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典范。
在这里,科学研究为我们远离极地的喧嚣生活,提供了一面冷静观察自己的镜子。它距离我们如此之远,却又前所未有地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至于它的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与我们的今天和未来密切相关。科学家观测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事实和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都和我们的命运相连。臭氧层空洞面积的扩大,敏感的冰盖流动显现的全球变暖的事实,人类活动带来的对自然危害,工业时代累积的未来危机,现代生活中存在的荒谬以及种种缺陷,在这里得以映证。
在这里,不仅有苍茫的冰雪之美,雄浑壮丽的冰山之美,还有人类的精神之美。这里不需要签证,不需要金钱,也没有国界线和战争,它更像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梦想,更像人类精神的不朽象征。
宇宙诞生
沧桑(仝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