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格罗夫山

标签:
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杂谈 |
分类: 人在北京 |
雪龙船停泊在长城站附近(陈虹摄影)
陈虹(左)在中山站中山石前展示地质力学所旗(陈虹提供图片)
祖国您好!
陈虹在中山站展示中国地质调查局旗,并向祖国问好。(陈虹提供图片)
昨天早晨陈虹从中山站打来电话,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经过10天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内陆考察的各项准备工作,于12月18日上午离开中山站附近的出发基地,前往南极内陆考察。
雪龙船是在完成了长城站卸货任务后于12月7日到达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的。在中山站停留期间,内陆考察队员们昼夜不停地工作,完成了内陆考察期间所需的各种物资、油料和科研考察设备,并完成了对雪地车的维护与保养,以及吊车和履带、雪铲和雪钭、车载雷达等设备安装任务,
第26次南极内陆考察由2个内陆队组成,即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格罗夫山队共10名队员,其中包括2名女队员。他们将驾驶2辆德产的凯斯鲍尔PB300型雪地车,拖拽8个雪橇,在茫茫冰盖上艰难行进约500 km后达到格罗夫山。
格罗夫山是南极内陆少有的基岩出露在冰面之上的地区之一,总面积约3300 km2,由64个冰原岛峰组成。我国南极考察队曾经4次进入格罗夫山考察,其中3次考察执行了地质考察。地质力学研究所LIU-XC、HU-JM分别于第15次队(1998/1999,第1次格罗夫山考察)和第22次队(2005/2006,第4次格罗夫山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4年开始2次立项研究格罗夫山地质,即LIU-XC负责的《1:50万南极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地区地质编图》和HU-JM负责的《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东缘综合地质研究》。此外,LIU-XC、HU-JM、AN-MJ等目前正在负责执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过长期的努力,格罗夫山地质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格罗夫山构造格架与构造演化历史,建立了格罗夫山泛非期构造-热演化历史,格罗夫山被证明是南极泛非期普里兹构造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尤其是高压镁铁质麻粒岩的发现,为确认普里兹带是东南极大陆最后碰撞拼贴的碰撞造山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从今天开始,地质力学研究所的陈虹将开始他为期约2个月的格罗夫山地质考察之旅。陈虹这次执行的考察任务主要来自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东缘综合地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极普里兹带构造格架、变形过程及大地构造意义》和《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深部结构研究》及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省计划和国际天然地震网项目》等。具体考察任务包括主要是在格罗夫山空白区构造填图、格罗夫山抬升机制研究样品采集、搜寻高压麻粒岩岩石样品、开展冰下地质调查、进行微地震台站转移等。